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北京罕为人知的大时间:2013-01-09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436次 《明史》里说:明朝旧臣根本没有机会在大顺朝廷安身立命,他们绝大多数沦为了被的对象。八百多名明朝,被押进刘宗敏的军营,这些人“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饶是勒索了钱财,还不留人家活命
李自成的“大顺”打到了北京城下,大明朝廷乱成了一锅粥。见大势已经去,惶恐的朝臣便寻思背主求荣。14年3月19日清晨,有人主动打开了正阳门,刘宗敏的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皇城。农民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占据了北京。要改朝换代了,明朝的臣民惶惶不可终日——山贼草寇以及流氓无产者所造成的灾难,正在蹂躏这座帝王之都。
第一大灾难——李自成是个没有远见卓识的农民,他侮辱了上吊自杀的崇祯皇帝,寒了天下人的归附之心。首先,焚烧明朝的太庙,叫朱明的列祖列宗全部滚蛋!说得好听,要为崇祯皇帝举办“礼葬”,实际上,他所施舍的那点“礼遇”,还不够恶心人呢。《明史》当然不可能说李自成的好话,但是,从众多细节即可看出,李自成的确是没水平,且看,崇祯皇帝的丧礼是这样敷衍的:“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置东华门外,百姓过者皆掩泣。越三日己酉,味爽……”用门板抬、用柳棺装,在东华门外一停,三天就臭了。这哪里是礼葬?简直是打发叫花子,跟“抛尸”差不多。两个多月后,满清占领北京,头一件事儿,就是“安辑百姓,为帝后发丧,议谥号。”尽管满清政权在邀买人心,这总比赤裸裸地虐待更文明、更策略吧。
第二大灾难,拷掠前朝旧臣,屠戮虐杀无辜,在北京大搞白色恐怖。其实,农民政权里也有高人,可是,挡不住最高领袖脑子不清楚。比如,李自成麾下的名将李岩,他早就坦率地规劝:“以不杀收人心”;李自成偏偏没往心里去。在他的授意下,刚进北京一个星期,农民军便开始大面积地抓人、抄家、敲诈、劫掠,明朝旧臣变成了“唐僧肉”。一句话,拿钱来!这叫“助饷”,而且明码标价:“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
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掏不出那么多银子,就往死里折磨。刘宗敏赶制了五千套夹棍,夹棍号称“刑具之祖”,这玩意儿,看一眼都叫人浑身发抖,何况受刑呢?“凡拷夹百官……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枣林杂俎》里非常肯定地说,被致死者有1600余人。《明史》里说:明朝旧臣根本没有机会在大顺朝廷安身立命,他们绝大多数沦为了被的对象。八百多名明朝,被押进刘宗敏的军营,这些人“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饶是勒索了钱财,还不留人家活命,“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
第三大灾难,如果说,对贪腐成性的明朝发泄私愤,还有情可原,那么,对无辜百姓下手,则彻底暴露了农民军的“匪气”。他们的确开始趁火打劫了,所谓“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劫掠还不算,又规定了新:“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对无辜百姓来说,朱明皇帝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横竖没好日子过。老百姓能不绝望吗!
第四大灾难,大顺新贵,荒淫贪腐,比朱明朝廷还烂。包括李自成在内,首先划拉女人。尽管有元配高夫人,李自成还是希望纳妾,刚入驻紫禁城,就安排这件事儿。有资料说,宫女窦氏有幸成为妃子。顺治二年九月,清军在九宫山缴获“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大概,那位小妾就是窦姑娘。话又说回来,像李自成这样的胜利者,喜欢几个女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农民军进北京,紫禁城化作了活地狱,“宫女魏氏投河,从者二百余人。”崇祯皇帝16岁的女儿——长平公主已经父亲砍掉左臂,可惜没死成,苏醒之后,便落到刘宗敏手里“疗治”——干嘛非得去这个“活土匪”家“疗治”?这件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连陈圆圆都扣留,还有什么不敢做的?除了女人之外,金银财宝更不在话下了,李自成撤离北京前,先命一支庞大的骡车队,将黄金白银运往西安。“每饼千金,约数万饼。”他们太看中金钱,也太会过日子了。
第五大灾难,焚烧宫殿,毁弃城市,我得不到,也不叫别人得到。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仓皇即位,虽说短点儿,在紫禁城里坐一天,也算名正言顺的皇帝陛下。他这点儿心愿刚刚了结,便着手做毁灭性的破坏——“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十足的“流寇”的作风。其实,这种人掌握了政权,老百姓照样没有好日子过!
