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研究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研究

□ 王红伟(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天津 300204)

【摘要】语言符号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依旧在学界方兴未艾。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做了简要论证,认为任意性与象似性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促进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任意性原则”是语言符号的“两个头等重要的特征”,(索绪尔,1999:102)这一论断使得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近乎一统天下,在语言学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随着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深入研究、不断发展,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原则被作为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任意性原则的加以研究,(于飞,张绍杰,2008:133)溯其本源可至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

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溯源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语言符号所“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索绪尔,1999:102)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体被索绪尔称为符号,同时为了消除歧义索绪尔建议使用所指和能指来分别替代概念和音响形象,以表明彼此之间以及所从属的整体之间的对立。同时,关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他明确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时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因此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索绪尔,1999:102)索绪尔在这里所指出的任意性更多地是在讲某个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可以论证的实质性关系,也就是说在现实当中能指对于和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而言是任意的,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相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俗成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加以确认。

索绪尔在建立任意性原则的同时看到了任意性原则可能招致反对意见的两种情况,即现实生活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存在,据此认为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索绪尔则认为,拟声词感叹词在数量上属于小众,而且“它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就是任意的,因为它们只是某些声音的近似的、而且有一半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模仿”,(索绪尔,1999:105)如德语中狗叫声是“wau wau”对应到法语是“oua oua”以及汉语的“汪汪”,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音似性”,再如同样表示愤怒的感叹词,英语可能会用“fuck”而汉语多用“靠”,二者差距显著,这一差异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象声词和感叹词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定自然联系的现象并不能否定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重要属性”。(王强,姜晖,2010:198)

三、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解说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象似性概念的提出与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密切相关。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分法,认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有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这三种要素构成,这就是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王铭玉,2015:110)皮尔斯根据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对符号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个种类的特征做了深刻地分析。根据他的理论,符号可以分为“类象符号”、“指示符号”和“抽象符号”,指示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相关性,比如当某人害羞时忽感到面红耳赤,抽象符号与所指对象本无关系,二者的关系是靠习俗约定建立起来的。皮尔斯的分类表明,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之间是一种指称关系,之所以具有这种关系就在于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或具有约定性,或具有象似性,或具有相关性。

而关于符号象似性,学界尚未统一定义。王寅对象似性所下的定义是“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象似的现象”,(王寅,2001:404)因而根据王寅的观点,象似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单位上,更体现在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之中。王铭玉则认为,

象似性是“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王铭玉,2015:371),王铭玉所给定义的一大特点是较以往学者他更加强调符号的“体验性”和“感知性”,不可谓不是一种理论创举。

四、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辩证统一

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后,不少语言学家将其奉为圭臬,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同样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毫无关系,能指和所指直接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后来,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三分法,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一定合乎逻辑的象似性。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发起了猛烈攻击,认为索绪尔过分夸大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索绪尔和皮尔斯二人是从不同的维度来讨论任意性和象似性问题的,索绪尔主要是基于语言系统内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问题,而皮尔斯则是立足整个符号系统来考察象似性问题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考虑到语言符号在语言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具体关系,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学说去否定、排斥另一种学说,事实上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语言发展的历时角度来看,任意性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特性,在语言符号形成的初始状态下,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了语言的变异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象似性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语言符号的发展过程中,能指和所指之间原本比较任意关系逐渐得以稳定,的它承载着语言的有序性、机制性和可证性。从语言发展的共时角度来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同时存在的,二者辩证统一于语言符号系统当中。从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来看任意性适用性远高于象似性;而从句法角度来看象似性又占据上风。从语言之间的横向比较来看,不同语言所体现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也是有差异的,有不少学者指出汉语的象似性程度远高于英语,我们知道在汉字造字六法当中,象形、指事、会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汉语的象似性特征。这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在不同的语言符号层次以及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共存共生、相互作用的,而不是一种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

五、结语

任意性与相似性分别代表了任意性和象似性分别代表了索绪尔和皮尔斯的语言符号思想,经过论证我们认为任意性与象似性是语言符号两个不同层次的不同体现,二者在不同的维度具有不同的解释力,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语言符号既具有任意性,又同时具有象似性,二者绝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任它们辩证统一于语言符号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马壮寰. 任意性:语言的根本属性[J]. 外语研究, 2002(4):10-13.[2] 皮尔斯. 涂纪亮, 周兆平, 译.皮尔斯文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 索绪尔. 高名凯, 译.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4]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6] 王 强, 姜 晖.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统一关系[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2):197-200.

[7] 王 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8] 于 飞, 张绍杰.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辩证[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133-138.

青春岁月

2016年10月上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