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2.古诗阅读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3.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结合诗句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包含的思想感情。 (2)全诗紧扣“苦”字来写,请结合全诗分析,卖炭翁有哪些“苦”? 7.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怒号”二字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卷”“飞”“渡”也呼应风之猛烈。
B.“忍”“欺”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愤懑和无奈。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铁”字,既写出天气的寒冷难耐,又写出被子的陈旧,表现作者生活极其贫苦。
D.“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
(2)班级要举办杜甫诗歌朗诵会,你想朗诵这首诗。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处境或情怀,你打算选一幅图作为朗诵背景。你会选择下面两幅图中的哪一幅?请结合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甲 乙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颈联“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0.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2.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________但余钟磬音________
(2)尾联两句运用________手法,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表现了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诗人通过欣赏幽美的景色,营造了________意境,表现了淡泊的情怀和遁世绝俗的情趣。
13.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结合诗句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包含的思想感情。 (2)全诗紧扣“苦”字来写,请结合全诗分析,卖炭翁有哪些“苦”?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的“伐”“把”各是什么意思?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7.古诗阅读
(甲)渭川①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③雉雊: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式微 《诗经·邶风 》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归”字与《式微》中“归”字意蕴有何不同?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任选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请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分析数词的作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2)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2.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景,“啭”,鸟婉转地唱。写黄鸟在茂盛的树枝间歌唱,是从听觉写的,“泛”,漂浮。这句话写白鸥轻盈地在水上飞翔,是从视觉写的。因此 “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写春天的草木。春水生,承泛渚,写春水。 (2)《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故答案为:⑴泛;野花落
⑵ 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 (1)清新;优美
(2)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1) 诗的前两句写景:一场春雨过后,青草被雨水淋洗得很干净。泛舟溪上,溪水碧绿。放眼望去,溪水像一条带子伸向远方。两岸平展,春色无限。从“芳草”“净沙尘”“绿”“春”可以看出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景色,面对这种清新怡人的景色,心情也应该不错!但是,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即使是一时一地,诗人的情感也不会是单一的。“从“留客”可以看出,“泛舟”“后溪”并非诗人在“后溪”坐船游玩,“泛舟”只是说“船行水上”。此时,诗人是羁旅在外的“客”。客居在外,无人挽留,“唯有”啼鹃,何其悲哀!更何况啼鹃“似”乎留客,也不确定呢!“啼鹃”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悲情”“哀痛”的代名词。船行小溪,“桃花深处”,寂静无人,诗人难免不会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清新;优美
⑵ 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4. (1)宦游人;乐观豁达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同时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气象雄伟,意境开阔。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据此可知,在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宽解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这两句交代了送别地点和友人将要远去赴任的地方。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暗喻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故答案为:⑴宦游人、乐观豁达
⑵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同时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气象雄伟,意境开阔。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诗歌内容主题的理解,要结合题目、关键句子、关键词去体会。同时诗歌的写作背景也是理解内容的重要因素。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将每一个选项和具体内容相联系,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 (1)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2)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大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凄清的境界。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由此,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⑵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作用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 (1)答案示例:一是天寒,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二是抒发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2)答案示例:一是在遥远的南山中终年伐薪烧炭之苦,二是雪厚路难行的运炭之苦,三是饥寒中的卖炭之苦,四是被宫使廉价掠夺满车木炭之苦。
【解析】【分析】(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的卖炭老翁,天气如此寒冷,身上的衣服仍很单薄,可心中仍担忧炭价卖不上去,所以希望天气再寒冷一些。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综上所述,可概括为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抒发作者对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卖炭辛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被抢悲苦——“惜不得”。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是天寒,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二是抒发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⑵ 示例:一是在遥远的南山中终年伐薪烧炭之苦,二是雪厚路难行的运炭之苦,三是饥寒中的卖炭之苦,四是被宫使廉价掠夺满车木炭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思想感情,注意首先明确诗句内容,然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
句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找出能表现卖炭翁 “苦” 的句子分析。
7.D
解析: (1)D
