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思路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为例
【摘要】: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位于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村庄不断地被动地纳入到城镇化进程中,引发村庄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村庄空间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乡村建设已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着。全国如此广袤的乡村地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待。本文选取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这一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广州市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研究重点为村庄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思路。由于快速城镇化地区复杂性,以及珠三角地区村庄发展的前沿性,本研究直接面对矛盾较激烈的地区,探讨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思路,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
1、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概况
1.1区位条件
广州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与南海、顺德、中山市(区)相邻,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大龙街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中部,西与广州市番禺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桥街接壤,东与广州亚运城所在地石碁镇相连,地理位置优越,街内不仅配有番禺汽车客运站,还有多条省市级公路纵横过境,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大龙街是广州市番禺区新成立的行政街道,2011年从石碁镇分离出来,辖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有12条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
图1-1 番禺区区位图 1-2 大龙街区位图
1.2发展阶段
番禺区辖6个镇、10个街道,有177个行政村、88个社区居委会,大龙街是其街道之一。从2013年各镇街的生产总值来看,大龙街位于番禺区的第三位,实力较好,紧跟市桥街和大石街,总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二三产业繁荣,登记在册的企业与个体户较多,清河市场、中兴市场交易量日益攀升,未来石岗东商贸城和罗家圣鑫国际商城将连成一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
图1-3 番禺区2013年各镇街经济情况 单位:万元
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
自2011年成立大龙街道办事处以来,从2011、2012、201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龙街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小,有继续走低的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已连续三年超过第二产业,并且高于50%,可以确定大龙街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
表1-1 大龙街产业发展情况 单位:万元
地区生 2011 产总值 836008 第一产业 4647 5088 6335 第二产业 393777 500900 551188 其中:工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占比 0.56% 0.49% 0.51% 第二产业占比 47.10% 47.81% 44.40% 第三产业占比 52.34% 51.70% 55.09% 343530 437584 461729 541684 502352 683948 2012 1047672 2013 1241471 1.3人口和用地情况
根据番禺区统计年鉴,大龙街2012年户籍人口总数为47756人,总户数为16814户,户均2.73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比为2.08:1。非户籍人口方面,由于大龙街的企业与个体户较多,外来人口较多。2012年大龙街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口总数为152197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为117319,居住半年以下的非户籍人口为34878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比为1:3.19,石岗东村、新桥村、旧水坑村相较其他村,非户籍人口较多。
表1-2 2012年大龙街户籍人口情况 总人数总户数 (人) 47756 16814 5458 11356 32.46% 67.54%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占比 非农业人口占比 资料来源:番禺区统计年鉴
表1-3 2012年大龙街非户籍人口情况
居住半年以上非户籍人口 居住半年以下非户籍人口 非户籍人口总数 傍江东村 傍江西村 茶东村 大龙村 旧水坑村 罗家村 8158 8498 7671 11495 22511 7861 1541 2040 3362 2520 8813 2818 9699 10538 11033 14015 31324 10679 沙涌村 石岗东村 石岗西村 新桥村 新水坑村 竹山村 合计 8946 13799 2057 17964 4160 4199 117319 2157 3962 753 4407 1687 818 34878 11103 17761 2810 22371 5847 5017 152197 资料来源:大龙街现状摸查
