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研究综述

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研究综述

来源:智榕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4卷第5期 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JOURNAL 0F I-IUNAN BUSINESS COLLEGE Vo1.14 No.5 2OO7年l0月 Oct.20O7 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研究综述 刘少虎 (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系,长沙410205)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热”的兴起,学界开始重视对近代海外游记,包括海外旅行的研究,从资 料整理到论著、论文,面世了很多新成果,再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变化的另一个侧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深入。然而,其研究也有 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大多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客观叙述之上,缺少理性分析;资料整理亦不够全面。所以,学界'3-加强这项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近代中国;海外游记;中外交流;旅游文化 [中圈分类号】K919;F592.9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8-2107(2007)05-0058-04 A Research Summar、,Of Modern Chinas Overseas Travel UU Shao—hu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enmt,Hunan Business College,Changsha 410205)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from the last century,wiht reform,opening up and the rise of”Culture Craze” hought,academita has begun to pay great aaenfion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Overseas Travels,including the re— search on overseas trave1.They have pubhshed a lot of new results on collating information and on a dissertation.It depicts the changes in another aspect of modem Chinese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in—-depth study of Chinag modern history.However,the study is also not satisfactory,since,most of he rtesearch merely remains the objective de— scripfion and lacks of rational analysis,and data compilation is also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Therefore,acade— mia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issues. [Key words]modem china,overseas travels;culturla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y;cultural tourism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编为《走向世界》丛书,首先刊行的第一辑有36种,分10 中国“国门”被重新打开,近代中国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大 册。近600万字。 这些海外旅行游记主要包括林缄的《西海纪游草》、罗 社会变迁。从“国门”,不但进来了大批带着西方文明的陌 生人,而且走出去了一批又一批旅行欧美(包括日本)各国 森的《日本游记》、王韬的《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 的中国人。在这些踏出国门的中国人当中,目的各有不同, 斌春的《乘槎笔记》、志刚的《初使泰西记》、张德彝的 有以考察西方政治和风土人情的清朝使节,有志在游学求知 《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和《随使英俄记》《随使法国 的留学生,有谋富经商的商人,有为生存所迫而谋生者,有 记>、容闳的《西学东渐记》、祁兆熙的《游美洲日记》、何 为政治避难的逃亡者等等。他们把在国外所历所闻所感的一 如璋的《使东述略》、张斯桂的《使东诗录》、李筱圃的 切记录下来,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地的政教风物,探寻外人国 <日本游记》、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黄庆澄的《东游 富民强的方法。这些作品大多为日记和游记散文,也有诗歌 日本》、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伦敦与巴黎日记》、曾纪 和少量政论文章。据初步统计,汇集成集者有300多种,仅 泽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黎 张德彝就有8种,200余万言。其作者中有外交官、政治流 庶昌的《西洋杂志》、徐建寅的《欧游杂录》、刘锡鸿的 亡人员、旅行家、科学家、也有学生和船员,其中有不少是 <英轺私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戴鸿慈 中国近代史上负有名望的人物。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把这 的<出使九国日记》、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康有为的 些作品姑且称为“近代中国海外游记”。20世纪80年代, <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钱单士厘的 钟叔河先生搜集l l9l1年这70年间的作品约100种, 《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等。无疑,这些作品是近代中 (收稿日期)2007--09—18 (作者简介)刘少虎(1964一),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9 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大量的中、西文化信 了一定论述,但并不全面 J。彭小平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历 息。不仅仅反映了近代早期中国的中外关系、中西文化交流 史轨迹——中国海外旅行与文化交流》一书,从中国古代一 和冲突,而且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之旅行游记,更为真切地 直到近代,主要是对海外旅行行为的论述 J。另外,还有李 反映了近代中国旅游文化从传统到近代的更替和嬗变的艰难 喜所的<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 历程。因此,这些游记亦是近代中国旅游文化史研究不可缺 化》 ;许明龙的<中西交流的先驱》;王晓秋的《近代中 少的重要资料。