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誊畀l各界前沿理论 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贾红叶 摘要:网络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公共领域,是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其参与社会管理、表达民 意的提供重要渠道,同时其中也充满了谣言、虚假信息,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严重扰论社会秩序。 本文分析研判了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特点,对处理危机事件和网络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网路环境;信息传播;特点 使自己发表的信息得到回应或跟帖,就会突出感情色彩来博 根据2017年8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 取关注,会使导向不可控。 京发布第4O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 (三)信息碎片化 称为《报告》)分析得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网络环境中信息碎片化的原因有:一是媒介技术的发 N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网络普及率为54.3%, 展。有别于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传播和保存,网络中信息 一、前言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网络环境中民众参与是全民 性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公众 的视野和认知范围,便利了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使精神文化 生活多元化。但是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许多负面 的影响,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带来 了严峻的挑战。 的表达方式除了文本,还有音频、图片和视频,信息来源增 多,更新周期缩短,信息量急速增长,冗杂的信息也相应增 加,信息碎片程度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 术的应用,对信息存储和传播模式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与传 网络环境中公众话语权具有自由性、分散性、多元性、 互动性、平民化与平等化等特点。任何人都不受性别、年 龄、职业、社会地位等,平等自由地进出网络和发表言 论。无论何时何地,网上某个人发布的消息可以被传送到网 统媒体的信息成品相比,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大多数是无序的 碎片化状态,包括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二是社会快节奏 的发展,民众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质量良莠不齐,民众更 多的是“蜻蜒点水”式的阅读信息,不关注信息的来龙去 脉,只截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或者是更吸引自己要求 的“标题”新闻,个性化更强,这也导致了信息向碎片化方 面的发展。由于信息没有经过筛选,鱼龙混杂,就容易造成 络覆盖到的任何地方,该信息可以公开或给特定的接收者, 信息传播中不存在固定的传播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地位平 网络谣言盛行,形成浮躁、偏激的网络环境氛围,同时也间 等,且身份可以互换,传播者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接收者 接揭露了公众对信息焦虑和渴望。 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 (四)群体极化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的传播是快速、碎片化的,其大多网 (一)即时性、互动性 民之传播自己关注信息和新闻,导致网民容易情绪化的加强 打破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单向传播的壁垒,在网络环境 某种观点看法,造成有效信息的流失,负面的盛行,占 中,信息的交流是双向的。信息的传播效率高,几乎实现了 据的主导地位,例2012年1O多地爆发的“打砸烧”日本 无缝对接。随着移动APP的大量产生和应用,网民不受时空 国旗及商品事件,这其实是典型的群体极化现象。凯斯·H· ,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每一个移动设备的随身携带 桑斯坦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他认为“在网络环境 者都是自媒体,不需要正规新闻的编写流程和考据,只需拍 下,志趣相投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具有某种偏向,经过彼此的 照、文字说明即可发布信息,并发表白己的看法、意见,传 沟通讨论之后,人们朝之前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 递自己的价值观念。 端的观点”。再“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容易产生“一边倒” (二)随机性 的倾向,形成群体极化现象从而引发“蝴蝶效应”。这种多重 传统纸媒时代,信息从发酵到爆发的过程周期长,比 性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引起重视和有效抑制。 较容易可控性。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具有随机性,具体 三、结束语 表现为:一是发布者的随机性。网络环境中受害者、参与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维 或是目击者都可以发布消息。二是信息内容的随机性。新闻 护,不仅需要加强管理,更需要网民保持理性,避免成 来源于社会生产,网民就是广大民众,他们处于信息产生的 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网络暴力的实施者,为良好有序的网 最前沿,可以将任何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上传,小到柴米 络环境的建立贡献力量。 油盐、大到国家大事等都可能弓}起人们的关注。三是时间的 随机性。只要网络覆盖的范围,网民就随时能将信息进行传 【参考文献】 播。信息发布后,传播、浏览、发酵时间均存在非线性特 点。四是导向的随机性。由于地域性差异、知识水平不 同等导致网民对信息的分析和关注点也不同。同时,现实社 会与虚拟空间分离性,弱化了个人在网民的自律性,其为了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特点 [11] 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3](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贾红叶,西北工业大学。 一1 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