蔡廷锴的故事:黄豆克敌时间:2013-01-07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60次 1932 年上海“一·二八”抗战中,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公元12—1968 年)将军常常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或观察敌情。
一次,蔡将军从火线上返回司令部,因为走得急,加上脚下不知何物打滑,摔了一跤。身后的警卫员赶忙过来扶起他。一看地上,原来是几颗黄豆。
“,这是谁撒的?”警卫员光火地向周围一看。
只见远处站着一位老百姓,抱着的一只饱鼓鼓的口袋上有个破洞,正向外流着黄豆。
“长官——长官,我,我可不是故意的。”已经吓得脸都脱色的老汉,结结巴巴他说。
“来人,给我捆起来!害得我们军长摔了一大跤,还说不是故意的。”警卫员怒吼着。
“小鬼,看你吓了人家。摔个跤没什么,大惊小怪什么呀?让人家走算了。”蔡将军止住了警卫员,放那个老汉走了。
其实蔡将军那一跤跌得还真不轻,脚背因扭伤而红肿起来。晚上,警卫员帮他用温水洗的时候,嘟吹着说:“还说没什么,都肿成这样子了。”
蔡廷锴看着自己受伤的脚,像没听到警卫员的声音。
看着,看着,只见他眼睛一亮:“小鬼,你有办法搞到大批黄豆吗?”
“当然有办法,黄豆又不是什么希罕物品。”警卫员说。
“好,大好事一桩。”蔡将军高兴地站了起来,脚背碰上了凳脚,疼得他不由“啊哟,啊哟”叫起来。
第二天,大批黄豆运到了军部。
“命令战士们把这些黄豆在晚上撒在敌人可能发起进攻的必经之路上。”蔡将军下令道。
“原来是这样!”警卫员恍然大悟。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由于十九路军在准备巷战的街上都撒了黄豆,日军冲进街道时,他们的硬底皮鞋踩在圆圆的黄豆上,一个个滑得东倒西歪,被埋伏在街道两旁的十九路军将士杀得大败。
徐锡麟的故事:借镜教人
徐锡麟(1873-1907年),汉族。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873年生。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
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时间:2013-01-07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37次 辛亥着名烈士徐锡麟,早年曾在绍兴府中学堂担任过副监督(副校长)。在此期间,他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而且很讲究方法。
一次,有位衣冠华丽的学生偷了同学的一些东西。徐锡麟知道后,把这个学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平静地问:“你知道吗,我为什么叫你来?” 学生满不在乎地答道:“我不知道。”
徐锡麟盯着他,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已抓到了一个小偷。”
话音刚落,学生的脸色顿时变了,但还是故作镇静地问:“小偷在哪里?”
