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粉丝研究的新趋势——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

粉丝研究的新趋势——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

来源:智榕旅游
中国青年研究■06/2018 网络社区 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 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 口胡岑岑 摘要:粉丝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后迅速成为媒介文化研究的新热点。 三十年来,粉丝文化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并且呈现出两种研究偏向:将粉丝 视为非理性的病态人群,或是赞扬粉丝通过主动性和创造力抵抗主流意识形态。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大众媒介文化的高度发达为粉丝文化 带来了不小的变化,粉丝群体规模空前扩大的同时,其活动也更为频繁。更具 有组织性和目的性。针对这些新发展,学者将粉丝视为网络社区成员、狂热消 费者或免费劳工,从不同路径更为深入地探究粉丝文化。 关键词:粉丝文化;迷群;网络社区;粉丝经济;免费劳动 20世纪90年代,以香港“四大天王”为代表的 港台歌星红透大江南北,也随即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 的论文译集,即由陶东风教授主编的《粉丝文化读 本》吲。本研究旨在回顾粉丝研究三十余年简要历史 的基础上,梳理当下国内外粉丝研究的主要趋势。 股追星狂潮,“追星族”这个以学生为主的群体开始 走入了人们的视线。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 火爆荧屏,缔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许多奇迹,“粉丝” 粉丝的界定 “每个人都知道‘粉丝’是什么,但是在涉及粉 丝文化和涵盖‘狂热崇拜’(cult)媒体问题的学术研 究中,读者可能仍然期望一个‘理论化’的‘粉丝’ 的定义”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诸多学者从政 这一词汇逐渐开始为人所知。其后,伴随着媒体产业 的发达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粉丝群体更以一 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高调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商 家看中粉丝的消费能力,制作者看重粉丝的意义,学 者则关注粉丝的产生及他们的活动这一传播现象。 粉丝是fans的音译,是一种比较通俗的称谓, 有学者更倾向于将fan意译为迷。在西方,关于粉丝 和粉丝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兴起,并 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人类 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对粉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粉丝 研究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 ,但究竟什么是“粉 丝”,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尤其 是当下互联网的发展,更使得界定“粉丝”成为难题, 因为可能存在非正式的粉丝(casual fan)以及专注的 且迅速成为媒介文化研究的热点。其中,1992年美 国文化学者詹金斯发表了著作《文本的盗猎者:电视 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对《星际迷航》系列科幻剧的 粉丝进行了深入研究,被认为是粉丝研究的经典奠 基之作…。但这一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 较短,中国内地最早的粉丝研究成果是在2006年才 出现在新闻传播学类的学术期刊上 ;至2009年, 才出版了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国外粉丝研究理论 粉丝(dedicated fan),前者表现得更像消费者,他们 阅读文章及搜索图像;后者则更进一步,他们创作文 章及创造图像 。尽管如此,还是能从一些学者给 出的定义中勾勒出粉丝的形象。 牛津词典将粉丝定义为“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有强 中国寅年研究一06/2一O1墨 \\ 烈的兴趣或赞赏的人” 。桑德沃斯(Sandvoss)认 这一研究阶段,粉丝被认为是具有“抵抗性”和“颠 为粉丝是“所有与文化文本及对象形成持续有意义的 情感关系的消费者和用户”,他们“有规律地、情绪 性地投入一个叙事或文本” 。寇帕(Coppa)则指出, 狂热电视节目“发展了大量的、专注的追随者,他们 即使在这些文化文本不再播出之后也继续参与,并且 以创造性的方式回应源文本” 。从这几个定义中不 难看出,“规律的…‘持续的… 隋绪”和“情感”投 人文本是粉丝的一个重要表现。 覆性”的“积极受众”。然而,有学者批评这一阶段 的研究过度吹捧了粉丝的“权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粉丝文化研究进入第二次 浪潮。学者们对于粉丝的乐观看法逐渐消退,他们不 再简单地把粉都视作赋权的工具,而是让粉丝回到社 会、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一个更综合的角度去 考察粉丝的活动,从而强调粉丝和亚文化对社会、文 化等级的复制,“粉丝对象的选择和粉丝消费的实践, 是通过作为我们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本的反映和进一 步表现的惯习来结构的”… 。然而,尽管这一阶段 詹金斯认为,仅仅“迷恋、仰慕或崇拜”还不足 以指明粉丝的特征,粉丝不仅是特定节目的固定观众, 还会将这种收视行为转译为一些类型的文化活动,他 的研究有效地证明了粉都不是文化自主和抵抗的先锋 空间,却极少关注粉丝作为个人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 动机和愉悦。 们和朋友分享关于节目内容的想法与感受,甚至加入 讨论共同话题的社区” 。这种界定强调了粉丝的主 动性与分享性。 