(2)示例1:选择甲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表现出了秋屋漏雨的严重,杜甫一家生活的简陋,也体现出作者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能让朗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艰苦处境。(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杜甫生活的艰辛。)
示例2:选择乙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境,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袒露出作者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受到感染,从而传承这种情怀。)
【解析】【分析】(1)D项错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并不仅仅只有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故选D。
(2)根据题干,需要知道图画内容所对应的诗句,再写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第一幅图对应的诗句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生活贫困,生存环境艰苦;第二幅图对应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朗诵的时候,要将这两种情感读出来。 故答案为:⑴ D;
⑵示例1:选择甲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表现出了秋屋漏雨的严重,杜甫一家生活的简陋,也体现出作者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能让朗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艰苦处境。(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杜甫生活的艰辛。)
示例2:选择乙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境,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袒露出作者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受到感染,从而传承这种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每一个重点,然后分析概括,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把握题目要求,再结合诗歌内容用通顺简洁的语言作答即可。
8. (1)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用“鸡鸣”和“犬吠”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2)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的意思是:安静休息之时鸡报鸣时值正午,在广阔的地方听到狗吠也就到了黄昏。“鸣”指鸡叫,“吠”指狗叫。在一个村子里能听见鸡鸣狗吠说明了这个山村的宁静,“鸣”和“吠”正衬托了“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2)“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的意思是:回来后说给大家听,都猜想是不是武陵源。“武陵源”是指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把山村和世外桃源相比,写出了山村的风景优美、人们生活安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用“鸡鸣”和“犬吠”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⑵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赏析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9. (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这首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描绘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然后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仔细阅读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在屋破漏雨、经历丧乱的艰苦处境下,备受煎熬、难以入眠的痛苦心境,以及心系天下寒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的理解识记能力。正确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大意,然后才能正确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分析其中的事件、典故。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意象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具体分析诗句所写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答题技巧:第一步,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答题模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意境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B
11.C
解析: (1)C (2)B
【解析】【分析】(1)C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是作者虚构的意象,不是实写之词。故选C。
(2)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故B项中“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故答案为:⑴ C;⑵ B。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2. (1)使……怡然自得,使…愉悦;只
(2)衬托(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空灵悠远(答案不固定,意思差不多即可) 13.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14. (1)答案示例:一是天寒,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二是抒发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2)答案示例:一是在遥远的南山中终年伐薪烧炭之苦,二是雪厚路难行的运炭之苦,三是饥寒中的卖炭之苦,四是被宫使廉价掠夺满车木炭之苦。 15. (1)伐:砍伐。把:拿。
(2)“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6.C
解析: (1)C
(2)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17. ①《式微》中的“归”表达的是主人公不堪苦役,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愤懑、悲哀的情感。②《渭川田家》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人与物皆有所归,反衬出诗人独无所归,独自苦闷伤感,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
18.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19. (1)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2)“一车”“千余”突出炭的数量之多,价值之大;“半匹”“一丈”丝织品数量和价值与炭极
不相称,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卖炭翁的辛劳和损失之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使者借购买之名、行勒索之实的罪恶行径,反映出统治者对人民的掠奇的残酷。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
⑵标题考查炼字。从数字对比的角度赏析。“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意味着宫使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换走了卖炭老翁辛苦烧和运来的整整一车炭,足有千余斤,没有公平,没有一丝同情,有的是强权和掠夺,“半匹”“一丈”与“一车”“千余”构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 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⑵ “一车”“千余”突出炭的数量之多,价值之大;“半匹”“一丈”丝织品数量和价值与炭极不相称,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卖炭翁的辛劳和损失之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使者借购买之名、行勒索之实的罪恶行径,反映出统治者对人民的掠奇的残酷。
【点评】⑴古诗词鉴赏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0. (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示例: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