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2010年1月 第23卷 第1期TCM Res.January 2010 Vo1.23 No.1 组合中,除痰热壅肺、风寒袭肺、痰浊阻肺、寒饮 (痰)伏肺、风热犯肺等为主外,亦见有肾虚寒哮本 虚标实之证。三病性证素组合中,有气瘀痰阻证、风 寒伏饮证、寒痰夹热证。由此可见,发作期主要与热 (火)、寒、痰(浊)等关系密切,而本虚则可以发生在 疾病的始终,导致肺脾肾气虚,迁延难愈。 虚、脾肾阳虚等证候,甚至可致阴阳俱虚、血瘀诸变 证,且相互为因,使病机更为复杂。 参考文献: [1]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05,11(1):17—18. [2]黄碧群,朱镇华.证素等概念的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05,20(5):273—274. 综上可见,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期病理因素以热 (火)、寒、痰(饮)、风等为主,但上述病因单发者少, 其间常相互联合,壅遏肺气,引发疾病;或入里酿生 痰热、痰湿,壅塞于肺,引发哮喘。病程较久则必然 项目来源: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 2006HANCET—O5) 收稿日期:2009—09—20 (编辑张大明) 伤及肺脾肾,尤其是有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者, 日久势必耗气、伤阴、伤阳,造成肺脾肾气虚、气阴两 文章编号:1001—6910(2010)01—0077—02 ・文献研究- 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研究术 冯 岭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北京100029) 捅要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是藏医古籍文献再生型 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藏医古籍数量庞大,为实施 藏医古籍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建立 保护的重要举措。建立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包括藏医古籍 书目、全文和专题3种形式并存的数据库。藏医古籍文献数 据库的系统设计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关键词:藏医古籍中图分类号:R22 数据库/研究 文献标志码:B 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以及完善藏医古籍信息化平 台建设,对加速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目标 藏医古籍是藏医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从古至今 一藏医古籍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目标,是搭建藏医 古籍信息化平台建设框架结构,建立藏医古籍文献 直是藏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并且是 我国有优势的卫生、科技、文化和产业资源,具有重 数据库,包括藏医古籍书目、全文和专题(专类、专 书)3种形式并存的数据库。 3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流程 3.1 建库类型 3.1.1 书目数据库 藏医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数据收集的范围为历 要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 发展,以古籍数字化形式来实现古籍的再生型保护 已成为古籍整理的新方式。中国传统医药方面,中 医界已经出现了一批比较成功的古籍数字化产品, 而藏医古籍数据库的研发目前还是一项空白。 1研究背景 代藏医古籍,上溯古象雄时期,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1949年。藏医古籍目录的收录需要调研全国 藏医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知识资源,对它的保护 措施一般有两种,一是延缓型保护,二是再生型保 护。藏医古籍的再生型保护是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 各大图书馆、博物馆、藏学研究机构、藏医院、相关政 府机构、各藏区寺庙以及私人收藏的藏医古籍,需要 搜集、抢救、整理、保护、开发藏医古籍。为了适应现 代社会人们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在重视传统古籍整 理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藏医 古籍进行数字化的研究建设,使藏医古籍中所蕴藏 藏医学、藏学、文献学专家携手对古籍书目进行目 学和版本学研究,编写《全国藏医古籍名录》。该名屎 内容包括:书名(包括全书名、简略名、异名)、 者 (包括生卒年、姓名(常名)、别名、作者简介><版本 (包括著作年代、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资 版本类 的丰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藏医临床、教学和科研。 藏医古籍数量众多,其中所蕴含的巨大信息资 源宝库若未能有效利用,将严重滞后藏医药理论、临 别、页码数、书籍特征、缺损情况、保存现状)、内容提 要、藏书地等。依据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收集的 中医研究 2010年1月 第23卷 第1期TCM Res.January 2010 Vo1.23 No.1 全国藏医古籍书目,进行数字化处理。