因此,在粉丝文化研究的第 次浪潮中,学者们 开始回答粉丝的动机以及粉丝活动中的快感等问题。 此外,“过度性”也是界定粉丝的一个关键词。 台湾学者简妙如认为,“过度”正是粉丝的特质,在 某段时间内,当阅听人为特定文本所吸引,并对该 文本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与涉人时,就有可能成为粉 他们不仅将粉丝视作研究对象,更将粉丝当成是日常 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粉丝消费的微观层面,研究探 索了粉丝之间的内在乐趣和动机,从而重新关注粉丝 丝…]。尽管学界曾将粉丝的这种“过度”表现视 作病态的和危险的 ;但费斯克(Fiske)明确指 自己和粉丝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对粉 丝的研究认为粉丝的阅读、品味和实践与更广泛的社 出:“‘粉丝’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 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 。 会结构相关联,但将概念上的重点从霸权和阶级问题 扩展到了我们时代全面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转型,包 括全球与地方之间的辩证法上” 。 诚如英国学者希尔斯(Hills)所说,粉丝并非一 个可以简单予以分析的事物,它总是具有表演性,它 是人们所宣称(或否认)的认同,同时它也表现文化 活动 ‘ 2.粉丝文化研究的两种偏向 自20世纪80年代粉丝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就存 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偏向 。 (1)污名化:“着魔的个体”与“歇斯底里的群众” 二、粉丝文化研究简史 1.粉丝文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在早期的粉丝文化研究中,粉丝常被大众和学者 概括为两种“病态类型”。第一种是“着魔的个体”(the obsessed individua1),这些粉丝在媒介这种潜移默化 的影响下,幻想自己与明星有强烈的关系,效仿明星 的行为,追逐明星的行踪 训。其中的极端者有跟踪、 根据格雷(Gray)、桑德沃斯和哈林顿(Harrington) 的观点,粉丝研究可以大致区分为三种:“粉丝是美 好的(fan is beautifu1)”、“粉丝文化与社会阶层(fan 威胁乃至杀害明星的过激行为。事实上这类疯狂行为 的描述在我国也不乏现实案例,无论是前些年轰动一 时的杨丽娟事件,还是2017年媒体报道的l5岁女生 为寻找自己的偶像王源而出走事件,疯狂的粉丝似乎 无处不在。 culture and social hierarchy)”以及“粉都与现代性 (fandom and modernity)” 。这也分别代表了粉丝研 究兴起以来所经历的三个研究浪潮。 在第一次粉丝文化研究的浪潮中,学者们从德赛 都(de Certeau)关于“策略”和“战略”的区分中 得到灵感,将大众媒体的消费视作权力斗争的场所, 重点关注了粉丝的主动性。他们欣喜地发现粉丝能通 过解读文本、转化文本和批判文本来颠覆社会不平等 的体制关系,反抗主流意识形态n 。总的来说,在 第二种病态类型则是“歇斯底里的群众”(the hysterical crowd),描述的是那些见到摇滚歌星就尖叫、 哭泣的青少年,或是在足球比赛中咆哮、骚动的狂热 球迷 “。相较于前一种粉丝,这类粉丝似乎更为常见, 尤其在关于摇滚乐迷和球迷的讨论中很普遍。 中国青年研究一06/2018 (2)理想化:“盗猎者”与“游牧民” 判性的态度,粉丝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狂热的、 “盗猎者”(textual poachers)和“游牧民”(nomadic readers)的概念最初是德塞都提出来的,他认为读者 的阅读是主动的,他将这种积极的阅读形容为“盗猎”, 通过对文学禁猎区的僭越性袭击,仅仅掠走那些对读 参与式的 。粉丝文化的典型特征即是参与文化, 而参与和分享势必要求粉丝结成社区,“这种文化将 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区 的生产”-z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线下粉丝社区的 者有用或愉悦的东西 。同时,德赛都指出读者还 是“游牧民”,他们总是在不同的文本间移动,挪用 新的材料,制造新的意义 。 结成困难重重,从社区规模到活动频率都受到很大的 限制;而互联网的普及,则为粉丝社区的集结提供了 技术保证。“现代技术重构了文化的时空距离”,互不 相识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热情和相同的观点集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个“阐释性社区” 。网络粉丝社区则 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阐释性社区。这首先是由粉丝的 参与性决定的,“粉丝社群不是单纯的明星崇拜,而 是粉丝加入以明星为标志的亚文化群体,通过互动参 与寻求价值认同” ;其次也是粉丝延承善用新技 术这一粉丝文化传统的体现,“媒体粉丝是新技术早 期和热情的采用者,为了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和连通 性,他们快速地动员了(这些新技术)” 一詹金斯借用了这两个概念,将粉丝定义为通俗文 化的盗猎者,他们挪用了文本中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 并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这些文本。此外,粉丝也 是“移动”的游牧民,他们一般不会只停留在一个粉 都里,也不会因为对某个粉都的厌倦而消失,相反某 一个粉都可能会成为他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粉都的起 点,并且粉丝还可能将不同粉都中的材料连接起来形 成一个互文性的网络 。不管是“盗猎者”还是“游 牧民”,在这种研究取向中,粉丝都被视作是有清晰 的自我意识的、最为主动的受众。 然而无论是早期的病态研究取向还是后来的主动 。 方面,网络粉丝社区的出现和活跃引发了学者 的关注;另一方面,这些网络社区也为研究人员提供 了宝贵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探索这些网络环境中的 解读研究取向,始终有走了极端的嫌疑。前者有将粉 丝污名化的倾向,以偏概全,过度放大了粉丝的不理 智行为和行为过火的粉丝个体;后者则对粉丝有一种 生活,考量技术变化所导致的文化、身份和社区的形 成 川。