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出路分析
作者:刘思佳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06期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国民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日益凸显。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社会供需的失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就业观念的陈旧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协调社会供需的平衡,社会、、高校在其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关键词:就业招聘毕业生
近年来,作为人口与资源大国,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当然,作为一把双刃剑,依靠资源与人口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不能避免的社会问题。“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与学界的一般定义有所区别,表现为就业不充分的同时,还存在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现象。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层群体,其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进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1、就业困境的出现及原因分析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660万人,比去年的631万增加了将近30万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115万,十年时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其中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史上最重大的改革之一”的99年的扩招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我国的GDP增长一直稳定在8%左右,尽管这是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但相对于增势过快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这一数字显然是不够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统筹就业处谢瑗就曾表示:“目前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因素在于工作岗位与待就业人数之间的不平衡。诸如教育结构错位,去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到来,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这种局面更加复杂。据统计,今年,城镇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近1830万人。而据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披露,今年经济发展能提供就业岗位约为1310万个,而这一统计还没有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巨大的岗位缺口使得就业难成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甚至出现“被就业”现象。其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待过高,导致难以就业。年年存在的“用工荒”,招聘会现场冷清是最好例证。以校园招聘会为例,大凡诸如一汽、华为、保洁、恒大等校园招聘会在各个高校基本上人满为患,而一些地方企业、薪资福利等待遇稍差的单位有时却门可罗雀。那些工作地点不在沿海或省会等大中城市以外的企业,除了工作地点在家乡所在地的学生会考虑外,很少有其他人问津。除了工作地点,工作待遇也是毕业生过于看重的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素,起薪不达到心理价位有业不就的学生大有人在,而假如这些学生能够放低身价,那么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相对于众多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来讲,他们的优势是明显的。因此,平心而论,除却少部分冷门专业外,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只要有工作的意向的,都能够在校园招聘会中找到工作,不必费心的到校外各个人才市场上奔波。当然,这基于校园招聘会的合理组织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心态的平衡。 2、解决就业困境的途径
2.1不断健全机制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可以说,解决高校就业难的根本之道在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在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发挥公权力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整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因此,不仅要加强经济的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贡献力量,更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性障碍,不断的通过深化改革,对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制度等要逐步取消,加强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在宏观上加强热门人才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宏观。另外,还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这样,就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这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 2.2 打破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国家曾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以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为例,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致使许多专业的就业形势冷热不均。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已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当国家实行经济改革后,在计划经济形成的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近年来,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因此,对于这种无法和社会市场对接的专业,必须慎重对待,我们在不能全部取消的前提下,应该统筹设置,瞻前顾后。在地区结构上,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和高校必须处理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局面,譬如其中的宣传鼓励与优惠要确保及时到位。
2.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就业大环境保证的前提下,高校大学生也应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可以说,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主要还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就业的主动权主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是掌握在毕业生自己手上。尽管有毕业生没有工作可签,但还有部分同学签了不止一份的工作,这样的对比充分说明问题,即只要自己把应学到的都学到,该得到的证书都得到,按部就班的充实自己,把自己推销出去并不是一件难事。谈到武装自己,高校大学生们就应该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与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当然,大学生还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摒除那些陈旧的就业观,使自己从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值,在竞争中主动出击。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如名言所说“对于年轻人而言,拥有一个好的人生观,比拥有一个好的人生更为重要。”
2.4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的保护
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是每个高校就业工作的题中之义。将就业工作文本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理清繁琐的行政公务与就业事务间的界限,制定合理有效的就业促进计划,切实保证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等,毫无疑问都是高校的分内之事。对高校而言,除了制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测评,就业指导问卷等工作内容外,还有以下两大任务要做好:
(1)努力拓展就业市场。不能把就业市场拓展理解为简单的走访,就业市场的拓展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既包括高校对企业的实地走访,签订用人协议等,也包括校企间各种合作计划的制定,校企间信息的沟通交流等。它是高校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的窗口,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平台,通过与企业的不断沟通交流,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使高校拥有足够的市场来消化每年流向社会的大量毕业生。如今不少高校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每年学校的就业相关部门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珠三角、长三角等毕业生需求量大的地区进行走访,了解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提供学校本年度的毕业生信息,使校企间的信息实时畅通。就业市场拓展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事业性单位,如各种国家或地方的人事局,经济开发区等。
(2)保证校园招聘会的顺利开展。校园招聘会相对社会招聘而言,对学生的帮助更直接有效。它的及时性、针对性,无偿性,可靠性等,都为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校园招聘会的开展会牵涉到学校各部门,因此大量的校园招聘会会给学校带来更多的工作压力,但考虑到校园招聘会是企业与学生间的双赢,因此高校务必协调好各相关部门,对审核通过进入校园开展招聘会的企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也是对市场拓展的巩固,为后续毕业生的可持续就业铺平道路。
显然,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社会、、高校、学生本人都必须尽其所能,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难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过“天道酬勤”,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职能的不断改进,高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632.htm?fr=ala0_1_1.
[2]杨新莹,王伟静.《论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 03期.
[3]杨海燕.《论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中的作用》. 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 01期. [4]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11期. [5]吴秀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