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马铃薯产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中国马铃薯产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来源:智榕旅游
第3O卷第5期2011年5月 种子(Seed) 中国马铃薯产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杨红旗 ,王春萌。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郑州450002; 2.河南豫研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郑州450002; 3.郑州郑荣集团, 河南郑州450008)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YANG Hong.qi ._.WANG Chun.meng。 摘要:简要回顾了新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历程,指出中国马铃 薯生产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解决。在剖析品种结构性 矛盾突出、生产方式粗放、加工业落后等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 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大生产区域 。 2007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67万hm ,2008年 农业部将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9 年中央财政启动马铃薯良种补贴,中国马铃薯生产迈 入快速稳定发展新时期。但是,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 上,对中国马铃薯生产提出了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加快生产 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加工业发展等对策建议,并指明了中国马 铃薯生产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促进中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马铃薯;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O;S53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4705(2011)05-m00-04 仍然存在一些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2 中国马铃薯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脱毒种薯供应不足 中国马铃薯育种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上仅次于 小麦、水稻、玉米的第4大粮食作物…,是中国仅次于 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过程,但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 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第5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 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 2 。马铃薯生育 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产业链长、加工增值 潜力大,被誉为21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和 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 J。认清中国马铃薯 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加工品种 奇缺,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J。生产推广应用的 品种以菜用品种为主,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品种 较少,专用薯供应比例低。2007年国内加工原料薯需 求量为1 576万t,缺口1 040万t,占总需求量的66%。 产业形势,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 产业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振兴马铃薯产业,对于保障国 家粮食与食物战略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淀粉加工原料薯需求量1 400万t,缺口1 000万 t;冷冻薯条生产量不到7万t,缺口6万t左右。目前 中国专用薯比例为6.5%左右,而发达国家专用薯多 在50%以上。品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是阻 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基本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 1 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部西麓的秘鲁一 波利维亚地区,l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传播到欧洲,l8 世纪中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 沿海城市、西南、西北、华北等比较集中的产区¨_4 J。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铃薯生产持续发展,为促进粮食增 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J。1966年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万hm ,1988年突 破267万hm ,1998年突破400万hm ,2006年超过 态,种薯培育、生产、销售和技术管理缺乏组织性和规 范性,健全有序的质量管理检测制度和统一的种薯质 量分级标准尚未建立 』。2007年国内需求脱毒种薯 950万t左右,实际供应量350万t,缺口约600万t。 目前中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 20%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90%以上。由于种薯带 毒,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减产10%~30%,严重 的达到70%以上。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 到800万hm ,种薯需求量将超过1 500万t。中国脱 520万hm ,全国形成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 收稿日期:2010—12—08 作者简介:杨红旗(1972一),男,河南正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 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E—mail:yangl3303833929@126.com。 ・毒种薯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但脱毒种薯生产滞后, 供应严重不足。 2.2生产方式粗放,单产水平较低 中国现有的马铃薯生产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100・ 问题探讨 杨红旗等:中国马铃薯产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机械化水平较低,只有1%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70% 的差距甚大,尤其种植和收获环节劳动强度大,费工费 时,效率低 'm J。种植环节上,采用手工点籽方式,质 量差,种植密度无法保证;收获环节上,通常采用粗制 农具收获,劳动强度大,机械损伤严重;贮藏环节上,以 农户分散贮藏为主,设施简陋,贮藏量少,损耗大。刘 薯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均呈现上升态 势,但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提高马铃薯综合竞争力势 在必行 。 3促进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增强脱毒种薯供应能力 洋等¨¨测算了1998~2008年间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全 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 化存在较大差异,全国马铃薯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并 引进国外的优良加工品种和具备优良基因的亲本 材料,开展适应性种植、性状鉴定、评价与利用,尽快开 发和选育适合中国栽培条件的加工品种和专用品 没有增加,且呈下降趋势。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中国 马铃薯生产成本偏高,比较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生产大国之一,但不是马铃 薯产业强国¨ ,”J。