为保证藏医古 籍数据库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书目数据库的 建设将参照古籍著录法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3.1.2 全文数据库 支持包括藏文、中文语种的录入和检索功能。在藏 医古籍数据库初始阶段,中文检索仅能检索作者、书 名、篇名、藏书地、内容摘要等,对已有汉文翻译的藏 医学典籍,可以进行图文处理。例如:《四部医典》 汉文版。《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其汉文 版也可作为《四部医典》的不同版本系统进行全文 录入。藏医古籍存在多种版本系统,藏医图文数据 库应针对善本藏医古籍和实用价值很高的古籍收藏 藏医古籍全文数据库拟采用两种形式:图像版 和图文版。在对全国的藏医古籍资源调研的基础 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存的版本价值和学 术价值很高的藏医古籍善本、孤本、出土写本残卷、 名医稿本、曼唐等直接以图像格式扫描存储,力求最 大限度保持文献原貌。图像版便于研究者通过电子 图像能够查看古籍的原貌,但是不能进行基于文本 内容的检索。图文版形式则是在对藏医古籍进行图 像存储的基础上,将其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 化,同时建立各种检索查询途径,例如键入关键词、 作者、书名、篇名、藏书地以及病、证、方、药等。此种 图文并存形式既能较好保持藏医古籍原貌,又具有 现代文本的检索功能,为实现藏医古籍资源共享和 藏医古籍信息化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3.1.3 专题数据库 藏医古籍专题数据库的建设目的是提高检索的 速度和效率,为实现对藏医古籍文献跨库检索功能, 可将藏医古籍分为3类:藏医类(经典著作及其注 释、一般著作及其注释、临床各科、曼唐)、藏药类 (本草、方书、药物曼唐)、综合(医史、养生、文史丛 书和学者文集中的医学著作等)。 3.2 书目标引 在书目工具方面,《中图法・医学专业分类 表》、《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国中医药学主题 词表》等是分类和标引应该严格参考的标准工具。 同时,必须联系藏医古籍的实际,藏医古籍在数千年 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名词术语。 可以参照藏医学教材、藏医学权威词典以及核心刊 物中使用频率最高、概念内涵明确、最常见的藏医学 词汇等,确定藏医古籍数据库的主题词编目。 3.3检索方式 藏医古籍数据库具体检索方式包括两种:①快 速检索:快速检索默认检索字段为“书名与作者”, 在快速检索输入框中输入检索词,点击“搜索”,可 以看到检索结果。②简单查询:简单查询提供检索 内容输入框,文献类型选择(藏文图书、中文图书、 所有)、查询类型(书名、篇名、作者、藏书地等)、查 询方式(前方一致、后方一致等)、结果排序方式(书 名、责任者等)、结果显示方式(详细资料显示、表格 显示)等选择按钮。 为便于资源共享,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可提供 不同版本,计算机可以通过打开不同窗口显示不同 的电子文本,并可对不同窗口的电子文本进行比勘。 在传统文献转换成数字产品的状况下,可以很方便 地完成藏医古籍的整理,例如藏医学知识的资料收 集、古籍的校勘笺释等。对普通藏医古籍,应该组织 有关专家进行论证,选择版本价值相对较高的文本 进行信息化处理。为便于藏医古籍知识的推广和应 用,对存世的藏医古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完成数 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在 信息急剧增长的社会里,藏医古籍还可以通过网络 技术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以保证藏医古籍数据库的 可伸缩性和完备性。 3.4数据库软硬件系统 藏医古籍数据库软硬件系统设计要包括当前先 进的软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可采用目前流行的C/S 与B/A/S多层结构设计,主要以J2EE技术架构构建 应用平台,适应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 系统基于Web,以JAVA、JSP、XML等为核心编程技 术,适应Linux、Windows、Unix操作系统平台,支持 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包括:开发软件环境 MyEclipse6.0+JDK1.6+Oraclel0+Tomcat6;版本控 制软件:CVS;测试软件:Bugzilla;项目管理软件:Pro. ject2003。硬件包括计算机、扫描仪和相关网络设备 等。 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是藏医药继承与 创新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古籍再生型保护的重要 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藏医古籍资源的价值。 建立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电 子信息传递网络化,实现藏医古籍文献的资源共享, 可以更好地继承、挖掘、发展、创新藏医学,开辟藏医 学临床、科研新领域。 项目来源:“藏医古籍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华人民 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编号 2007FY220500)。 收稿日期:2009—10—05 (编辑张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