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作业(第1课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作业(第1课时)

来源:智榕旅游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 课后练习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B.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D.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触动到) ..

B.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圆润) ..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商量斟酌) ..

D.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

B.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C.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 .

D.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知道自己身为编课本的领导,要处处以身作则。 ....

B.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要诲人不倦地向老师请教。 ....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

D.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

答案:

1. D 应该是两人有一致的看法。

2. B 修润:修改润色。

3. D D项中的“得”是“得到”的意思,是动词,A、B、C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助词。

4. B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用在该句中,不合句意。

拓展阅读(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1963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错综复杂的绷带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

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虽未见叶老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 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教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很感到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他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见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一条并不宽敞却安静的胡同。门面不大,叶老的孙女叶小沫先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安静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已在门口等候了。见到我,他像同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拘束感消失了,作家顶上神秘的光环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叶老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

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阅读指导:作者通过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和“叶老请‘我’去他家做客”两件事,再现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表达了对叶先生由衷的感激与钦佩之情。叶先生亲切的教诲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作者把这种情感蕴含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两次具体描写叶老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谓情景交融,让人不禁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感叹!

1.请赏析划直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老具有怎样

的人品和文品。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的具体事例谈谈叶老的言行对你有哪些启发?

答案示例: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2.①“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易近人的人品。(人品还可以答:平和宽厚、平等真诚、待人热情、和蔼可亲。)②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或认真)的文品。③分别举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具体例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