因此,通过观察了解粉丝在网络社区中的生 活点滴,分析粉丝社区中的互动和权力关系,成为粉 丝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2)互动仪式链 理想化的推测,高估了粉丝的反抗能力,并且似乎把 13常生活的空间和实践当作一个永恒的抵抗空间。 三、粉丝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大 在研究网络粉丝社区的内部互动时,柯林斯 (Collins)的“互动仪式链”成为研究者经常引用的 理论依据。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是,仪式参与者 之间高度的相互关注跟高度的情感连带结合在一起, 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 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 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活动。这些高度的仪式性环节 众媒介文化的高度发达为粉丝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第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人们的 3常生活,这使得原本分散的粉丝个体能更轻易地找 1到志同道合的人,结成粉丝群体,从而扩展了粉丝规 模。第二,互联网为粉丝的活动提供了技术和场所保 证,使得粉丝的分享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和满足,由粉丝创造的次文本数量堪称海量。第三, 以电视选秀、电视真人秀为典型代表的大众媒介文化 是集体体验的高潮,也是个人生活的高峰b 。 柯林斯将互动仪式描述为一个具有因果关联与反 馈循环的过程,其中包括四种主要的构成要素或起始 条件: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 并通过在场而相互影响。二是,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 高度发达,粉都对象的范围和数量快速增长,促使粉 丝规模爆炸性扩大的同时,也给粉丝群体之间带来了 三是,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 竞争,使得粉丝群体的活动开始变得更有组织性和目 的性。这些发展也引导粉丝文化研究走向了新的方向。 1.作为网络社区成员的粉丝 (1)网络粉丝社区 通过相互的交流确认了这一共同焦点。四是,人们分 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b 。 这四个构成要素分别对应了当下学者对于网络粉 丝社区的研究焦点:一是,粉丝通过网络社区打破时 空限制实现共同在场,并且通过一系列互动彼此之间 不同于一般观众对文本保持距离的、欣赏性和批 国 晦研究 06/2018 产生影响,生成社区内部结构及权力分布。二是,粉 丝通过对所在社区(也即是粉丝群体)的认同以及与 契机,进而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 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 。因此,可以说粉丝经 非社区成员之间的区隔来建立起自己的身份。三是, 粉丝以共同的粉都对象为源文本,在社区中进行次文 本和意义的创造、分享。四是,粉丝之间通过分享消 费粉都对象体验到的快感,形成情感共鸣。 2.作为狂热消费者的粉丝 济的基本逻辑就是情感经济 。文化工业量化粉丝 的欲望,商品化他们对粉都对象的忠诚,并将之转化 为投资回报 。 在国内,随着《孤岛惊魂》《小时代》等电影的 票房高企,粉丝电影作为粉丝经济的典型代表,受到 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关注粉丝电影兴起的心理 (1)粉丝的消费者形象 作为消费者的粉丝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与经济 挂钩的,另一种是与创造性挂钩的。前者展示出强 大的购买力,因而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被视为目标市 场b ;后者则藉由对文本资源的创造性使用,通过 体验、创造、分享、表达、交流的过程,获得了快感。 机制,认为粉丝电影的成功可以归结于它至少满足了 粉丝的以下需求:一是情感需求。粉丝在偶像身上往 往寄托了包括爱、崇拜、占有等在内的复杂情感,而 粉丝电影又围绕“偶像”来展开一切活动,特别是电 影中的角色从服装造型到人物性格、背景,常常趋 于“完美”,因此强化了明星的个人魅力,进一步满 但无论是哪种消费者形象,“狂热”都是其无法摘下 的标签。关于粉丝对文本的创造性消费,自粉丝文化 研究开始,学者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这一 研究传统至今仍是粉丝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一脉,粉丝 的生产力始终吸引着学者的视线。尽管费斯克早已认 识到“对于文化工业来说,粉丝成为一个额外的市场, 他们不仅经常大量购买‘衍生’产品,还提供了许 多宝贵而又免费的有关市场趋势和偏好的反馈” , 但是学者对于粉丝商业消费行为的研究热情,实际上 是伴随着“粉丝经济”的快速兴起才被彻底点燃的。 作为狂热消费者的粉丝,其消费行为有以下两个 主要特征:一,消费热情高。粉丝对粉都对象相关的 信息和产品以竭尽充分的占有为荣 引,因而粉丝在 消费产品时倾向于有更多的包容性而不是排除陛—— 足了粉丝的幻想与情感投射 。二是归属需求。南 于粉丝电影的目标观众就是参演明星的粉丝群体,因 此可以说其大众基础较弱;再加上国内粉丝电影的制 作水平都存在较大争议,因而粉丝电影很多时候都会 成为批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平时作为一个松散 组织的粉丝群体,在粉丝电影宣传和上映期间会迅速 结成一支有组织性、有“战斗力”的队伍。粉丝们一 方面参与粉丝群体组织的包场观影、为偶像宣传等活 动 ,在电影院这个相对封闭的观看环境中,体验 共同的情绪起伏和情感注人 ;另一方面又为了维 护偶像以及为自己选择观看粉丝电影正名,抱团与反 对者在网络上展开“论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个 体的粉丝获得了结伴与结群需求的满足,强化了对粉 丝群体的认同和归属。 更多的研究则从生产和营销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发 挥粉丝的作用,以实现“粉丝经济”的效益最大化, 这难免引发了一些学者的忧虑,“粉丝文化非常强调草 重心不在于获取少量优质但很昂贵的产品,而在于尽 可能积累更多的物品b 。为此,他们甘愿为符号价 值远胜于使用价值的产品掏钱,甚至保持重复而持续 的消费。