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词鉴赏汇集31--页

诗词鉴赏汇集31--页

来源:智榕旅游


踏 莎 行 欧阳修 北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旅舍旁梅枝凋残,落英点点;溪桥畔柳条绽绿,柔丝纤纤。暖风习习,吹来青草的芬芳。远行的人儿,心里荡漾着醉人的春意。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离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这眼前伴着自己一路行来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无尽。 下片是行人对思念的人的想象、叮咛和体贴入微的关怀。闺中人因思念行人而泪眼盈盈,柔肠寸断。行人在心里对她说,你那样登高远眺,又能看得见什么呢?我正远在绿野之外,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正是一个深切理解所爱女子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意境。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写行人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

渭川田家 王维 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②。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③。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译文】: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威》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注释】: ①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②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荆扉:柴门。 ③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秀:麦子吐华曰“秀”。 ④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写作背景】: 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鉴赏】: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南湖早春 白居易 唐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赏析]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31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蘋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蘋,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蘋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