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

摘要:本文对较为口语化的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进行研究,分析其组配的构件及产生的构式义。在语篇中进一步分析这一构式,了解语篇对构式的补充作用。最后通过与其他类似构式比较得出的异同,从而使“V也不是,不V也不是”这一构式的语义更加明晰。

关键词:构式;构件;主观选择 引言 试分析下例:

(1)武六一讪讪地愣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2)他们不断地大诉苦水,使交谈的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3)小林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后看了老乔一眼,还是跟女小彭走了。 在上述三例中,都出现了码化后形成的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可见这一构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对其具体的意义并未明确。本文对其语义展开研究,将其置于语篇之中了解语篇对这一构式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使之更加明确。

一、“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构件分析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包含三部分的构件:变项“V”、常项“不”、常项“也不是”。

(一)常项分析

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主要包含两个常项,下面将通过例子对构式中的这两个常项的语义功能进行分析。

(4)武六一讪讪地愣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只听见他一个劲咽口水。

1.构件“不”的分析

在整个构式中,共出现了三个“不”,其中两个出现在构件“也不是”中,另外一个单独出现在第二个分句的开头,即“不…也不是”中的第一个“不”,这是我们要分析的常项“不”。它出现在第二分句中,引领该分句的语义。“不”

作为否定副词,其语义功能是对所修饰的动词表示否定。如例(1)中,“不”对“说”进行了否定,并与前句的“说”呼应,形成对比。

2.构件“也不是”的分析

构件“也不是”在构式的两个分句中重复出现,但其所表示的语义相同,因此可以分析为同一常项。“也不是”是由三个词组成的短语,这个短语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为难、纠结的感情,从而表示说话人复杂的心理。例(1)中前后两句的“也不是”表达出“武六一”的纠结、为难。

前后重复的常项“也不是”与后一小句的常项“不”形成了该构式的框架“…也不是,不…也不是”。

(二)变项分析

该构式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话语槽,其中构式框架“…也不是,不…也不是”作为构式中的常项,属于话语槽中的模标,“V”作为构式中的变项,属于话语槽中的模槽。不断变化的模槽“V”与固定不变的模标相组合。该构式中前后两个分句中出现的变项是相同的,我们对这个相同的动词展开分析。

1.单音节动词

进入该构式的V是动作动词,一般为单音节动词。例如:

(5)胡管家眼见说僵了,但在一旁只能干着急,对玉菡拦也不是,不拦也不是。

(6)虽在千万人大呼酣战之际,仍是人人听得明白,却教法王辩也不是, 不辩也不是 。

例(5)、(6)中在前后句中出现的“V”的变项“拦”“辩”是相同的单音节动词。

有时双音节动词的省略形式也可进入。例如:

(7)陆无双回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8)一般一家证券商一个月所付的线路租金就得几十万元,叫你签约也不是,不签也不是。

例(7)、(8)中后句中的变项“V”是前句变项“V”的省略形式,“不答”是

对“不回答”的省略,“不签”是对“不签约”的省略。省略后的形式“不答”、“不签”与前一分句的“回答”、“签约”形成了更加对应的“二对二”模式。

2.动作动词

通过对例(5)至例(8)的分析可以发现,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一般为动作动词,如例中出现的“拦”“辩”“答”“签”。

3.自主动词

从自主性的角度我来分析可以进入该构式的动词,发现进入该构式的动词多为自主动词,如例(5)-例(8)中出现的“拦”“辩”“答”“签”。

通过在ccl语料库中对该构式进行模式查询后得出该类构式共有40例,上述的分析占比如下:

单音节动词 动作动词 37 92.5% 自主动词 40 100% 出现次数 34 占比 85% 表1

通过研究发现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一般为单音节动词、动作动词、自主动词。

二、“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构式义分析 1.主观义

整个构式在日常交流的使用中经常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也就是所说的“主观义”。

在对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也不是”的使用使该构式包含了说话人对于V这个动作的实现与否存在这一种主观上的情感。例如:

(11)他们不断地大诉苦水,接连地唉声叹气,使交谈的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上例中交谈的人对“他们不断地大诉苦水”这件事情,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听”对自己造成伤害,使自己因为他们的诉苦水而自己心情受到影响。“不听”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果不听他们的诉苦是对他们的不友好,不礼貌。因此,在这“听”与“不听”之间,使得交谈的人陷入了为难的不知所措之中。构式“V

也不是,不V也不是”在句中表达出了这种复杂的心理所带来的一种不知所措的主观意义。

2.选择义

构式中否定词“不”的使用,使前后两个小句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对立关系的形成也包含了一种说话人需要进行选择从而使V这个动作实现或没有使V这个动作实现。例如:

(12)一座南京长江大桥就让人感到炸也不是,不炸也不是。 (13)现在他更迷茫了,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

例(12)中表达的是对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要进行一种选择,例(13)中表达了是应该选择“退”还是应该选择“不退”。

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构式义可以归纳为:表示通过一种不知所措的主观选择从而使V这个动作实现或未能使V这个动作实现。

三、语篇对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作用

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在语篇中出现,语篇中的上下文对该构式所要表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例如:

(14)a.可是,这三年,他做什么好呢?应该再等三年,等蜜糖长大些,懂事些,知道什么叫爱情,大家有个爱情协议,就保险得多,他也安心离去。真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b.孩子们惊叫一声作鸟兽散,只留下足球的主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急得像是热锅上的一只小蚂蚁,十分好笑。

c.夏风和赵宏声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只好帮雷庆烙猪毛,等着吃饭。 d.小林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后看了女老乔一眼,嘴里边说“敢看敢看”还是跟女小彭走了。

例(14)中的四个例都出现了“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但当它们运用在语篇中,不同的语篇对这个构式进行了不同内容的补充。

(一)复杂心理补充

该构式出现在语篇之中,上下文对这一构式的复杂心理进行了补充。例(14)中的a句通过前文的一系列的阐述对产生了“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这种复杂心理的原因进行了补充,而b句中后文出现的“急得像是热锅上的一只小蚂蚁”对构式中所包含的那种着急、不知所措的心理表现进行了补充。

(二)选择结果补充

出现在语篇中的该构式有的并没有给出最后的选择,而有的进行了补充给出了选择。例(12)中的a句前后文都没有对表明最后做出的选择是什么。而c句用后文中出现的“只好帮雷庆烙猪毛,等着吃饭”补充了最后的选择是“不走”,是隐藏在语句中的信息,暗示了结果。而d句后文说到“还是跟女小彭走了。”直接补充了最后的选择就是“走”,明示出结果。

四、“V也不是,不V也不是”与“V1也不是,V2也不是”的比较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与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相类似的构式“V1

也不是,V2也不是”。例如:

(5)流苏脸上一僵,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16)a.后来索性这一类的话当着芝寿的面也说了起来,芝寿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b.因为厨房里呆了两个丫鬟,所以时迁也不得不在米缸里耗了整整一个晚上,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只好就那么蹲着。

1.构式形式对比 (1)相同点

通过对例(15)(16)的分析,可以发现“V也不是,不V也不是”与“V1

也不是,V2也不是”这两个相类似的构式都是由前后两个分句组成的。

而且前后两个分句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如例(15)中通过“笑”和“不笑”来表示两种对立的情感。而例(16)a中用“哭”和“笑”表示了同样的对立的情感。

(2)不同点

构式“V1也不是,V2也不是”与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对比发现,进入构式的动词存在着差异。构式“V1也不是,V2也不是”中的“V”是不同的

动词,如例(16)a的“哭也不是,笑也不是”,而进入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中的“V”是相同的动词,如例(15)的“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上文提到两个构式的前后两个分句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的关系,但是表示对立关系的方式是不同的。“V1也不是,V2也不是”没有构件否定词“不”,是通过动词间的关系形成对立,如例(16)a中的“哭”和“笑”,因此,它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的对立关系,而“V也不是,不V也不是”形成的是一种绝对的对立关系。

2.构式义对比 (1)相同点

两类构式都是用来表示一种通过对例(15)、(16)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类构式都表示了选择义,如例(15)中的“不知是笑还是不笑”,例(16)a中的“不知是哭还是笑”“不知是站还是坐”。

(2)不同点

两类构式都表示了选择义,但进行的选择却不同。例(16)a中芝寿“哭也不是,笑也不是”,而她最后做出的选择是既不哭也不笑,也就是“正常状态”,例(16)b中说到时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最后他做出的选择是“只好就那么蹲着”。而在例(15)中流苏在“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中“脸上一僵”潜藏了选择“不笑”。从中我们发现构式“V1也不是,V2也不是”的选择最后不是已给出的两种选择中的一方,而是第三种选择,而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选择最后一定已给出的两个选择中的一个。

对于这两类构式之间存在的异同,如下表所示: 构式 相同点 构式形式 不同点 V也不是,不V也不是 由两个分句组成 前后分句表示对立关系 前后分句动词相同 前后分句动词不同 V1也不是,V2也不是 由否定词“不”表示绝由不同动词表示相对对对对立 立 表示选择义 在已给选择中选择 不在已给选择中选择 构式义 相同点 不同点 表2 结语

本文通过对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常项“不”“也不是”以及变项“V”进行分析,发现构件“不”表示一种绝对的对立关系,“也不是”表示一种主观的感受。通过对构件“V”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可以进入该构式的V一般为单音节动词、动作动词、自主动词。其构式义是“表示通过一种不知所措的主观选择从而使动作V实现或是未能使动作V实现”。在语篇中对构式进行研究,发现语篇对该构式有复杂心理补充和呈现结果补充两方面的作用。最后对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和构式“V1也不是,V2也不是”的对比分析发现两类构式的相同点是都由两个分句组成,都表示选择义。其不同点是进入前者的“V”为相同动词,并通过“不”形成绝对对立关系,而后者为不同动词,并通过动词形成相对对立关系;在构式义上前者的主观选择必须发生在动作V的实现与不实现之间,而后者的主观选择可脱离动作V的实现与否。 参考文献

[1]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J]. 现代外语,2009,(03):231-238+328. [2]冯威.“VP也得VP,不VP也得VP”句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4. [3]韩健悦.“V不V”和“V不”格式的比较研究[D].渤海大学,2014. [4]李宗侠.现代汉语“V不V”“V没V”结构语义对比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7,(02):138-142.

[5]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2):55-60.

[6]吴为善.构式语法和汉语构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7]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01):2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