二,消费可预测。由于粉丝倾向于购买和收 藏粉都对象的所有相关物品,因此他们的消费习惯能 被文化工业大致预估,而且保持稳定,在某种意义上 是“理想的消费者” (2)粉丝经济 根参与及平民关怀,于是人们很容易被各种选秀活动 的‘零门槛’‘草根’‘粉丝制造’等旗帜蒙蔽双眼,对 以粉丝经济置换粉丝文化的行为视而不见” 。 3.作为免费劳工的粉丝 (1)免费劳动 。 詹金斯认为,近些年来,粉丝在媒介娱乐工业中 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部分地归结 为当代媒介娱乐工业在营销理念方面的发展。首先即 是“情感经济”(affective economics)日益引起媒介 与媒体和文化产业活动有关的免费劳动概念, 是随着泰拉诺瓦(Terranova)对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中用户生产力以及这种生产力可能被资本 利用的方式的分析而流行起来的,“在过去十年左右, 免费劳动已成为在当代数字经济中认识和批判新的或 娱乐工业的重视,这种新的营销理论试图将消费者 决策的情感基础理解为观看和购买决定的推动力 。 而粉丝正是对消费对象投入最多情感的群体,他们“略 带偏执的情感与认同体验衍生出无数消费内容与商业 半新形式的劳动的关键分析工具” 。泰拉诺瓦认 为,互联网远不是一个不真实的空白空间,而是经 中国青年研究●06/2018 / 由文化和科技的劳动得以充满生机的 。其中的一 语境中就会失去意义。粉丝社群中的礼物经济包含三 个要素:给予(to give)、接受(to receive)和回报(to reciprocate),粉丝社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至少通过这 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来参与到这一交换体系中 。 另一方面,詹金斯注意到粉丝之所以为对象工作, 是因为他们在涉人这些对象时体验到了复杂的情感。 粉丝的反应通常不仅仅涉及迷恋或崇拜,而且包括挫 折和对抗,正是这两种反应的结合,激发他们积极参 与媒体 。前一种情感卷入很好理解,粉丝因为热 爱对象,因此为其付出了情感和劳动,“他们受制于 一些劳动,是由互联网用户自愿地、无偿地提供的 , 这些劳动包括建立网站、改良软件包以及建立网络社 区等H 。“免费劳动”这一概念,与关于数字化的社 会后果的辩论中普遍存在的“解放”与“赋权”的假 设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忧虑情绪。另有其他学 者使用类似的概念来描述相似的现象,例如非物质劳 动(immaterial labor)、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或 数字劳动(digital labor o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粉丝的工作都是无偿的,因 此像许多为互联网生产内容的创造性活动一样,粉都 正是泰拉诺瓦所称的免费劳动的一种形式 。因此, 在免费劳动的概念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粉丝劳动 (fan labor o粉丝免费劳动的“free”有双重含义,一 方面,粉丝作品(fan works)的扩散是免费的,另一 种非经济的投入产出机制,其投资回报率不是经济 性的,而是心理和精神的” 。后一种情感卷人则 是因为源文本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粉丝必须与其斗争, 尝试向自己和其他人表达原作品中未实现的可能性; 同时,因为文本继续吸引着粉丝,粉丝无法不关注它 们,因此只能去寻找挽救它们方式。“粉丝们认为他 方面,粉丝可能修改、重制或以其他方式混合大量文 化文本,而不会招来版权持有者的法律行动或其他干 扰 。 们必须劳动——即把时间、注意力、创造力、智力和 能量奉献给商品——以保证事物成为就是他们想要的 样子’’ 。 粉丝的活动之所以被视为有生产力的劳动,是因 为其为媒体制作商、分销商和营销商创造了相应的价 值。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粉丝通过不 断提供新鲜的评论、视频、新闻、故事和艺术,帮助 此外,一些学者还通过对字幕组成员(fan— subbers)和粉丝程序员(fan—programmers or modders) 等典型粉丝劳工的研究,揭示了免费劳动动机的多元 人们持续保持对大众媒体文本的意识和兴趣,从而与 文本的过时做斗争。二是,粉丝生产成功地定制了大 众媒体。粉丝小说挑出了为数百万人创造的文本的某 些方面,并以只有一部分消费者会欣赏的方式对其进 性和混合性,例如艺术创造、快感增强以及对工作机 会的预期等都能成为驱动粉丝免费劳动的理由b 。 四、粉丝文化研究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展望 梳理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成果不难发现,当前的 行阐述。这种类型的定制和个性化使得大众媒体制作 更加吸引他们,并增加了粉丝对大众媒体文本的忠诚 度。三是,粉丝在媒体上进行的定制工作还能够告知 生产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成为媒体公司关于潜在观众 的研究的免费资源。 (2)礼物经济和情感卷入 粉丝文化研究,特别是国内的粉丝文化研究,虽然仍 然没有彻底摆脱搬用时髦理论,或流于形式化“口号” 的泛泛“思辨”套路,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迈过了单 纯对粉丝现象进行简单描述的阶段,相关研究的成果 粉丝为何对于免费提供劳动毫无怨言?学者从礼 物经济(gitf economy)和情感卷入两个方面提供了比 较好的解释。礼物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两种遵循不同逻 辑的交换体系,商品拥有的是可以换算为金钱的交换 价值,礼物拥有的则是无法估价的情感价值或符号价 值 。在粉丝社群中,粉丝小说、粉丝漫画、粉丝 日益丰厚起来。一方面,学者们开始慢慢放下偏见, 尝试着去靠近粉丝群体,因此民族志,尤其是网络民 族志,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在这一研究领域得到 了广泛的运用。另一方面,粉丝的日常生活以及粉丝 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多的关照。但与 此同时,现阶段粉丝文化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未来 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研究内容需充实 视频等粉丝艺术(fan art)以及信息、资源、数据等 普通内容被当作一种礼物在社区内部免费共享。