中国现有马铃薯主产区多为土地 贫瘠,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60%以 上马铃薯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山区和干旱、半干旱地 区,生产规模小而分散,水肥等生产投入不足,田间栽 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等投人少,生产上缺乏因 地制宜的优质高效大田生产栽培技术和流行性病虫害 预测预报技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欧美发达国 家的马铃薯单产在35~45 t/hm ,而中国长期徘徊在 15 t/hm 左右。良种良法相互脱节造成中国马铃薯单 产水平低而不稳,增产潜力挖掘不足。 2.3加工业落后,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 加工业是保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发展 马铃薯加工业也是壮大中国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出路, 但中国马铃薯加工业起步较晚,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 附加值低¨ 。近20年来,国外对马铃薯开发利用以 加工食品和淀粉多途径利用为主,直接食用数量越来 越少,而中国对马铃薯开发利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 粮菜兼用、直接食用为主I】 。中国马铃薯速冻薯条年 进口量24万t左右,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80万t以 上,而目前年产量不足40万t,2030年马铃薯淀粉的 年需求量将达到300万t,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潜力巨 大 16}。目前中国马铃薯产业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稳 定规模、提升质量的转变关键时期,马铃薯加工业还没 有走上良性、有序、协调的发展轨道… 。 中国马铃薯加工主要用于生产粗淀粉,然后再加 工成粉丝、粉皮等初级产品,真正用于生产薯条、薯片、 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很少,与国外开发的2 000多 种马铃薯产品相比,中国投入生产并形成规模的产品 仅有数十种,在很多深加工领域尚存在空白¨ 。马铃 薯主产区的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难 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即使丰产也得不到及时转化,马 铃薯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中国马铃 种l161。加强马铃薯种质资源圃、马铃薯技术创新中 心、马铃薯品种改良中心、脱毒快繁中心等国家级基地 建设,着力研究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 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建设一批区域性研究中心,着力 选育适合不同优势区的马铃薯品种,研究相应的高产 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东北优势区 (黑龙江和吉林2省、辽宁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地 区)选育和推广抗病加工专用型、早中晚熟鲜食品种, 建立淀粉加工原料薯基地。华北优势区(内蒙古中西 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地区)选育和 推广抗旱、抗病加工专用型和适合外销型品种,建立淀 粉加工、食品加工原料薯和出口马铃薯基地。西北优 势区(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青海东部地区)选育和 推广抗旱、抗病、优质鲜食和加工专用型品种,建立加 工原料薯基地和优质鲜薯外销基地。西南优势区(云 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和湖南西部山区、陕西安康 地区)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和食用型品种。南方优势 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东部地 区)引进和推广抗病、耐低温、适于出口的早熟、早中 熟鲜食品种。加强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力争多出、快 出好品种,丰富马铃薯品种类型,满足不同地区、不同 耕作制度、不同熟期对品种结构的需求 。 建设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构建 脱毒核心苗、扩繁苗、微型薯、一二级种薯和生产用种 薯的马铃薯种薯生产、供应与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种薯 质量。东北、华北和西北优势区整合脱毒中心、种薯标 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 质量,增加种薯外销量。西南优势区完善马铃薯良繁 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种薯的生产能力。南方优 势区建立就地繁供和北繁南调相结合的种薯高效繁育 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国脱毒种薯 应用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专用薯面积占20%以 上,其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南方5大优势区域优 质脱毒种薯普及率分别提高到60%、60%、50%、40% 和80%,专用薯面积分别占20%、25%、22%、20%和 ・101・ 第30卷第5期2011年5月 种子(Seed) Vo1.30 No.5 May.2011 10%以上 。 势力量开展马铃薯遗传育种、病虫害、土肥栽培、机械、 贮藏加工、产业经济等方面技术攻关,促进产前、产中、 3.2加快马铃薯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提 高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马铃薯生产的科技支撑,完善区域化高产高 效栽培技术体系。东北优势区以机械化种植技术为 产后等环节紧密对接,构建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 推动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4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展望 随着人口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紧缺加剧、大宗粮食 作物比较效益降低和居民膳食结构改变,中国粮食安 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大力发展马铃薯生 产,增强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是开辟中国粮食与食物 主,集成示范推广保温促苗、科学合理轮作降低除草剂 危害、大垄机械化高产栽培和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华北和西北优势区以覆膜栽培技术为主,集成示范推 广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优质丰产加工专 用薯栽培技术。西南优势区以晚疫病、青枯病综合防 治技术为主,集成示范推广间作栽培技术、大垄双行栽 培、少(免)耕栽培和小型机械耕作栽培技术。南方优 势区以稻草覆盖少(免)耕、水旱轮作、保温早发、高垄 增密、适时种植和收获等栽培技术为主,集成示范推广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在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域建立优质高产栽培展示示 范基地,展示示范优良品种、脱毒种薯和高产栽培技 术。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作业,东北和华北优势区发 展播种、喷药、收获等大中型机械,西北、西南和南方优 势区发展适合小规模生产的小型农机具。力争到 2015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0万hm ,平均单 产18.75 t/hm ,总产1.5亿t,其中东北、华北、西北、 西南和南方五大优势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 86.7万hm 、120万hm 、120万hm 、273.3万hm 和 133.3万hm ,单产分别达到18.3、17.25、l8、l8.75 t// hm 和22.2 t/hm ,总产量分别达到I 586万t、2 070 万t、2 160万t、5 125万t和1 350万t 。 3.3 扶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科技助推马铃薯产业 升级 ‘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优质蔬菜型、淀粉加工型和油 炸型三大专用马铃薯品种选育、示范与推广,满足产业 发展和市场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马 铃薯淀粉及其深加工,推动市场基础较好的传统粗淀 粉及粉条、粉丝加工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发市场潜力 巨大的马铃薯休闲食品、快餐食品与方便营养食品,推 动马铃薯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立足中国马铃薯资源优势,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大力 发展马铃薯淀粉、全粉、速冻薯条、油炸薯片等加工产 品,开发薯渣蛋白饲料、粉浆水等马铃薯副产物综合利 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 色的马铃薯加工产业 。 