徐锡麟递给他一面镜子,并且严肃地说:“你看,小偷就在镜子里,你仔细照照他吧,先照照外貌,再照照灵魂。”
这个学生接过镜子,不敢看一眼,羞愧万分地低下了头。
徐锡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固然需要讲究外表,但是更应具备纯洁的灵魂。只有灵魂纯洁,才能达到学问渊博。”
几句话说得这个学生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孙中山的幽默趣事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的先行者,中华和中国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后被推举为中华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家,中华尊其为国父、中国尊其为,和中国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的伟大先行者”。 时间:2013-01-07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51次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要入睡。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我觉得奇怪,便上前问一下。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于你无益。‘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5 块钱,买一张马票,牢牢记住那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那张马票也一齐丢了。因为钱没到手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
说到这儿,大家听得入迷,禁不住笑了起来。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
曾克林:经历最为传奇的开国将军
战争后期,我军武器装备有了较大发展变化,工兵、炮兵、装甲兵日益增多,并在战争中大显神威;空军、海军也在筹建中。我军开始了由过去的单一步兵向现代化的诸军兵种合成军转变。此时,曾克林同志顺时应势,服从组织安排,能上能下,先后从陆军转入装甲兵、空军和海军,并担任要职,创造了诸多“第一”,成为我军高级将领向现代化转变的先行者之一。曾克林墓碑 时间:2012-12-24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972次 曾克林将军是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他与人民历史上的许多“第一”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后第一个接触苏联参战、第一个进驻东北、第一个接收大城市的八路军高级军官是他;第一个战车师师长是他;他参与组建了空军第一个航空混成旅、海军航空兵第一师、海军第一个歼击师;1955年人民军第一次授衔时,他是惟—一位参加过陆、海、空三大军种的将军,被授予少将;他也是红军出身的将军中惟—一位驾机上天、跳伞的人……
有一副挽联曾凝练地概括了曾克林将军的一生:“长征有功抗战有功有功挺进东北立头功延安汇报建奇功;陆军有您空军有您海军有您建设海航更有您万里海空铭记您。”
抢占东北的“先锋官”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朱德总司令先后发出了向东北进军的第一号、第二号命令,李运昌同志领导的冀热辽军区成立了“东北前进工作委员会”和“前方指挥所”,指挥冀热辽军区一万三千多名主力和二千五百多名地方干部,分三路纵队进军东北。时任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的曾克林率两个团及朝鲜义勇军支队共4000人,会师苏军攻克山海关,捷足快进,挺进东北,成为第一支进入东北的八路军。
曾克林一路先后接管了绥中、兴城、锦西和锦州。1945年9月5日中午,曾克林率
部抵达沈阳火车站。谁知此时,曾克林却遇上了平生最尴尬的局面:他们无法下车,面对的是荷实弹的苏军的包围。
沈阳是1945年8月21日由苏联红军的。当曾克林部作为中国党的第一支八路军进来时,苏联红军事先没有接到任何照会及联系,所以就感到非常突然。当他们看到一支没有的来得这么迅速,就非常怀疑,速调将曾克林部所乘的火车包围起来,不准他们下车。”
曾克林下车与苏军沈阳卫戍司令卡珍通少将交涉了两次,毫无结果。卡夫通少将的交谈中屡次提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可曾克林却从未听过这个条约。
曾克林的脾气很倔,他执意要进驻沈阳。由于电台功率太小,一出关就与上级失去了联络。曾克林不知道,他的行动已经与党的要求相左了。鉴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党于29日发出电报,要求八路军只以地方军及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坐火车进入大城市”,“不要勉强与(苏联)红军接治与联络”。
而曾克林却插红旗、贴标语,大事声张,坐着火车浩浩荡荡开进锦州、沈阳;他们丝毫没有隐瞒八路军的身份,反而佩带臂章,戎装整齐地进入;曾克林不但早已与苏联红军主动接洽,还与苏联红军并肩攻下了山海关,接收了东北重镇锦州。曾克林不曾想到,这一系列误打误撞,竟使他成为抗日战争后我军第一个接触苏联参战、第一个进驻东北、第一个接收大城市的高级军官。
曾克林也未曾想到,他的误打误撞,最终促使我党我军及时快速地开辟了东北的大好局面,为全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两次交涉不行,就再来第三次。下午3时,曾克林与唐凯第三次来到卡夫通的卫戍司令部。曾克林态度强硬地对卡夫通说:“沈阳是中国的国土,我们有权进驻。我们是党、领导的队伍,冀热辽是我们的土地,我们长期在这里抗日,你们不让我们来,让谁来?”