礼物 的观念对粉丝而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其非营利性 上文总结的粉丝文化研究的三个趋势,各自都值 得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首先,就网络粉丝社区的研究 而言,尽管出现了一些以互动仪式理论为切人点来分 能够规避侵权的风险,还因为礼物可以用来创造和巩 固社群的结构和关系 引,但这些礼物在社群之外的 中国青年研整 06/2018 析粉丝在网络社区中的日常行为的研究成果,但现有 的研究未能关注到网络粉丝社区的异质性。作为粉丝 文化的发展,当下粉丝的消费已经远不止于购买和收 藏粉都对象的相关物品,而是拓展出了新的“烧钱” 方式。例如王俊凯的粉丝为了庆祝其18岁生日,承 包了活力洛城(LA LIVE)全部12块LED大屏,安 排了以王俊凯为主题的航班(相关航班的航空机载电 视及机上的杂志都投放了王俊凯的广告)……王凯的 粉丝则筹款做公益,以王凯扮演过的角色的名义,在 贫困地区修路建桥。粉丝的这些“消费”,目的不再 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在社区内炫耀自己 活动的主要场域,因着“粉丝”界定的困难性提升, 网络粉丝社区实际上越发变成了一个边界广博的概 念,现有的研究中既有以微博、facebook等社交网站 为研究场地的,也有以贴吧、论坛等粉丝更高度聚集 的社区为研究场所的。但是显然,两者外围边界、进 入门槛、功能定位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对粉丝的社 区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混为一谈或是一言蔽之 都欠妥当。此外,粉都对象的不同实际上也会造成粉 丝社区内部结构和互动方式的差异,比如以电视剧等 的粉丝文化资本,而是为了与其他粉丝群体进行竞 争,以及向非粉丝推广粉都对象、塑造粉都对象的良 好形象,乃至助推粉都对象的事业发展。因而,粉丝 在进行这些消费时,其心态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仰视” 逐步变得更加平等,这一改变尤其值得学者注意。此 文本为粉都对象的粉丝社区,无论从社区结构的紧密 程度还是从社区互动的持久性和频繁度来说,都与以 明星偶像为粉都对象的粉丝社区相去甚远,学者在研 究时应该适当加以区分和说明。 网络社区建构的重要前提是平等、宽容和自由, 外,现有的针对粉丝经济的研究,要么无限扩大了“粉 丝”的范围,把普通受众也当成粉丝对待,要么仅把 粉丝也自认为是与“世俗的”社会规范相对立的。然 而网络社区为了有序运行,却不能不设立一系列的规 粉丝当作文化产品营销的对象,这是片面和偏颇的。 粉丝经济一方面还需要更为清晰的概念界定,另一方 面,对于实践案例的分析也应与粉丝文化的特征结合 定和准则。与此同时,网络社区中的粉丝作为一种社 会群体,其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特别是出 于共同的行动目的(比如保护和支持粉都对象),粉 起来,进入更为深刻的层面才是。 最后,现有的将粉丝视作数字时代免费劳工的研 究,关注的重心主要被放置在分析粉丝提供免费劳动 丝会强化社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因此,粉丝就像布 迪厄所描述的合法文化一样,是有等级的,粉丝社 区存在占据结构顶端以及执行规范的“领导者” 。 但是既有的研究对于粉丝社区中领导者的关注却是严 重欠缺。什么样的粉丝能够成为“领头羊”?作为传 说中的“大大”(指粉丝群体中的领导者,包括握有 社区实权的管理者、意见领袖以及具备出众技能的粉 的动机以及粉丝免费劳动的其中一个结果——对于文 化工业和资本经济所发挥的功效上。粉丝提供的这些 免费劳动对其自身产生了何种意义及结果,相关的研 究却有所匮乏。实际上,粉丝的确有可能将从这些劳 动中收获的技能和成果转化为有偿的或至少有助于获 得就业竞争力的资本,比如有的粉丝因为创作出了优 秀的同人文而逐渐转为网络文学写手。另外,以具体 丝等,也称“大腿…‘太太”。),他们如何影响了粉丝 社区的互动乃至舆论走向?网络社区中的领导经历又 的粉丝免费劳动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中,关于字幕组的 研究最为丰富,但是诸如同人文写手以及粉丝视频制 作者等粉丝,也是免费劳动的重要提供者,也需要得 到相应的关照。 2.研究方向可扩展 会对他们的线下生活产生何种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实 际上都值得挖掘。 另外,在粉丝竞争意识增强、社区活动更有组织 性和目的性的背景之下,网络粉丝社区之间出现了越 来越多的合作,例如联合泽制粉都对象作品、联合参 与宣传和推广粉都对象作品;也出现了越来越频繁和 除了对现下三个研究趋势进行更深的挖掘,未来 的粉丝文化研究亦可尝试拓展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其一,关于粉丝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既 有的粉丝文化研究总是更倾向于聚焦“此时此地”的 粉丝现象,却很少关注粉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地区差 激烈的矛盾与摩擦——粉丝社区之间的“口水战”与 “神经战”。【大】此,除了网络粉丝社区内部的互动和 结构值得研究之外,粉丝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和关 系也应该得到关注。 其次,关于粉丝的狂热消费,目前的研究更多地 还是集中关注了粉丝的购买动机和能力,但随着应援 异。粉丝文化如何兴起?不同的历史时期,粉丝文 化有何不同的表现,又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I=F 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渊源相关?另一方面,不同 中国青年研究■06/2018 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文化有无差异?这些差异又为何产 生?这些问题或可值得学者进行一番梳理。例如,日 韩的粉丝文化对我国的粉丝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 了什么影响,实际上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其二,粉丝文化对青少年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影 响。