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建构与实证

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建构与实证

来源:智榕旅游


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建构与实证

[摘要] 网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够理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关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起具有9个潜在变量的网络学习行为模型(USEBM),来自5所高校的372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整体拟合度较好。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理性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具有显著的求利引导特征;(3)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是一种泛技术行为;(4)行为设计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网络学习行为; 模型建构; 实证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玉斌(1975—),男,河北承德人。

一、引 言

开展网络学习,推进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为此,国内各大学都投入了很多经费购买计算机、建设校园网、开发数字化资源。教育部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校普通本科生有11042207人,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809080台,平均2.3个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网上教学课程数达到了70120种,电子图书达到69278.99万册。[1]特别是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全国高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大量的网络课程被集中建设出来。然而,在网络学习条件显著改善、网络化学习资源迅速丰富的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成效却不能令人满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如若再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高校的良好网络学习条件的教育、学习功能就会被其娱乐应用所掩盖”。[2]于是,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行为现象正在被解析,一些学者开始通过实证方式探究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动因,网络学习行为学正在建构中。

二、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学习行为的概念还没有公认的界定。[3] [4]与网络学习行为一词相近的概念有“远程学习行为”、“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等。这些概念主要描述的是: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主动运用和调控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有关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现状和水平,总结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效果的行为因素,探讨提高学习者学习质量的对策。

2. 网络学习行为监控研究,试图通过学习者以往学习行为分析,通过技术途径为学习者学习提供适切指导和监控措施。

3.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信息挖掘及智能化教学平台研究,尝试为不同学习行为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在线学习方案和学习指导。

这些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系统开发、对策建议)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研究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网络学习行为本身研究不够充分。大量研究从技术系统开发出发,把网络学习行为理解为信息检索、加工、发布以及交流等具体操作行为,这种对网络学习行为的简化处理忽视了网络学习行为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严重影响了有效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技术系统的研发。网络学习行为应被赋予更丰富的维度和层次,[5] [6]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

2. 网络学习行为的界定窄化于自主学习行为范畴。很多研究从网络的可能功能与认知的应然状态出发,将网络学习行为界定为自主学习行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这种对网络学习行为的窄化认识在现实中遭遇了很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均不是很理想;[7]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8]网络学习者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效率不高;[9]精心为其准备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开发的学习系统,他们似乎并不愿意“享用”。[10]因此,还需要从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真正动因。

3. 将大学生网络学习等同于远程学习。在一些研究中,经常运用远程网络学习的理论和要求来分析大学生网络学习问题,指导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我们认为,面授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和远程情境下的网络学习虽然都是网络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在功能、性质等方面却不能同一而论。在远程教育情境下,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网络几乎承担着课程的所有功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而面授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且它只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其优势,毕竟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所以面授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及其行为问题需要专门进行研究。

4. 将大学生网络行为认定为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行为。为了开展网络教学,许多大学都自主建设或购买了网络学习平台(如Moodle、Blackboard等),集中安排课程和资源,网络学习平台作为网络学习的技术中心和核心节点地位就从来没有被怀疑过,于是问题分析的视角和研究努力集中在“平台如何被充分使用?巨资投入如何发挥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被认定为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行为,网络学习效果的提升等同于平台性能的改善。

三、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社会心理学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认为个体实施某项行为是由其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BI)决定的,行为意图是由个人对所要执行的行为的态度(Attitude,A)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N)共同决定的。理性行为理论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B~I=(AB)ω1+(SN)ω2

其中,B是指个体的公开行为,AB是个体对行为的态度,SN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或影响,ω1和ω2是标准化系数。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个体的行为是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进行的。该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商业等领域中的行为研究,来自这些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TRA可以有效地用于解释人们行为发生和差异问题”。[11]为此,本研究以TRA理论为基础,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前文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反思,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以下简称USEBM)。

1.获利承诺、行为设计、学习氛围与网络学习主观规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群体的社会性压力会促使人产生从众、顺从、服从和模仿等社会行为。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社会性因素是教师、学生及其形成的社会氛围。其中,教师一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设计以实现最有效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会为学习活动预设一定的承诺(如分数、等级评价、惩罚等)以诱发有效的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如果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好处?这个时候,教师作为一个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能促进学生主观信念的形成。另外,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对一些事件、活动、程序以及那些可能会受到奖励、支持和期望的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认识和共识,从而形成一定的集体氛围。Bock等人在研究团队氛围和知识共享的关系上,得出“积极并良好的团队氛围对知识共享形成的主观规范有强烈的正相关作用,同时会直接影响个人在知识共享行为上的意愿”。[12]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第五,γ12和β31的路径系数分别高达0.49和0.45,说明行为设计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非常清楚地向学生交代学习活动的达标要求及其活动过程或行动步骤,学生应该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对学生如何研读、查阅或观听网络资料给予具体的建议(如应注意哪些要点,思考哪些问题等),从单纯考虑“教的问题”转变为在设计“学生做什么”基础上考虑“教师做什么”, 切实把工作重心从“教学设计”转变为“学习设计”,从而使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成为一种有目的、有预定步骤的主动活动。

五、结束语

尽管网络学习方式还没有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流学习方式,但确实是

信息时代每个人必须要适应和采纳的学习途径,网络学习行为也正在超越技术认知逻辑走向理性行动,探究网络学习行为发生机制有利于解决网络学习应然与实然的裂痕及其造成的现实矛盾。本研究以实证研究方式测量了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诸多因素,可以为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网络学习环境创建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激发提供更多操作层面的信息和指导。由于本研究的视阈建立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没有把网络学习行为发生动因上升到类似彼得·M·布劳(Peter M. Blau)的社会结构和理查德·埃默森(Richard M. Emerson)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层面,显示了研究的局限性,这也是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8/info1261560388091178.htm,2010-03-28.

[2] 李海颖.大学生网络学习及网络课堂建设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9,(4):112~113.

[3] [5] 彭文辉,杨宗凯,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31~35.

[4] [6] 马潇.网络学习行为评价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7] 郭琼,王燕军.浅析网络学习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l):1470~1471.

[8] 刘灵芝.传统学习的嬗变——大学生网络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64~68.

[9] 焦小英.网络学习动力及其教育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8.

[10] 李玉斌.大学生网络学习调节机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11] Seewon Ryu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Physicians in Hospital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3,(25):113~122.

[12] Bock Gee-woo, Zmud Robert W., Kin Young-Gul Behavioral Inte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ation the Role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13] [15] 杨丽娜,颜志军.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1,(4):36~40.

[14] 周岩.基于TRA和TAM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58~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