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分析

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分析

【摘要】在云服务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同样将迎来大发展时期,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运用云服务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探讨了校园云服务的平台框架和典型应用,为今后高校将云服务运用到数字校园建设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字校园;Web2.0;云服务平台;云服务运用

1.引言

未来通过云服务的形式构建的高校数字校园信息门户将成为用户的资源、消息和社交中心,数字校园将以强大的功能满足校园里各个层面的需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云计算、云服务、云模式成为了热门关键词。教育部发布的发展规划中反复强调“云”,“教育云”的概念未来将在高校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但高校信息化由于不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业务复杂性人力物力投入一直很大,而云服务建设虽然前景良好但是资金投入大且只有大规模应用才会有较好效益,因此建设一个能够具有通用性的适合多所高校的云服务系统是目前高校中所探讨的热点。

本文探讨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这是新一代数字校园的发展方向,重点讨论云服务在数字校园的需求、功能与应用,以期与有意探索高校数字校园云服务的同行进行交流。

2.找准服务需求

当前,高校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电子校务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基本上都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先进高校也只是实现了数据共享、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单一点登录和门户集成,做到信息的内容级别的集成与整台的高校凤毛麟角。

随着智能终端的大普及和高校无线网络的大发展,移动终端上对于各种应用的访问需求日益强烈,传而统模式的应用在移动终端的表现显然不如人意。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就是要通过引入云服务,买现高校数字校园的信息集成,推进流程整合,支待交流与协作。同时,随着云服务的逐步引入,数字校园的硬基础设施将逐步虚拟化、云化,隐藏到幕后;软基础设施的建没与服务将越来越重要,走向前台。

基于云服务的新一代数了字校园要在传统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广泛引入以Web 2.0、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将信息化从对管理的支撑拓展到对沟通、交流与协作的支撑,以大学资源计划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为主要目标,全面支撑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3.建设云服务平台

高校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为学校师生等最终用户和数字校园业务信息系统提供资源存储、日历服务、搜索服务等基础服务。

3.1 存储服务

存储服务是新一代数字校园最为基础的服务,在2011年清华大学信息化服务用户调查中,师生最为迫切需要的新服务即是存储服务。当前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公共云存储服务,而数字校园的云存储服务在传统云存储服务的基础上:

(1)和文档管理、视频服务、图像服务相结合,实现文档、音视频和图像的在线播放;

(2)和内容管理、知识管理相结合,实现数字校园文档和资料的统一组织和管理;

(3)和社交网络、网络学堂等应用相结合,支持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3.2 日历服务

日历服务是新一代数字校园重要一环。当前,数字校园用户每天要面对各种日程安排:教学系统管理着教学日历,科研系统管理着学术活动,会议系统安排着多个会议,项目组定了若干个任务期限,个人手机上还存储着多项自己的活动安排,学校校历规定了放假和调课安排等。

3.3 搜索服务

搜索服务是数字校园传统的基础服务。新一代数字校园的搜索服务与互联网搜索服务侧重点不同,属于企业搜索范畴,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应支持多种类型的信息源,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关系数据、文档、图片、音视频、网页等,以及信息服务如地图服务、日历服务等;

其次,内网的信息是权限高度敏感的,搜索结果要根据访问权限进行过滤,否则会产生滥权甚至泄密;再次,校园网上信息和互联网相比,数据量不是很大,但是结构复杂,因此对搜索服务的准确性要求更高。

此外,需要和数字校园其他服务与应用衔接,用户体验要求更高,如个性化和智能化。

4.提供云服务应用

除了建设功能丰富的云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服务外,更有价值的是在云服务应用的基础上为师生创造一个自由轻松便捷的信息交互环境,如网络教学、社交网络和信息门户等,另外随着手持移动终端的大普及,Web端的成功必将复制到手持终端,进而全方位为师生学习和工作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4.1 网络教学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变革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清华网络学堂自1999年正式发布,十多年来用户使用数据不断攀升,2011年秋季学期上网课程达2403门,教师上载资料43300份,师生答疑52369人次,学生作业23万人次,登录访问456万人次;13年来师生总登录访问次数超过1亿人次。基于云服务的网络学堂应在整合知识管理和支持移动互联两方面有较大突破:

(1)提供教师备课工作室等功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2)提供基于社交网络的师生讨论交流,让知识分享变得轻松便捷;

(3)强化移动互联访问,结合手持移动终端的自身特点提供更自由的服务。

4.2 校园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当前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根据2011年的一份信息化服务用户调查显示,学生使用人人网占87.6%,新浪微博占39.1%,QQ空间占31.6%,而传统的水木社区只有15.5%,水木清华BBS才13.4%。因此,在基于云服务的校园社交网络的应用需求具有良好的前景。考虑学校固有的社交关系特点,校园社交网络要以传统数字校园为基础,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

(1)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社交网络,进而挖掘出有利于校园管理的有趣信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