用地方面,2013年大龙街拥有的土地面积为24.80平方公里,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其人口密度,结果为1974人/平方公里,位于番禺区中等偏上水平。从村建设用地上看,大龙街的人均村建设用地为284.19平方米,各村人均建设用地分布不均匀,差别很大,但总体人均建设用地偏大,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表1-4 大龙街2013年用地情况 村名 现状村居用地(ha) 人均村居用地 (m/人) 傍江东村 傍江西村 茶东村 大龙村 旧水坑村 罗家村 沙涌村 石岗东村 石岗西村 新桥村 新水坑村 竹山村 合计 26.15 18.32 52.15 45.20 76.92 26.83 30.72 20.57 4.03 39.12 24.68 11.12 375.81 95.51 80.53 133.86 233.59 292.47 109.42 106.70 78.42 40.96 91.92 123.03 218.47 133.74 2现状集体物业用地(ha) 22.78 32.23 103.77 43.10 68.12 17.11 28.78 21.85 2.56 88.06 18.26 6.93 453.55 人均集体物业用地 2村总面积 总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地 2(m/人) (ha) (ha) (m/人) 83.20 141.67 266.35 222.74 259.01 69.78 99.97 83.30 26.02 206.91 91.03 136.15 140.51 143.83 188.43 48.93 50.55 178.71 222.20 400.21 456.59 551.48 179.20 206.67 161.72 66.97 300.45 214.06 354.62 284.19 360.26 155.92 161.15 88.35 186.12 145.04 167.22 391.04 81.59 122.82 43.94 59.5 42.42 6.59 252.61 127.87 179.01 48.84 42.94 18.05 2282.94 829.36 资料来源:《大龙街村庄布点规划(2013-2020)》
2、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村庄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2.1快速的工业化导致村庄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不匹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率先成为村镇工业化的主战场,大龙街村庄历经了以依靠外资拉动的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工厂侵占了农地,依靠厂房的出租成为众多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利益的趋势下,各个村的50%以上的土地已建设,工业用地比例普遍偏高。村庄方面只是单纯地希望尽可能扩大厂房面积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其他问题。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以及优良的区位条件,村庄自身的人口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迁入,导致村庄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不匹配。由于工业厂房的先发性建设,后期村民可以用来建房的用地基本被占用,同时村集体又不愿失去厂房的收益,导致村庄人地矛盾加剧。厂房建设完成后,必然带来人口的增长,将压力都转向传统的低容积率的村落,而不另外增加相应的生活空间,这些超负荷运转的村庄的生活空间品质普遍下降。
图2-1 大龙街村庄现状图
资料来源:《大龙街村庄布点规划(2013-2020)》
2.2村庄各自为政,土地利用粗放、低效
2.2.1以村为单位, 利益驱使下导致的土地利用粗放
城市与乡村土地所有制不同,乡村土地为村集体所有,尽管大龙街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但是土地所有制也不可能会改变,这就决定了大龙街的经济发展是以村为单位来进行的。该地区村民最大的资本仍是土地,依靠土地来经营、开发。越多的土地意味着越多的经济收入,村集体利用农用地非法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外资选址具有机动性,村与村之间和村庄内部农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相互间杂。各自为政的村集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村庄土地利用粗放。
2.2.2后工业化阶段,“本地土地+外资拉动”模式的低效性
大龙街地区发展主要是依靠外资拉动,该类地区临近大城市,一方面能够让企业方便地获得大城市的 “溢出”效应,同时其低廉的土地又使得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进入,这就是“本地土地+外资拉动”模式得以存在的基础。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村庄土地瓶颈,在后工业化阶段,该地区明显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据实地调研来看,大龙街本地投入土地的过程基本由村集体代理完成,以分红为导向,早期是采取向外来投资企业出租土地的形式,后来逐步向出租厂房转变。由于村集体资金与能力的限制,往往难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其他物质环境要素,较难吸引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进驻,企业的技术含量、产值效益等一般都不高,但是占地多、污染问题严重,造成村庄土地利用的低效性。
2.3人口集聚导致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是以村为单位,按照户籍人口进行配置,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人口继续迁入大龙街,大部分村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显然按照村庄户籍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原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勉强能够满足村庄使用,外来人口的到来使得村庄公共服设施超负荷,停车、健身休闲、市政设施等缺乏,村庄空间品质难以保证,居民生活品质下降。基本上各村能利用的土地已被侵占完,需要涉及到用地的新增公服设施难以落实。
图2-2 大龙街石岗东村村庄现状设施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4居住空间分化严重
实地走访大龙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商品房住区往往和脏、乱、差的旧村紧挨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统乡村聚落里面,安全从来就不是人们担心的问题,然而当乡村的稳定结构遭到破坏之后,安全就成了人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门禁式的社区应运而生,门禁社区是应对于公共管制缺位的自发市场管制。产权完整而清晰,设施配备完善,土地利用集约高效,能够提供更多的住房、规模经济等优势而迅速发展。大龙街许多村庄都有此类门禁式住区,同时也存在村庄聚落,两者往往相互毗邻。村庄聚落普遍是3-4层,也有6-7层的,建筑密度大,房屋质量参差不齐,道路宽度基本满足不了消防要求,排水、环卫公共设施缺乏等。村庄聚落是自发形成的,缺乏规划管控,住房多为村民自建。两类空间并存,居住空间分化严重。