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粉丝来说,一方面,网络 社区中“志同道合”的粉丝同伴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 情感支持,乃至从线上网友发展成为线下好友,可以 分享私人的信息与感受;另一方面,互联网,特别是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他们的学习、社交、游戏、 模式带来威胁” 。这促使正式经济或是文化产业 不得不正视粉丝的力量,商业企图收编字幕组等粉丝 社群本身也是粉丝权力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字幕 组等“业余力量的崛起,将知识生产者的队伍扩大到 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以外”,粉丝这个游离于主流之外 的亚文化群体,依靠自由、共享的精神和自愿、协作 的生产劳动将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的过程融为一体, 消解了知识霸权,使得互联网成为破除知识垄断的自 我赋权的工具 。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也使得粉丝成为被剥削的 消费、信息获取等活动的边界逐渐消融,对于这些有 对象,“粉都已经被货币化了” 。一方面,粉丝被 着网络原住民标签的粉丝来说,追星与其日常生活中 迫“埋单”。互联网并非一个免费的空间,网站和宽 各项活动的逻辑逐渐趋同 。继而,已经融人了粉 带是必须购买的。为了获得粉丝活动的场所保证,粉 丝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的粉丝文化,在无形中对粉 丝必须付出代价,这包括经济上的,哪怕不以营利为 丝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势必产生极大的影响。“小粉红” 目的的网站也可能会向参与者寻求基本的维护费用的 与粉丝群体在人员构成上的高度重合 ,某种程度 捐赠;也包括时间、智力、情感上的投入,如许多为 上即是这种影响的典型印证。 粉丝活动提供服务的平台是以营利为目的,他们的财 其三,粉丝文化由边缘文化向中心位置的进击。 政收入正是靠粉丝活动所驱动,粉丝必须为这些网站 在电视选秀、真人秀为典型代表的大众媒介文化的催 生产,并且必须消费其他粉丝生产的,以便这些网站 化下,当今的粉丝数量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粉丝不 成为成功的企业以维持良好的运行。 再只是一小撮人的标签。与此同时,粉丝文化中的娱 另一方面,粉丝“主体性”被资本征用。粉丝积 乐和快感因子正好迎合了泛娱乐化时代人们的普遍心 极、主动、自愿、无偿地投入文本创作中,这正是资 态,加上网络对于粉丝文化的传播助力,一些原本仅 本所需要的。“资本控制了媒介生产、分配和交换决 属于粉丝圈子的话题得以进入更多人的视线,乃至成 策过程的大部分细节,同时也决定了如何吸纳受众劳 为引发多方争论的焦点。近期“流量小生”鹿晗因突 动” 。以字幕组为例,他们的免费劳动帮助商业 然公布恋情引发热议,甚至导致新浪微博服务器瘫痪 公司降低了文化折扣,还为这些公司发掘和培育了新 一事,足以表明粉丝的爆炸性影响力。凡此种种,有 的海外市场。在此基础上,商业公司还可以根据其产 兴趣的学者亦可加以关注。 品所处的不同传播阶段,对字幕组采用相应的回应方 3.研究立场应修正 式(鼓励或是打击),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引。 综观当下粉丝研究的三个趋势,不难发现,学者 无论是持乐观的“赋权”观点还是悲观的“剥 们分别从欢庆(celebratory)和批判(critica1)的两 削”观点来看待粉丝的学者都有其合理性,但对互 大立场来切入对粉丝的研究。前者认为粉丝被赋权, 联网时代粉丝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以简单的赋权/剥削 成为新数字经济中占据关键位置的参与者,后者则认 二元对立来展开,否则仍旧会落人类似此前研究中 为粉丝是被剥削的无辜者,变成了为情感快乐而非工 污名化/理想化的偏向中去。应该说,互联网既让粉 资工作的事实雇员 引。互联网的发展为粉丝带来了 丝获得了权力,又让他们遭受了剥削,即所谓“both/ 显而易见的权力。“粉丝的参与是真实的,并且从来 and” 。在未来的粉丝文化研究中,不简单地将生 没有如此重要或有价值。他们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之前 产者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看作是零和游戏是非常重要 从未达到的规模上成为把关人、过滤器和影响者。产 的 ,避免居高临下的猜测和想当然的分析、倾听 业和其他粉丝都需要他们” ]。 粉丝自己的声音和解释也是重要的。■ 一方面,粉丝的生产活动代表了一种与商业经营 不同的文化生产方式,“它以非营利与共享的方式直 胡岑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接挑战了官方所代表的正版权威,从而给传统的商业 责任编辑/汪永涛 中国青午研 ■06/2018 / 参考文献: l1 lI26¨56』Jenkins,H.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2: 46,23-24. [2]陆亨.共享游戏:从传播“仪式观”看网络时代的电视迷群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1. [3]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J【14j Hills,M.Fan cultures lM J.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2:viii,x [5]蔡鹏飞.电视迷文化研究——以中关电视迷为观照对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9:6-14. 6¨7j Price,L.,Robinson,L.‘Being in a knowledge space’: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cult media fan communities[J]. Journal ofInformation Science,2(}16,doi:10.1177/0165551516658821:1—16. 18j Sandvoss,C.Challenging boundaries:fan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A].In Oakley,K.&O’Connor,J.(ed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C J.Oxon&New York:Routledge,2015:357—370.. 