曾克林的话打动了卡夫通,赢得了其极大的同情。卡夫通终于同意曾克林的下车,但必须停驻到离沈阳30公里的苏家屯。
曾克林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但毕竟取得了初步胜利。傍晚时分,他下令下车,一律着装整齐,戴钢盔,亮刺刀,并将于弹袋换成子弹盒,每个连再配9挺轻机,列队通过沈阳城。他自己则与唐凯牵着马,精神抖擞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沈阳沸腾了。做了多年亡国奴的沈阳百姓潮水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热情挽留留驻沈阳。欢腾的场面使卡夫通少将震惊了。他马上改变主意派二位上校坐吉普车追上曾克林,请他们改驻在沈阳故宫小河沿一带。
第二天,苏联驻沈阳最高长官、苏联近卫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将约见了曾克林与唐凯,他向曾克林建议为避免外交麻烦,换掉曾克林八路军的番号,改叫东北人民自治军。
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 (1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
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时间:2012-11-26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062次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弃医从文
1914年春,郭沫若离开四川,来到日本开始了他的10年留学生涯。最初,他认为学医可以报效祖国,也可以为人治病,功德无量。因此决定报考医学。
当时报考的有近千人,仅仅录取40名。在录取名单上,郭沫若排名第七位。出人意料的是,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又因为他少年时期发烧引起的重听后遗症,不利于行医,于是他毅然地放弃了医生的职业,全身心地投身到文学创作中。
为康熙帝师后人取名
70年代时,陈廷敬后人陈光美前往北京拜访郭沫若,郭沫若见了老乡很高兴,问了家乡许多事情,又问陈光美生活情况,陈光美在谈到自己的孙子即将出生时,突然想到请郭沫若为孙儿取个名字,郭沫若说:“还没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陈光美说:“医生已经查过了,是个男孩。”出于老乡情谊和陈家对自己的尊重,郭沫若想了想,便去书房写了个纸条出来,郭沫若说:“取国栋如何,望你孙儿将来成为国之栋梁。”陈光美接过纸条,“谢谢郭老,栋梁不敢当,还是耕田种地的好啊!”
郭沫若看出陈光美对这个名字并不感兴趣,“光美何出此言?”陈光美说:“当年陈独秀流落江津,在两党面前做不成好人,家父去江津看望他,陈独秀感慨家父幸好没有跟他走,政治不如说是政争,争中还有争啊,耕田种地,与世无争,个人太平,天下皆太平。”郭沫若说:“光美之言不无道理,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大道理啊!”两人沉默了一会,郭沫若说:“既然光美喜欢田园生活,那就来个陈霖降露,恩泽于田吧!给你孙儿取名恩田如何?”陈光美重复了一句,喃喃自语:“这名听起来有点土气,象牛耕田的感觉,仔细一想却很有味道,孩子属牛,正好是郭老《水牛赞》中的水牛耕田,好名好名!郭老不愧为一代大师啊!”郭沫若又去书房写了一个纸条出来。
潜心十年甲骨文
1927年大失败,蒋介石叛变了,大肆杀害党人。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郭沫若大胆地指名道姓地批判蒋介石。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通缉他。为了避难,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他进行监视,使他失去了自由。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开始潜心研究甲骨文。
由于没钱买书,他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书店去看书。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与东洋文库主任石田干之助联系,才容许他在一两个月内读完库中所藏的一切甲骨文着作。在此期间,他把关于中国考古学上发现甲骨文的记载全都翻阅了一遍,同时还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郭沫若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有一天累得病倒了,即使发着高烧,他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毛笔。在呻吟中,他还念叨着书斋里的那些宝贝。
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中《释支干》一篇的手稿,有一段字写得特别粗大,就因为是
在发高烧的时候写的。就这样,他仅用了两年左右时间,便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批成果。
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艰难,有时甚至没钱买一枝毛笔。经常要靠朋友的接济。为了顾全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分出精力兼搞写作和翻译。这期间,他时断时续地写下了内容相关联的《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等回忆性质的散文。
搜集和辨认甲骨文字,也给他的家庭增添了乐趣。有一段时期,每天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把骨片一块块地摆在饭桌上,让全家人一起来辨认。小儿子博生往往猜中的最多,郭沫若常常笑着竖起大拇指夸奖他。那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候。
写诗帮同学
