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已经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运营”的时代。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存量运营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将在哪些领域重点开展,其具体的工作要点和工作策略是什么?如何能有效引导城市更新运行并促进不同建设领域发展?本文对国家提出的城市更新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有助于城市更新工作的落实,为投资企业在未来布局城市更新业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发展 保护 生态 有机
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在政府重要会议、文件中也多次被提及,并在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2021年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更新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十分重要与深远的时代意义。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提出了八项城市更新工作任务,本文就其中的几项工作任务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居住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分别进行研究,对每项工作任务的内涵与路径逐一深入分解。
1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 1.1工作要点
1.1.1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
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法律支持,并积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促进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如南湖采煤塌陷区的经验,通过编制南湖生态城建设规划,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在制定采煤塌陷地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规划图”和“施工图”的同时,统筹规划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优化布局居民搬迁安置区、生态修复区和新产业发展区,建设集生态旅游、文化创意、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1.1.2完善生态系统
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如天津桥园的经验,运用简单的填挖方技术,营造微地形海绵体,收集酸性雨水,中和碱性土壤,修复城市用地,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系统,同时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将生态修复的过程变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
1.1.3城市功能修复
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发展城市新业态,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
海口万绿园经验是采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重点通过构建生态驳岸、打造园区海绵系统、盘活闲置用地、完善综合性服务设施等措施,不仅对园区进行了生态化改造,还增加游览面积321亩,为市民拓展了三分之一的活动空间。
1.2工作策略
一方面采用城市双修策略,对城市整体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另一方面在生态修复方面着重使用生态技术,如建设生态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水中建湿地、建设生态浮床、构建水生动物群落等。
1.3案例分析
上海·后滩湿地公园是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场地位于世博园区西端,是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约14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所在地,是典型的工业用地,黄浦江江水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
为重建生态系统,采用了四种城市更新方法,分别是内河人工净化湿地、根据水质净化功能的需要合理配置乡土植物、水生动物的放养和培育、节点与步行网络设置。在采取了这些方法之后,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居住社区建设 2.1工作要点
2019年全国住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完整社区”建设,2020年推出《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在标准中以完整居住社区为基本单元,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构成街区,统筹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公园等设施,与十五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2.2工作策略
2.2.1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
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以城市道路网、自然地形地貌和现状居住小区等为基础,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范围相对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原则上单个居住社区以0.5—1.2万人口规模为宜。要结合实际统筹划定和调整居住社区范围,明确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实施单元。
2.2.2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
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完善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内容和形式,作为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主要依据。
2.2.3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
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优先实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荒地及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等配建设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统筹利用公有住房、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锅炉房等存量房屋资源,增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加强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
3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3.1工作要点 3.1.1结合生态系统
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提升大自然蓄水排水能力。如南京市溧水区干河上游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防洪工程、蓄水工程、引调水工程、景观工程的综合整治设计,提升河道综合功能及区域人居环境品质。
3.1.2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如济南医学大道建设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透水人行道、下沉式机非隔离带和下沉式树池带设计,巧妙提升了城市的韧性。
3.1.3完善排水设施
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像郑州黄河路因为现状污水管道腐蚀严重,且处于超负荷运行阶段,针对雨污合流段进行雨污分流,并完善排水设施,从而得到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2工作策略
(1)加强市政建设、完善给排水设施
在地面沉降地区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应充分考虑预留沉降量,使市政工程尽量不受到地面沉降的破坏。同时,完善给排水设施,使排水管网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及时排水。也可以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修建调节水池,将雨水暂时储存在调节水池,既可以防洪,又可以在旱季的时候作为供水水源。另外,可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增大地面的渗透性,使降水入渗量增大,减少滞留在地表的水量,达到防洪排涝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人工回灌的作用。
(2)加强信息化管控
借助信息化平台监控城市排水系统,全面掌握城市排水现状、及时采取防汛排涝措施,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和全局化调度管理。
参考文献
[1]程则全.城市更新的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 2018.
[2]石卉楠,城市活力视角下苏州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 2018.
[3]张莹,城市街区活力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 2019.
[4]肖飞,旧城改造中的“城市针灸”——以济南宽厚里街区为例[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6.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