【9 J Coppa,F.A brief history of media fandom lA].In Hellekson,K.&Busse,K.(eds.).Fan fiction and fan 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Cj.Jefferson,NC:McFarland,2006:41-59.转引自Price,L.,Robinson,L.‘Being in a knowledge space’: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cult media fan communiti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6, doi:1{)1177/0165551516658821:1-16 【10 JJenkins,H_‘Star Trek’return,reread,rewritten:Fan writing as textual poaching[J J.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88,5(2):85—107. [11]简妙如.过度的阅听人:“迷”之初探[M].台湾: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1996:17-27. 1 12j Jenson,J.Fandom as pathology: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lA J.In Lewis,L.A.(ed.)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lC J.London:Psychology Press,1992:9-17 [13][2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74,173. [15][16][17][18]Gray,1.,Sandvoss,c.,Harrington,C.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lMj. New York&London: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7:1—10,1—4,5-6,8-9. [19]张晨阳.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理论取向与现实观照[I].江西社会科学,2{)11(11)::246-249. [2()][21][美]朱莉·詹森.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A].杨玲,译.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9:117—133. [22][24][美]亨利·詹金斯.“干点正事吧!”——粉丝、盗猎者、游牧民[A].杨玲,译.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55. [23]De Certeau,M.The Practice ofEveryday Life[M].Berkeley: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4:174.转引自Jenkins,H 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lMJ.New York:Routledge,1992:37. [27][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董洪川,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5:282. [28]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1].现代传播,2016(4). [29][3l1]Whiteman,N.The de/stabilization of identity in online fan communities article lJ J.Convergence: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2009,15(4):391—410. [31][32][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9—81,86,. [33][39]陈或.从文本再生产到文化再生产——新媒体粉丝的后现代创造力[J] 学术论坛,2014(2)::129—132 [34][36][美]约翰·费斯克.粉都的 匕经济[A].陆道夫,译.陶东风.粉丝 匕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 [35]陈霖.迷族:被神召唤的尘粒[M].苏州1:苏州1大学出版社,2012:13. [37][美]麦特·西尔斯.在消费与“抵抗”之间的粉丝文化[A].杨玲,译.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9::75-99. [38][41]Jenkins,H.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2006:61—62,62. [4()]蔡骐.社会4tcN ̄t-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11. [42][44]蒋淑媛.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24—30. [43]田华.粉丝电影热映的传播学解读[J].编辑之友,2012(2)::84—86. [45]蔡骐.粉丝型受众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2):33-41. [46]Fast,K.,0rnebring,H_&Karlsson,M.Metaphors offree labor:a typology ofunpaid work in the media sectorlJj. Media,Culture&Society,2016,38(7):963—978. [47]Terranova,T.Free Labor[A].In Scholz,T.(ed).Digital labor:The internet as playground and factory lC].New York&Oxon:Routledge.2013:33—57. [48]杨玲.