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裸转语记》一卷,清程瑶田(公元 调“训估之旨,本于声音”,“就古音以求IT25—1814年)著。瑶田字易畴,安徽锹县 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广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选授太仓州学正。雅疏证·序>),重视对语音通转现象的研曾与戴震、金榜同受业于江永,精通小学、讨,进而探索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关声律及水地等自然科学,著有<通艺录>系或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于是有“转语”之四十二卷,此文是程氏研讨汉语语源之 学的兴起。程氏此文便是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作。之一。在此文中,程氏把“转语”运用于语 a转语”一名,始见于西汉扬雄所著 源研究,以清代训沽学家们所倡导的因声求<方言>一书,指郑些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 义的方法,对古籍和方言中的约500条联绵异而发生了语音变化的语词。如:“庸谓 词的音义关系进行了阐述。
王念孙的《释大》是第一篇系统地研究同源词的专门论文, 所谓同源词就是音义相通的一系列词。之所以产生同源现象,是因为古人在为事物命名时,往往从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的角度命名,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就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已有词、字的影响。对后人研究同源词有诸多的启示,所释词虽然一般不与“大”同源,但大多确有“大”义。根据音义密合原则,运用义素分析法,把王念孙的“大”义加以细分,对王氏列入分组名单的词重新分组,解析了其“大”义,探讨了“大”义产生的原因。
元代卢以纬著的《语助》,是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该书最早见于《奚囊广要丛书》,前有胡长孺元代泰定元年(1324)所为序,称“奚囊本”或“奚本”。明代万历年间(1592)浙江钱塘人胡文焕重刻,更名为《新刻助语辞》,收入其所编《格致丛书》,故又称“格致本”。后流入日本,日本天和三年(1683)以《鳌头助语辞》为名出版,并于亨保丁酉年(1717)易名为《重订冠解助语辞》再版。今所存《语助》系嘉靖年间所刊“奚囊本”或日“奚本”。 《语助》作为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其研究范围已大大超出了单纯虚词研究的藩篱,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汉语语法领域。“它是从训诂学、辞章学里分离出来,独立进行虚字规律探索的第一本书,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语助》一书的问世,便成了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
朕兆。”
语法研究在中国很早就有萌芽,但那时还是一些零星的研究,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立的语法学体系。汉语虚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到清代,虚词著作增多,但虚字的定义和具体指称都未形成定论,袁大胆地在他的《虚字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虚字”这一术语,第一次把过去叫做“语助”的词正式命名为“虚字”,并对它的概念作了详细的解释。
《助字辨略》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所著。本书是一本专讲古籍中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 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重印。这是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虚词四百六十九个字,其中包括不常见的虚字。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学者比较适用。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第二版末附有拼音索引,可供查检。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
“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
《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 著,共收先秦两汉常见的虚字290条(同词异形的合在一条)。此书汇集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高等国文法》、章炳麟《新方言》、孙经世《经传释词补》等书对虚字的研究成果,而以王氏《经传释词》为主。凡采用各书材料,均作说明。其编次仿《经传释词》,以三十六字母为序。每一条目下,分列其不同的用法,然后列举例证。例句主要采自周秦两汉之书,间有采及后代之书作为旁证者。此书的目的在于补正上列刘、王、俞、杨诸书,重点在于解释古书虚字之疑义,所以某些常见的虚字不收,某些虚字的常用义也不收,而有些难以解释的字义反倒收入,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工具书。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续方言》清戴震撰,稿本。被当时学界引为盛事,书的末叶就遍布有胡适、章炳麟、傅斯年、陈垣、邓之诚、马衡、蒋梦麟、顾颉刚、钱玄同等名人大家们几次观书后的墨笔题识及钤章,堪称朱墨灿然,满纸生辉。戴氏裒集本书之初衷,意在补苴扬雄之《方言》,开始只是摭录他书,且大体上仍以原书为序,未经理董,后见杭世骏《续方言》引据类次均出己右,于是中辍裒集,此书便于二卷后止,因此《续方言》当系戴氏一部未完成的书稿。
《新方言》近人章炳麟著。搜集方俗异语八百余条,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分《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等十一篇。附《岭外三州语》一篇,考释惠州、嘉应州(今梅州)、潮州客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
《吴下方言考》清代记录、考证吴方言词汇的著作。胡文英(生卒 年月不详)撰,刊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中国书 店影印。的方言词 语 993条,按所属平水韵韵部
这本书搜集、考证常州、无锡、苏州一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