图2-3 大龙街石岗西村居住空间分布情况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3.1多种方式推进工业用地转型
后工业化阶段,早期的“本地土地+外资拉动”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当前应该关注的是土地利用的优化问题,实现以外生动力为主向内生动力为主的过程转变,才能是使地区具有竞争力。对于大龙街,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各个村的低效用地与存量用地总量,结合村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引导。结合现状摸查以及三规合一,将现状工业用地进行分类,将规模超过一定面积、并且符合土规和控规的村级工业园予以保留,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工改工、工改商、工改居、工改公配、工改混”多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针对涉及到绿线、水源保护区的工业用地,将其指标进行整合,迁入镇街级或者区级工业园。由于里面涉及到制度性问题,需要一定的制度性支撑,对于村庄工业用地的退出机制与补偿机制应着重研究,有了制度的保障,工业用地转型方能推进。
3.2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又有点区别,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新增是可
以依靠市场力来完成的,但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增确实很难通过市场来保障,但是又是民众生活所需的,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大龙街的村庄基本配备小学、村委会、警务室、卫生站等满足村庄层面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但是只能从微观层面满足村民低水平、低层次的需求,对于其常住人口已达15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然导致居民生活品质下降。同时,大龙街已经卷入了城市化的进程,位于大城市边缘区,未来城市化水平将仍然上升,村民转化为市民是必然的趋势,人们不可能一直过着城市和乡村两种生活方式,强势的、主流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主导。大龙街地区的教育、文化、商业、医疗、体育设施等需要由政府主导,从区域层面来统筹公共服务设施。
3.3因地制宜地改善村庄居住空间环境
同样地,大龙街居住用地也需要综合评价,鉴于其已无法在空置地上新增,然而人口的集聚使得供求关系不平衡,那么只能从其他方式转换而来,如工业改为居住、低密度居住用地转为高密度居住、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等。但是到底哪些部分工业适合于改为居住?这个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同时尊重民意,保证其合理性。另外,提高建设强度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办法,事实上大龙街已经朝着这方面发展了,但是哪个村哪个位置应该提高建设强度?需要综合村庄的区位、新增分户需求、人口机械增长率、村民意愿、村庄历史环境要素等提出其合理的布局。再者,由于大龙街地区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国家政策往往会推行一些试行政策,比如说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但是任何政策的落实也只有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才能推行。总之,在2013年到2014年编制完成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龙街未来应该重视村庄空间的优化研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4、结语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村庄已卷入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引导其健康城镇化进程是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重点。本文针对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的发展状况,主要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分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影响下,村庄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快速的工业化导致村庄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不匹配,村庄各自为政,土地利用粗放、低效,人口集聚导致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住空间分化严重四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工业用地转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居住空间环境改善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空间布局优化思路,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村庄发展献言。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整体规划与乡村自治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2】钮心毅 李时锦 宋小冬 钟家晖 谭迎辉.城市工业用地调整的空间决策支持[J].城市规划,2011(7).
【3】 刘玉亭,朱晓灿,李嘉靖.珠三角小城镇社区转型与居住空间重组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13(6).
【4】仝德,刘涛,李贵才.外生拉动的城市化困境及出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6)
【5】田莉,戈壁青. 转型经济中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