加快科研、生产、推广、加工、营销、管理等各环节 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 科技含量。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框架下,整合优 ・102. 有效供给的新途径。中国马铃薯生产必须走稳步扩大 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改善品质和促进 加工业升级的发展道路。第一,依靠政策支持。进一 步完善现行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性支 持和保护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依 靠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与进步是提高中国马铃薯综合 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之本。马铃薯产业将是 中国农业发展中崛起的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 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发挥中国马铃 薯产业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是值得深入 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谢建华.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 2007,23(5):4_一7. [2]吕世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湖北民族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29—34. [3]周蓓.马铃薯研究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 2008,24(3):89—92. [4]谷茂,马慧英,薛世明.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J].西北农 业大学学报,1999,27(1):77—81. [5]危朝安.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 中国马铃薯,2007,21(6):321—325. [6]李玉阔,张巍.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现代 农业科技,2009,16:1. [7]金黎平.我国马铃薯育种和品种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7,9:14—15. [8]李勤志,冯中朝.我国马铃薯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 究[J].长江蔬菜(学术版),2009,18:83—85. [9]周素萍,周成,柳春柱.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94—95,98. [10]谢开云,屈冬玉,金黎平,等.中国马铃薯生产与世界先进 国家的比较[J].世界农业,2008,5:35—38,41. [11]刘洋,罗其友.中国马铃薯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中国 农学通报,2010,26(14):138—144.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梁国虎等: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选育优质蛋白糯玉米创新性品系的初步研究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选育优质蛋白糯玉米 创新性品系的初步研究 梁国虎 ,江小林 ,丘红波 , 曾桂萍 , 张文龙 ,杨文鹏 , 王明春 (1.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阳550025;2.贵州省种子管理站, 贵阳550001; 3.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阳550006) Preliminary Study on Breeding Innovative Maize Lines With Quality Protein and Waxy Characteristics by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Methold LIANG Guo-hu ,JIANG Xiao-lin ,QiU Hong-bo ,ZENG Gui-ping ,ZHANG Wen.1ong , YANG Wen.peng ,WANG Ming.chun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前期构建的玉米三交回交群体分离 不能在食用的同时摄取充足的营养,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发展。顾晓红…对全国26个省市(区)农业科研单 位提供的2 537份玉米种资资源的赖氨酸进行分析鉴 定表明,赖氨酸平均含量0.289%;杨引福 对我国温 带40份糯玉米自交系的赖氨酸测定结果表明,均值为 世代进行了选择,并对中选7个家系进行了赖氨酸含量和糯性 测定。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内的分子标记具有较高的选择效 率,获得的聚合家系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糯性,还显著提高了赖 氨酸含量,这对于玉米品质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 义。 关键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opaque-2;waxy;玉米 中图分类号:S 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05(2011)05-0103-03 0.23%。因此,我国虽然有丰富的糯玉米种质资源,但 是普遍赖氨酸含量不高,在营养品质上远不能满足食 用和饲用的需求。 玉米蛋白质品质遗传改良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依 糯玉米是由隐性基因WX控制的一种突变类型,具 赖于奥帕克一2(0 2)突变体的发现 J,携带有高赖氨 酸突变基因0 2的优质蛋白玉米,其籽粒中赖氨酸含 有食味品质优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特点,广泛用 于果穗鲜食和速冻保鲜,但是由于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收稿日期:201—0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玉米0 2、。16、WX基因聚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30560079);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玉米 02、o 16、WX基因聚合的标记选择”(黔省专合字(2005)264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项目“玉米0 2和 基因聚合的标记选择: (07013)。 作者简介:梁国虎(1988一),贵州独山人;研究方向:玉米分子育种。 通讯作者:杨文鹏,男,博士,研究员,E—mail:ywpmaize@126.corn。 [12]屈冬玉,谢开云,金黎平,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食物 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358—362. 2009.11:20—22. [18]聂洪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农业科技与 装备,2010,6:118—119. [13]杨恩琼.中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之路[J].种子,2007,26 (10):90—92. [19]王伶.我国马铃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一 [14]张庆柱,李旭,迟宏伟,等.我国马铃薯深加工现状及其发 展建议[J].农机化研究,2010,5:240—242. [15]鲁述霞.马铃薯的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业科技与信 息,2010,1:30—31. [16]汲河.我国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02—20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32—36. [20]邹奎.我国马铃薯品种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马铃 薯,2006,20(1):42—45. [21]农业部.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II:4—7. [22]王青蓝,毕宏波,蔡红岩,等.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现状及对 策[J].吉林农业科学,2008,33(6):97—99. ・[17]孙东升.中国马铃薯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 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