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食品被列入“药食同源”?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养生保健的热潮,我国开始出现“药食同源”的相关论述。目前来说,药物发现在饮食之后的观点更被大众认可。药物和食品虽有先后之分,但却被学术界公认为同一起源。 汉初思想家陆贾所著《新语·道基第一》中描述:“民以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远古时代,五谷与野草,药物与百花生长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能治病,哪些有剧毒,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只能打猎度日,飞禽走兽越打越少,人们只能饿着,生了疾病无医无药,只能等死。直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将毒草与粮食区分开来,人们才开始食用五谷杂粮,再也不用担心坐吃山空。“神农尝百草”区分了五谷与毒草,还发现某些动植物既能当做食物果腹,又能作为药物来防病治病,从而有了简单的医疗活动,这便是食疗的起源,也因此有了“药食同源”之说。 通过长期的饮食研究,某些疾病在饮食中得到治愈,逐渐的形成食疗学说。食疗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食疗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疗法,食用者在得到美食享受的同时,还能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除了做成美味的膳食,先辈们还将具有药效的动植物酿造成酒,赋予食疗更丰富的色彩。例如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中品的桑椹,一千多年前便有被酿造成酒的记录,被称为紫酒。据《五代史》记载: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向东,曰全册殿,有楼曰七凤楼。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优美。这里所说的紫酒,经后世考证就是桑椹酿造的桑椹酒。 《本草纲目》对桑椹酒也有记载:桑椹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抗衰助容颜。除了丰富的营养价值,成熟的桑椹果香,自然发酵的酒香,无一不透露着尊贵和优雅,美容养颜效果显著。而桑椹因不易保存,在古代桑椹酒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十九大之后,大健康产业被推上潮头,“药食同源”食品成为了目前最为火热的养生产品。夏津黄河故道千年古桑树群的桑椹、桑叶等“药食同源”原料产品自带养生功效性。 “药食同源”揭示了药与食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利用食物的疗效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达到了“食”与“疗”的本质统一,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人类提供了更加绿色的全新食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