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2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贞观贤相:房玄龄的故事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
时间:2012-11-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4186次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贞观之治为后人乐道,作为首辅,房玄龄也居功至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房玄龄是一颗闪光的星。
吃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产生嫉妒情绪(多指在男女关系上)。”为什么用吃醋来喻产生嫉妒情绪呢?词典没有说;又何以不用吃酒、吃糖或吃其他东西来喻男女之间产生嫉妒情绪呢?词典上仍然未说。一个不见正史但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唐初,天下大定,唐太宗大奖有功之臣。时文官武将们都有三妻四妾,但第一大功臣房玄龄仍旧只有一个老婆。唐太宗以为是房玄龄自己不好找,便奖赏了几个美女给房玄龄。房玄龄赶忙推辞,
一个也不敢要。唐太宗很奇怪,问房玄龄为什么不要。房避而不答,旁边就有人替他回答说:房玄龄的老婆凶得很,是不准他纳妾的。唐太宗不信,说:难道我这皇帝赏赐的也不行吗?回答说肯定不行。唐太宗自己三宫六院,实在没法想像一个女人敢于不准丈夫纳妾。于是,他亲自将这些美女送到房玄龄的府上,就是要看看房玄龄的老婆敢不敢违抗他这皇帝的命令。不料房玄龄老婆一见皇帝送来这么多美女,果然是马上就大哭大闹,一个也不准留下。唐太宗大怒,指着侍从手中的一个壶对房玄龄老婆说:你哭闹也没有用。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准许房玄龄将这些女人留下,要么喝下我给你准备好的毒酒,死了算了。房玄龄老婆马上哭着说:看着房玄龄纳妾,还不如死了算了!说罢一手夺过唐太宗侍从手中的壶便喝,吓得房玄龄阻止都来不及。唐太宗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惊呆了。房玄龄老婆自然没有死,因为壶中装的是醋。唐太宗见房玄龄老婆宁死不从,只得长叹一声作罢。从此,世人便将男女之间产生嫉妒情绪喻之为吃醋了。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传说中唐太宗何以如此偏爱房玄龄呢?就因为房玄龄从帮助李世民夺取天下到治理天下,立下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大功劳。
一
房玄龄,名乔,玄龄是其字。公元579年生于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一个官宦之家。从他曾祖房翼在后魏当过镇远将军起,直到他父亲房彦廉,一直是世代作官。房玄龄出生时,他父亲房彦廉是隋朝泾阳县的县令。房彦廉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因此,房玄龄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年纪不大就已博览群书,为今后的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房玄龄读书不是读死书,或者死读死,而是能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还在青少年时,曾和他的父亲一道来到京城。当时,隋朝建立不久,天下呈现出一派和平的
景象,一些政论家们都以为杨家会有一个较为长久的天下。房玄龄就不这么看。他私下对他的父亲说:当今皇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德,不过是靠欺骗手段糊弄老百姓而得到天下罢了。得到天下后,又不为自己的儿孙作长远的打算,擅自废长立幼,让儿子们相互间拼死拼活地争权夺利。皇帝的那些无望当太子的后辈们呢,则无地追求物质享受,一个个都欲壑难填。照这样子下去,乱必从内生。如今表面看去天下似乎是一派太平景象,其实,杨家天下的灭亡只不过是早晚的事罢了。房玄龄对时局的这一番看法,让他父亲吃惊不小。而房玄龄小小年纪对天下形势竟有这么深刻的分析,也让他父亲知道他这个儿子绝非常人。
其实,慧眼看中房玄龄的,并不仅仅是房玄龄父亲一人。房玄龄18岁时举进士,授羽骑尉。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寿机以善于识人着称。高寿机见过房玄龄后,即称赞不已,对宰相裴矩说:我见识的人才也算是多的了,但还没见过像房玄龄这样优秀的。这人将来必成伟器,只可惜我不能亲自目睹他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
房玄龄在隋朝当了一阵子小官,后因杨谅造**受到牵连,被除名并徙居上郡。正如房玄龄曾预言的那样,隋朝才传到第二个皇帝杨广不久,便天下大乱,群雄纷起。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并迅速占领了关中。李世民攻占渭北,房玄龄便立即赶去投奔。两人一见如故,特别是李世民,一看到房玄龄,就像很早就认识了似的。
从此,房玄龄也就掀开了他人生中绚丽多彩的一页。
本文来源:中国历史故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
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故事两个时间:2012-11-04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6次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
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
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本文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原文地址:
http://www.gs5000.com/gs/lishirenwu/12299.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