粉丝、情感经济与新媒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9(7):173—177. i 49}Terranova,T.Network Culture:Polit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M J.London:Pluto,2004:74 (下转第77页) 中国青年研究一06/2018 兰l青年文化 三_l ___ 唱活动,本身就不是少数人参与的创造,它根植于民 大家身边,这样的“中国风”又何尝不好呢?这些催 人向上的歌词、民族情怀的曲调,填补了时下网络时 代青年传统文化的缺失。 启蒙歌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歌曲本 身,它还包括对社会的启蒙功能。青年群体已经逐渐 族民间才具备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多元文化的今天, 青年在青年文化价值体系的引导下选择各自的生活方 式,随着近年来青年人对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不断增 加,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步 地提高。谁说摇滚就一定是现代的?摇滚中那些励志 的歌词,仿佛是青年内心的声音,而民谣韵律仿佛 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中国风”歌曲的流行,有一部 分原因是当人们听到民族的旋律、民族的语言会感觉 到亲切。在传统的认知中认为,“传统”的就是“旧” 的、“土”的,但当我们借用时下流行的元素,贴合 大众的音乐技术手段,那些被掩埋的民族声音又回到 参考文献: 脱离学校,走入社会,我们用歌曲来启蒙青年,在歌 曲中对青年文化进行培养与塑造,是哺育青年文化的 有效路径。■ 邢袢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金顺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方奕 [1][德]康德.什么是启蒙?[T].盛志德,译.哲学译丛,1991(4):3-6. [2j姚中秋.中国式启蒙观:《周易》“蒙”卦义梳[T].政治思想史,2013(3):40. [3]张志伟.启蒙、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复兴[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118—128. [4]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o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5][法]米歇尔·希翁.声音[M].张艾弓,译.北京:j匕京大学出版社,2013—10(118). [6]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5(376). [7]张妓.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5(136). [8]伍雍谊.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怎样鉴别黄色歌曲》,1982(56). [9]张妓.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5(185). (上接第12页) [50][S8]De Kosnik,A.Fandom as free labor[A].In Scholz,T.(ed.).Digital labor:The internet as playground and faccory[C] New York&Oxon:Routledge.2013:98—111. 【51¨52][67]De Kosnik,A.Interrogating“free”fan labor[EB/OL].Spreadable Media,http://spreadablemedia.org/ essays/kosnik/#.WHM5v1V97IV,2014 [53]杨玲.粉丝经济的三重面相[I].中国青年研究,2015(11):12—16. 154]Jones,B.Fifty shades ofexploitation:Fan labor and Fifty Shades ofGrey[J/OL].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2014,15.http://dx.doi.org/lO,3983/twc.2014.0501,2014. l55j Hellekson,K.A fannish ifeld ofvalue:Online fan gift culture[J].CinemaJournal,2009,48(4):113—118. 157][65j[68][69]杨嫂.字幕组与日本动画跨国传播:受众主动性的悖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5):48—55. 【59J Postigo,H.Ofroods and modders:Chasing down the value offan-based digital game modifications[I].Games and Culture,2007,2(4):300-313. [60]胡岑岑.迷群领导者特征的参考指标的编制及验证[1].新闻春秋,2014(1):65—74. [61]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 ’的诞生[I].现代传播,2017,39(4):27~36. 162]王洪嚣,李思闽,吴靖.从“迷姝”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T].国际新闻界, 2016(11):33—53. 【63J【64儿70j Baym,N.K.&Burnett,1K.Areateur experts International fan labour in Swedish indePendent music[7]. InternationalJournal ofCultural Studies,2009,12(5):433—449. 166]孙黎,彭爱萍.中国网络字幕组文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T].新闻爱好者,2016(2):33—36【71]Jenkins,H.,Ford,S.,Green,J.Spreadable Media:Creating Value and Meaning in a NetWOrked CuIture[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2013:174. 中国青年研究 Q6/2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