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8-90.2014.01.027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2014年1月20日
Jan.202013
基于英语新词翻译探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
周建军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摘 要:语言符号作为单个语言符号时其能指和所指对象不存在必然联系,具有任意性和不可论证性,但是语言符号具有系统性,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必须以现有的语言体系为基础。所以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语
言系统中大量的词汇在音义结合上会体现出某种规律,体现出音、义的对应关系,后人在继承和研究时就会把这一发现当作语言原本就有的内部规律,自然产生一种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像似性之间具有矛盾性的认知。笔者就英语新词翻译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新词翻译;语言符号;任意性;像似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始终是困扰广大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因而如何处理语言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也即是翻译中的同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成为翻译研究者不断争论和研究的问题。而利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这两个概念,能够对英语新词汉译中出现的同化和异化翻译方法进行合理取舍,这在英语新词数量日益递增的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对此进行阐述。
一、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像似性的关系
自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像似性两种理论提出之后,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二者的单个研究或者对立性研究上,关于其存在的关系则研究较少或研究不深。2002年著名语言学家朱永生对语言符号任意性作重点强调之后,补充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学界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转移到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像似性在何种情况下互相排斥或相互共存上。顾海峰在2006年表达了对此观点的认同,并补充认为结构主义的语言系统应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同时,对认知语言学用语言符号的像似性来否定任意性概念做出了辩驳,指出任意性和像似性两者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反而是相互依存的。张绍杰则更进一步指出,根据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的相对任意性和绝对任意性划分,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应存在某种,绝非完全对立的。结合这些理论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像似
收稿日期:2014-01-15
作者简介:周建军(1965—),男,江苏灌南人,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叙事文学。
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文章编号:1008-90(2014)01-00-02
性二者并非是单纯的对立或者联系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认可像似性并不是对任意性的完全排斥。以不同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均可以在音义层面找到大量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现象,但同时也不难发现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的意义间,除了这种任意性的一面,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像似性。毋庸置疑,任意性属于语言符号认知以及形成中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像似性也体现出了语言系统与认知系统之间存在的某种内部联系。
二、基于英语新词翻译探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
(一)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我们所说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具有相对任意性。语言符号是一种社会范畴呃逆的符号,因而应当以集体行为和约定俗成作为基础,然后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得到巩固和传承。笔者认为,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虽然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和固定的联系,不过语言具有的制约性规定是明确存在的。索绪尔则更为明确地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划分成两种,即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所谓的绝对任意性即是指符号的创制和使用不是建立在任何理由基础之上,这类英语翻译并不多见。而相对任意性则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类在英语翻译中经常见到。比如英语中经常运用的“show”则直接依
据英语发音译成中文的“秀”,而且借用了英文中的展示、展览的意义,具有明显的音义联系性。再比如最近非常风靡的“”在翻译时则将其分成“face”和“book”两部分译成“脸”和“书”,整个词语的翻译就是“”,“Grassroots”与“草根”,“Emptynesters”与“空巢老人”,“wildkids”与“熊孩子”都与此类似。借助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记忆英语原词。
(二)语言符号的像似性
美国著名的符号学家C.S.Peirce以语言符号和能指对象间存在关系将其划分为三种符号类型,即象似符、指示符以及象征符。Haiman则认为语言像似性是指某种语言表达式如果在外形、长度或者构成成分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和其所编码的概念或者交际策略等具有平行性时,那么该语言表达式就具备了象似的性质。海曼还指出,自然语言的图像符号实际上以意象和图表为主体,于是他对皮尔斯的像似性进行了简化,并形成了意象象似和图表象似,最为典型的意象象似应当是拟声词和感叹词。语言符号的像似性所反映出的是语言结构对人类某些经验结构的一种对应,换句话说,像似性所体现的就是语言结构和经验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和自然联系。像似性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是语音像似性,即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具有某种客观联系。比如“fans”与“粉丝”,“Neetgrop”与“啃老族”,“manhunt”与“人肉搜索”。该理论首次提出在WhyIconicity中,由IvanFnagy发现。其次是数量像似性,也即是说语言符号需要表达的概念量和单位数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种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英语中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间的变化,单词概念量越高词素数量越多,语言形式从最初原级的零词尾,增加到比较级的er最后到最高级的est。
在语言符号的像似性研究中,需要对于某些有偏差甚至错误的观点给予重视。事实上,人类语言应首先是作为一种有声符号系统而出现的,也即是说人们首先是通过听或者说这一渠道进行吸收和传播的。而书写系统也即是文字是在之后的发展中才开始出现的,一些较为落后或者闭塞的地区甚至只有语言而
没有文字。因而从本质上来看,语言符号的有声性应是其本质特征,且是首先出现的,而文字系统出现后,语言符号才具备了性的特征。然而在语言符号像似性研究中,笔者发现不少学者在对索绪尔任意性进行批评时大都是从书写系统而非语音系统出发来对像似性作考察的。英语中的复合词和派生词在构成上是具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大部分词的语音并非和所指的客观物体存在必然联系。甚至有学者为了证明像似性,过分追求在字形和意义间寻找某种联系。比如有人提出英语中的“freeter”之所以翻译成“飞特族”,是因为其中的“freet”与“froot”形似,而中文中有“健步如飞”之说,所以才会用“飞”,事实上,这种理解明显具有牵强性。除了音和性外,也有人从将单个字的意义割裂出来,寻找二者的关系。比如“toyboy”的汉语翻译为“小白脸”,有人提出是因为“toy”,是因为玩玩具的孩子皮肤比较嫩,因而成为“白”,这种解释显然更显滑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认可语言具有符号特性的基础上,应当将语言符号的像似性理论作为任意性理论的补充及发展来看待。英语新词的翻译中,也不能脱离或者限于人类的普遍认知,更不能超越出单个的语言系统,应当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原则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翻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赵刚.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所指——关于索绪尔语言符号
任意性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9-11.2]张凤,高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像似性与理据——索绪尔
的任意性观点和皮尔斯的像似性观点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5,(5):18-23.
3]缪军,李翠平.语言符号“象似说”和“任意说”的关系刍议[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43-148.4]郭鸿.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两大理论系统的要
点——兼论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置疑和对索绪尔的挑战[J].外语研究,2004,(4):1-5.
(责任编辑:李汴红)
5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