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001]

语文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001]

来源:智榕旅游
语文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古诗文阅读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 唐 钱起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 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诗人________(人名)。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做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句中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从视觉入手,再从听觉来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 “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 “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 “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15.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游洞庭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两首诗都写了洞庭湖,但诗中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锤炼精妙,极富表现力,“且就洞庭赊月色”的“赊”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赊”字作赏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②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②霰(xiàn现):小雪粒。

(1)诗中用“野外”、“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

(2)有人说,陶渊明的诗歌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请结合这首诗和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①临村路傍②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③。

(注释)①迥(jiǒng):远。②傍:靠近。③销:通“消”,融化。 (1)诗歌第一句中的“白玉条”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请描述。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疑”字的表达效果。 19.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而“羞”,渔翁因为________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20.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D

解析: (1)行;喜爱 (2)D

2. (1)暮春;早春

(2)《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春兴》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春郊》根据“水绕冰渠渐有声”,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2)《春兴》根据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可理解为春风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梦。《春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向花草汇报春天的到来”,由此可知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⑴暮春;早春;

⑵《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 (1)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结合语境,对诗句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

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诗句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A

解析: (1)想要 (2)A

(3)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句意为:鲜花缤纷,几乎要迷人眼神。欲:想要,即将。 (2) A.描写了初春的阶段。从“梅”“初暖”“柳尚青”,等词可以看出,因为只有初春的时候梅花才在,柳叶还没有开始变青。 B.描写的是暮春时节。诗句中“桃花红欲燃”,三月时,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称“桃月”,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 C.写的是暮春时节。诗句中的“杨柳阴阴”写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残花落尽”写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时节。 故选A。

(3)本诗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联中,“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 想要 ⑵ A

⑶ 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诗的的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揣摩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句,结合诗句中具体的词语来分析

所写之景,根据景物推断所写时节。

⑶本题考查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或所描写的景象,来具体分析是人的思想情感。

6. (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从描写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音律、节奏)角度分析。“蒙蒙”,描绘出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故答案为:⑴“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⑵ 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7.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意近即可)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景物“山岭”“原野”“长江”“荒原”的特点描绘即可。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万里送行舟”,这句话是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意近即可);

⑵“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8.C

解析: (1)唐朝;李贺 (2)C

【解析】【分析】(1)《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结合“角声”可知先从听觉入手,结合“凝夜紫”可知再从视觉来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 唐朝;李贺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读学校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 9. (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结合注释,明确酒旆的意思是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前三句中,酒旆是近景,夕阳和两三航是远景。 (2)结合诗歌题目“远浦帆归”和诗句意思,可以看出描绘了一幅“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要读懂诗歌,根据题目要求,从写景的角度筛选提取相关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回答此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紧扣“情”或“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并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10. (1)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1. (1)清幽、寂静

(2)形象的描述出了月光的澄澈与拐杖著地声音的明晰(或作者运用视角写月光澄澈、野人行走和路面崎岖状况,再用听觉写拐杖著地声音),视听结合营造东坡路头的宁静与道路不平坦的环境恶劣,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享受宁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时间是:夜晚。天气:刚下过一场雨,皎洁的月亮温柔地照耀着大地。此时周围一片清幽、寂静,此时诗人柱杖散步,拐杖铿然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2)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个澄明的境界。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此题可从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诗人形象的描述出了月光的澄澈与拐杖著地声音的明晰(或作者运用视角写月光澄澈、野人行走和路面崎岖状况,再用听觉写拐杖著地声音),视听结合营造东坡路头的宁静与道路不平坦的环境恶劣,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享受宁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情趣)。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清幽、寂静

⑵ 形象的描述出了月光的澄澈与拐杖著地声音的明晰(或作者运用视角写月光澄澈、野人行走和路面崎岖状况,再用听觉写拐杖著地声音),视听结合营造东坡路头的宁静与道路不平坦的环境恶劣,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享受宁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2.A

解析: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13. (1)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14. (1)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

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2)通过写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的热爱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15. (1)《望洞庭湖》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或:抒发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并希望得到张九龄的举荐。《游洞庭湖》描写了诗人月夜泛舟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或沉醉自然洒脱不羁的性情)(意对即可)

(2)示例一:“赊”是“赊欠,即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的意思,,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视月色为朋友,洒脱无羁,豪迈奔放,与清风朗月为伴的遗世独立的情怀。示例二:“赊”极富想象力,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视明月为朋友,似与朋友对话,自然洒脱,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多角度赏析,意对即可) 16. (1)穷巷;荆扉(虚室)

(2)《饮酒》中所见的南山美好的晚景,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情感。这首《归园田居》中幽深的小巷,甜美的乡村,有的只是淳朴美好,和谐自然,借乡村清贫来显示自己抱贫守志之心和对权诈虚伪官场的厌弃。两首诗都是借田园风光来寄托胸中之“意”。

17. (1)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

18. (1)一树梅花凌寒盛开、压满枝头,远远望去洁白的枝条就像是晶莹洁白的玉条。 (2)“疑”字,写诗人怀疑看到的不是梅花,而是未融化的冬雪。用惊叹的口吻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赞美之情 19. (1)抛莲子;卖鱼买酒

(2)示例:不同意。第一首写采莲女被英俊少年所吸引,因为勇敢抛出莲子被发现而娇羞的美好情态,表现了采莲生活的美好风情;第二首写渔夫收网买酒,酒醉晚归在夕阳与芦花满溪的傍晚的美好画面,表现了打渔生活的自在自足、闲适悠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打渔、采莲生活丝毫没有生活沉重之感,充满生活的幸福感、精神的美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可以归类为表现了相同的生活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20.B

解析: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分析】(1)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屋内是温暖如春。

(2)这里应该选梅花,因为三四句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

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诗人写梅花,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众不同了。

故答案为:⑴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⑵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注意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把画面充实。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分析能力。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境,明确所填写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