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来源:智榕旅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这首诗的“景语”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语”?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②等是:等于。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③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②河梁:桥,替代送别地。③惨惨:幽暗无光。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母亲的担忧(用诗句中的字填空)。

(2)有学者评价此诗说“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首联虚中有实,虚写的内容是 1 , 实写的内容是“黄鹤楼”。

(2)比较本诗尼联与《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填写下表。

《黄鹤楼》尾联 《渡荆门送别》尾联 ② 2 不同的写法 ① 1 相同的情感 ③ 3 7.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②等是:等于。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 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 1 , 周弼的诗的是 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 1 的心境。周诗写的是 2 的心境。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2.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1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细节描写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4.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初”、“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1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诗人________(人名)。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做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句中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从视觉入手,再从听觉来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野望 王籍 (乙)野望 翁卷 (丙)赠别 赵嘏(ji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一天秋色冷晴湾, 水边秋草暮萋萋,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无数峰峦远近间。 欲驻残阳恨马蹄。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闲来山上看野水, 曾是管弦同醉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声歌尽各东西。 甲诗是课内学过的,请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阅读乙、丙首古诗,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翁卷和赵嘏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③棹(zhào):船桨。④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20.古诗文阅读

夜过西湖[宋]陈起

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 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

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2. (1)“心远”或“悠然” (2)宁静、平和、闲适、恬淡……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了本诗的内容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结合整首诗加以解答。心远,表示了作者对官场的无奈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因为陶渊明当初做官是迫于生计,悠然,则是陶渊明对于现在在山水田园中生活的惬意。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所以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是陶渊明饮酒组诗的第五首。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故答案为:(1)“心远”或“悠然”。 (2)宁静、平和、闲适、恬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理解能力。读古诗,要读进诗的字里行间,不仅要了解写什么内容,更要了解诗人想表达什么,要注意诗中一些字词的含义,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能力。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把握情感,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 3. (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根据诗歌第一句的意思: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可知诗人写诗的时节是寒食。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故答案为:(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

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表达作用的把握。学生学习古诗不能只是被动的识记,还要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说出这个字的意思,还要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来分析这个词的表达作用。

(2)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4. (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分析】(1)首句“池塘水面平”写出了池塘水面上涨,二句“写出了”池水在雨后更加清澈了,三四句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了杨树上缀满了雨珠。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故答案为:⑴ 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⑵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炼字的赏析。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结合题意理解诗句。 5. (1)愁;泪(枯)

(2)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词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写出了作者处境的艰难。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还要向年迈老母告别,此时诗人的内心唯有“惨惨”可言。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歌重要内容的理解。也是考查诗人的炼字功夫。要求用诗句中的字填空。“白发愁看泪眼枯”中的“愁”和“泪”写出了母亲的担忧。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句意为:回头看去,倚门而立的老母亲,花白的头发分外醒目的映在眼前,她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愁”和“泪”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性字眼。

(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因为要去河梁谋生,

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惨惨柴门风雪夜”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作者处境的艰难。“此时有子不如无”是直接抒情,风雪这么大的时候,还要向年迈老母告别,这样的儿子没有也罢。所以“字字沉痛”表现在“惨惨”的抒情,在“柴门风雪夜”的描写,在“此时有子不如无”愧疚的心理活动。 故答案为: (1)①愁②泪(枯)

(2)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词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写出了作者处境的艰难。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还要向年迈老母告别,此时诗人的内心唯有“惨惨”可言。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本诗突出的是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表现内心的痛苦。 6. (1)“昔人已乘黄鹤去”(或:神话传说)

(2)由景生情(或: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愁思;通过发问抒发感情);拟人(或:通过写对家乡水的恋恋不舍,含蓄抒发感情);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地,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人由景生情,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渡荆门送别》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故答案为:⑴ “昔人已乘黄鹤去”(或:神话传说)

⑵由景生情(或: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愁思;通过发问抒发感情);拟人(或:通过写对家乡水的恋恋不舍,含蓄抒发感情);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好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理解。

7.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2)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风吹柳花满店香”的意思是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这里的“香”首先有柳花淡淡的香味,突出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因为是酒店,所以“香”还会有酒香。联系作者的感情可知,作者与友人同在酒肆喝酒话别,所以这里的“香”还有二人之间友情深厚醇香之意。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为开放类试题,可以认为本诗好,也可以认为《渡荆门送别》好。认为本诗好的理由可以分析末句得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水喻别意,从而把抽象的别意具象化,生动而富有新意。认为《渡荆门送别》好的理由可以围绕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先写景物的变化,由山地而进入平原,末句写故乡之水,自然表露出思乡之情,而本诗末句的“水”则出现的略显突兀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 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⑵ 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首诗,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进行赏析,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即可。 8. (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9.D

解析: (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夜的幽静;借助以动衬静创造清幽意境,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1)秋季;春季 (2)悲哀孤独;宁静专注

11. (1)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解析】【分析】(1)颔联诗意为“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本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全诗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松柏的坚贞。

(2)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赠从弟三首》,就带有这样的气骨。诗中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苹藻、松柏、凤凰三物,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胸怀、抱负,激励堂弟,亦以自勉。在古人赠答之作中,堪称创格。选诗是第二首,本诗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明了心志。这里的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故答案为:⑴ 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⑵ 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

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对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了解诗人,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主旨,要综合的去感悟、理解。

12. (1)都是诗人的想象,表达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爱国情怀。

(2)雨有双关之意,既指自然界的雨,又指国家的危难,表现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13.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14.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5. (1)初:刚刚。暖树:向阳的树。

(2)“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16. (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17.C

解析: (1)唐朝;李贺 (2)C

18. (二)《野望》中“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中的“闲”表现出诗人赏景的闲适,“忽”表现出诗人乍见水中美景的喜悦;

(三)《赠别》中“欲驻残阳恨马蹄”中的“恨”写出诗人无法阻止与朋友分离时的悲伤难过。(结合诗中其它句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三)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赠别诗,时间是一个秋天的黄昏,地点是水边,描写的景物是:萋萋的秋草,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我们两个就像管弦曾经一起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二)《野望》中“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中的“闲”表现出诗人赏景的闲适,“忽”表现出诗人乍见水中美景的喜悦;

(三)《赠别》中“欲驻残阳恨马蹄”中的“恨”写出诗人无法阻止与朋友分离时的悲伤难过。(结合诗中其它句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9.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的意思为“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船行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然后结合理解从诗句中摘取出描写早晨景色的词语即可,如,“月落”“残星”“露湿”“天光”等。

(2)本诗中的“孤”自来理解。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 故答案为:⑴ 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⑵ 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找准诗歌中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注意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20. (1)“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2)示例:不可以。原题中的“夜”字点明时间,与诗句中的“三更月”相吻合;从“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可以体会到佳句偶得的意趣,而“寻”字显得刻意,与诗歌的意境不符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