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 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饮酒》“此中有真意”一句中的“此中”具体指代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2)有人说,可以从陶弘景《诏冋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中读出陶渊明《饮酒》(其五)里的“悠然”来,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5.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6.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诗中的哪个词语相照应?
(2)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②等是:等于。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③棹(zhào):船桨。④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5.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
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18.诗歌鉴赏
有寄 [宋]苏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 别后③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④春雨。
(注)①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②玉堂:指翰林院,专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构。写作此词时苏轼在翰林院任职。③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④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1)根据你所积累的词的知识推断,这首词的“词牌名”应是() A.浣溪沙 B.如梦令 C.相见欢 D.采桑子
(2)你吟诵“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时,会把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19.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C
解析: (1)C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
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 (1)曲径通幽;悦
(2)“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解析】【分析】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幽静的竹林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联主要描写静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
⑵“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故答案为:⑴曲径通幽;悦;
⑵“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成语和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应注意,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3. (1)召唤;呼唤
(2)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3)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分析】(1)句子意思是: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因此“唤”是“呼唤”的意思。
(2)解答此题抓住这两句的景物,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3) “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⑴ 召唤;呼唤 ⑵ 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⑶ 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注意明确 诗的一,二两句 句意,抓住重点词语明确山村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首先明确字的意思,然后明确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4. (1) (2)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饮酒》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结合上下文。“此中”前面两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环境描写,再根据此句进行阐述即可。
⑵属于比较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准确理解诗人的感情,回答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
故答案为:⑴“此中”指眼前优美的自然环境,傍晚的山中景色尤佳,归鸟返林,让诗人陶醉其中,领悟到了人生真谛。
⑵示例一:赞同。陶弘景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清幽,空山白云,令人陶醉,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句中又流露出诗人自得其乐之意,这些都给人“悠然”闲适之感。示例二:不赞同。读不出悠然。因为陶弘景这首诗是借自己喜爱山中美景,来婉拒朝廷让他出山做官,和陶渊明的那种悠然无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时“此中”要有自己的理解,诠释合乎诗歌主旨与情调。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理解主旨,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同时还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回答时要有明确的观点,有内容描述和具体分析。
5.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2)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风吹柳花满店香”的意思是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这里的“香”首先有柳花淡淡的香味,突出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因为是酒店,所以“香”还会有酒香。联系作者的感情可知,作者与友人同在酒肆喝酒话别,所以这里的“香”还有二人之间友情深厚醇香之意。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为类试题,可以认为本诗好,也可以认为《渡荆门送别》好。认为本诗好的理由可以分析末句得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水喻别意,从而把抽象的别意具象化,生动而富有新意。认为《渡荆
门送别》好的理由可以围绕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先写景物的变化,由山地而进入平原,末句写故乡之水,自然表露出思乡之情,而本诗末句的“水”则出现的略显突兀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 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⑵ 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首诗,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进行赏析,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即可。 6. (1)清冷的月光。
(2)“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3)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的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即“清辉”指的是清冷的月光。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国家
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前四句写出了长安城的破败,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伤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月夜》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独看”是现实,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 故答案为:⑴清冷的月光;
⑵“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⑶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的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了诗歌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即可。 7. (1)随意
(2)对比,表现了诗人渴望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根据上下句的理解找出相关词语即可。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可知“高低”与“随意”相呼应。表现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此题考查学生的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即可。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 随意
⑵ 对比,表现了诗人渴望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诗歌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和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常见
的表现手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8.B
解析: (1)建造房舍 (2)B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就是平时注重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熟记。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以此来体现自己悠闲自得的恬淡心境。故B选项不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⑴ 建造房舍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重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熟记。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主题把握进行辨析。 9. (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根据诗歌第一句的意思: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可知诗人写诗的时节是寒食。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故答案为:(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表达作用的把握。学生学习古诗不能只是被动的识记,还要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说出这个字的意思,还要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来分析这个词的表达作用。
(2)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10. (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11. (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这两句描绘的景物分别是水中的月影和天边的云霞,因此这两幅图可以概括为: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2)“仍怜故乡水,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⑵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能力。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2. (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13.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14. (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15. (1)心远;悠然
(2)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16.B
解析: (1)B
(2)赏析:在广袤的沙漠上,一缕轻烟直上,没有一丝风,长烟显得孤独无依。长长的黄河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这两句诗用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
17. (1)清冷的月光。
(2)“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3)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18.B
解析: (1)B
(2)示例:重音落在“归去,归去”上。这首词主要写苏轼在京城翰林院做官时回想在黄州东坡的生活,“归去、归去”突出苏轼对翰林院生活的厌倦与对黄州悠闲、自由生活的怀念。(如重音落在其他词上,言之成理亦可) 19. (1)喜悦(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行不足
(2)“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故填写:行不足。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句能进行赏析的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故答案为:⑴ 喜悦(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 ; 行不足
⑵ “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句能进行赏析的能力。注意名词字词的修辞方法及写作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20. (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