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的散文阅读分两大类,一为常见题型:叙事性散文阅读:即记叙文、小说的阅读;另一为抒情性散文的阅读。不知道大家注意观察没有,叙事性散文阅读大致有以下14种题型。以下这些题型不过是每次考试出题人结合文体特点选择了四五道而已,你如果注意了可以想一下,每次考试记叙文的题型看是不是就是四道题或是不超过五道题。
这些题型号看似没有规律性,可是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和做题过程中,我们只要留心了,是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及一些做题的方法的。我们只要记住了这规律性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做题当中去,可以说有些问题我们不用看,直接回答就可以得相当不错的分数甚至于是满分。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做题的规律,大家直去以后可以在实战中加以检验。 (我们按先后来说)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题目的理解、作用。 3、线索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 4、开头的作用。
5、中间的过渡句的作用。 6、结尾的作用。
7、句子的表达效果(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8、分析人物形象即人物的性格特征。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0、补写心理变化的(填充心理变化的词语,或写出 文中人物当时的心理学活动。) 11、表达方式:叙议结合。 12、表现手法。
13、探究题型:结合文章或句子谈理解或现实意义。 14、插叙的作用
一、记叙文的四要素或六要素: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来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文章 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a、交待故事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介绍人物的身份,诠释某一细节。
c、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人称:
(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在记
叙文中是作者本人,在小说中一般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叙事和抒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
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第二人称“你”的作用: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 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三、讲线索之前,我们先讲针对题目一点作题技巧:这样考查题目有 三道不同的考题: 以……为题目有何作用: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贯穿全文的线索 3、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为题目有何含义:
1、表面意思上理解(字面义) 2、内涵上理解(深层义)
但如果考题问:谈谈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作用+含义
那么怎样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
记叙文的线索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1、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 线索:
(1)以人物为线 《王几何》 《我的叔叔于勒》 (2)以物为线 《小桔灯》、《羚羊木雕》
(3)以事件为线 《散步》《芦花荡》老头大意失败 (4)以情感为线 《秋天的怀念》 (5)以时间为线 《藤野先生》
以地点的转移为线《藤野先生》如《背影》以物“背影”为线:《五猖会》第二题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四、给我们一篇文章,我们读完之后,要能学会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通常的方法是:
人+事+果 事+果
在它们的后面如果加上“表达了„„”,那就是中心的概括。 五、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关于环境描写后面再谈。 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结构上:
首段的作用:统领全篇(文章的结构表现为总分的关系) 领起下文(文章的结构表现为总分总的关系) 设置悬念(倒叙;运用了设问、反问、) 开篇点题(首段文字中含有题目的字眼) 渲染气氛(环境描写)
奠定感情基调(出现表达感情的词语) 做铺垫 埋下伏笔
中间过渡段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
再次点题(题目出现在结尾的文字当中),深化中心; 总结全文或照应前文,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抒情:抒发对人、事、物的赞美热爱之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议论的句子:点明或揭示事件的意义,升华文章的主旨。 内容上:
回答本句子在文中含义
六、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段的作用一样,因有些句子可成为段。 1、重点语句是指:主旨句;总结全文的句子(往往是议论、抒情句); 照应的句子和过渡句。
2、品味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找出: (1)、有抒情、议论的句子 (2)、有修辞的句子
(3)、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动词、形容词、表程度的副词、数量词
(4)、有表现手法的句子 见《五猖会》第四题
常用题型是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谈谈你对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 3、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
B、 从内容上:理解本句在文中的意思。
答题格式 :除(1)外,都是应从“写出了„„,表现(达)了„„。 例文: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8—22题。(14分)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
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
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3分)
答: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3分) 答: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答: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3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答出一个篇名给1分,有错该篇名不给分,从上面九篇文章中任选三篇即可) 2.(2分)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3.(3分)“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
4.(3分)示例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无奈。 示例二:运用“读”“强记”“背”等词语,表达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答出赏析角度给1分,答出表达效果给2分;选取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
也可)
5.(3分)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答出对比的内容给2分,答出对比的作用给1分)
七、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 1、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一)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又细分为 :
(a)外貌描写 (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 (b)动作描写 (c)语言(对话)描写 (d)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白描。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
(5)、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6)、突出、深化主题。
如《父亲的一肩雪白》一文中多次描写风雪,它的作用就是 :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八、记叙文中的其它表达方式,
1、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在开头)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在中间)可起到承上启下;
(在结尾)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
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九: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如雪需要联系全文的就是人+事或事情如何,然后分析。结合句子的就需要先举出划线句再分析。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十一、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十二、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
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十三、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四、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欲扬先抑、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开篇点题、结尾点题、卒章显志、设置悬念、夹叙夹议、以小见大、对比、烘托、铺垫、倒叙、插叙等。)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五、、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六、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七、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
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