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拓展
作者:顾爱勤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06期
课程资源除了课堂教学资源外,还有课堂以外的有效资源。教师首先要开发和建设好课堂教学资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苏州市中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中,有一道题要求教师把某一教材的某一单元下的课题、框题和目题用框架图表示出来,令人意外的是这一题目失分很多,错误百出。按说教材是本学科教师最熟悉不过的课本,新课程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开放性,但并非否定教材,尽管按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新教材我们觉得有一些问题,但毕竟在编排和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突破。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新教师对制作PPT是驾轻就熟,紧跟时事热点,但对教材却不肯花时间下工夫去反复阅读研究。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一部分很多教师经常忽视,而重新寻找新的话题。当然,如果教材中的话题已陈旧,或者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了,可以弃之不用。而像《政治生活》第四单元中的“中美关系”,是常讲常新的话题,教材由于出版与使用的“时间差”,编写到2008年,教师可以把2009、2010、2011年的中美重大事件跟学生补充一下,这一话题还可以用,而且很具有典型性,对于理解“国家间关系的错综复杂、亲疏冷热”很有帮助。 二、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封闭性转变到开放性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息息相通。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要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省情和学生所在地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情况,了解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这一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有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理解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所制定的大政方针和路线政策,从而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不一定非得在教室、学校里进行,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开发区参观,也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社区进行志愿者服务;当然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或图书报刊资料,使学生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三、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缩短学生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距离,加深理解学习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之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发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差错,把学生的错误认识集中起来,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开展“互纠”活动,可以大大减少差错率,提高正确率。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有些很有价值,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哲学”时,就提出“为什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有区别吗?”这一问题很有深度和难度,为了简要解答这一疑问,我举了一个实例:《红楼梦》是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学生都知道是意识现象。继续问:刘心武写的《秦可卿之死》是不是意识现象?是对《红楼梦》这一意识现象的再反映。学生虽说不是豁然开朗,但至少他们知道了“客观存在”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已存在的意识现象。
四、引用教师的生活阅历和感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