显然,对这些旅行游记产生的时代背景、作 日文化交流史》 ;何茂春等的<中国历代外交家》 ;周 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日本实藤惠秀著,谭汝谦、 者生平、旅行经过、游记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旅游文化价值等 一都是值得大力研究,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林启彦译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美国柯文的《在传统与  训;郑焱的《中国旅游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界“文化热” 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的兴起,近代中国海外旅游及其著作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重 要的社会文化事象,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很多学者 介绍游记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旅行经过及主要内容,亦 有不少研究探究了海外旅游的文化内涵等。概而言之,近2O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资料搜集整理方面:如前所述,由钟叔河先生 搜集、整理,岳麓书社刊行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首先 刊行第一辑有36种,分1O册,近6OO万字。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丛书主编钟叔河在每种书前,精心撰写了一篇对作者及 其著作的叙论;同时在游记重要段落的书页旁加注要点,每 种书后又增附“人名索引”和“译名简释”,对原书人名、 地名的异译都加注原文和今释。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 方便。余美云、管林辑注的<海外见闻》一书,虽然选自我 国历代102部海外见闻著述,但全书基本是把重点放在晚清 时期。书中介绍了海外各地的民情风俗、名胜古迹、自然风 貌、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日用器物、服饰打扮、珍禽奇 兽、特有物产等,充满异国情调,读来饶有兴味。此书对每 则选取的文字加了标点,难字、难词及历史典故、历史人物 一般都加了注释,便于读者阅读。王晓秋先生对近代旅行日 本也有相关的整理成果。【l 还有由王立诚辑校的<郭嵩焘等 使西记六种》一书,本书选辑晚清四名外交官员留下的六种 日记或笔记,除了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外,郭嵩焘的<伦 敦与巴黎日记》、刘锡鸿的《英轺日记》、薛福成的《出使 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和<出使日记续刻》、宋育仁的《泰西 各国采风记》均为节选。这些作品记述了大致处于同一时代 英国的情况,其眼光、见解、趣味之差异,可供研究者比 较;他们的所见所闻,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现了晚清中西 文化学术的冲突及士大夫对此的反应。 其次,在论著类方面:涉及到近代海外旅行、考察及其 游记的著作很多。这里只能概述其中重要的几部。主要有钟 叔河著的<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 史》 、<从东方到西方》 ,两书通过多侧面的研究,对我 们民族从封闭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历史作了一番纵横考察, 再现了早期近代国人跨出国门在认识和介绍世界方面所经受 的误解、屈辱、痛苦和走过的艰苦道路,他们的遭遇和认识 反映了近代新旧思想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交替的情景,为中 国人正确对待外部世界起了引路和搭桥的作用。这两本著作 是<走向世界》丛书的叙论集,其中有所增删和调整。李喜 所主编,张静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三卷), 对晚清部分海外旅行考察者及著作,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作 史》,.书中最后一章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近代旅游,重 点研究了近代旅行家和旅游文学,对近代旅游文化史的研究 具有指导意义,由于篇幅所限,也未对近代海外游记加以深 探¨“。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此书主要是研究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晚清社会的影响,而对近代中国海 外游记着墨不多【l 。以上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在 有关章节中,对近代中国,尤其是晚清海外的旅行或者游记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与论述,见仁见智,对推动中外文化 交流史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 再次,就是这方面的论文:探讨海外旅游和游记的文章 主要有马晓京的《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作 者认为中国近代旅游活动,其参加者主要是文人知识分子、 留学生、政府官员三类,其中政府官员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 为外交旅游、科技考察旅游和综合考察旅游。近代出境旅游 活动的效果分为浅层次的局部直观效果和高层次的综合考察 效果,后者已由旅游的表象认识深入到考察研究西方的政习 商情、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特别是作者认为出境旅 游活动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国际性开放 。侯昂妤的《王韬 旅游思想探析》,文章认为王韬的旅游思想中蕴涵了独特的 深思远虑,其中不少是其改革思想的源头活水,作者从其旅 游思想的诸多方面对此进行了探析 。刘华的《从(出使 英法俄国日记)看曾纪泽的西学思潮》,该文考察了曾纪泽 在1878至1886年奉旨出任英、法、俄三国公使期间,写下 的近5O万字的日记,认为日记一方面记录了作者在欧洲的 外交活动,同时也记载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 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 以说曾纪泽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为我们探究曾纪泽的西学思想、洋务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思 想找到了根源 J。曹流的<论晚清外交使节的欧美之旅》 一文认为,19世纪60至9o年代,清政府陆续向欧美国家派 遣使节。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首次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怀 抱明确的学习意图,实地游历、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 明。他们的外交旅游活动具有历史开创性,不仅开阔了自身 的眼界,思想认识得以提高、升华,而且促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黄万机的《自强、开放的探索与呼吁——晚清旅外 文学初探》一文考察了近代中国人先后出国考察侍历,或作 为外交官长期驻居外邦,或赴外国留学的历史进程。他们把 在国外所历所闻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地 的政教风物,探寻外人富民强国的方法,为振兴中华找出可 资借鉴的途径。这些作品大多为日记和纪游散文,也有诗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0 和少量政论文章。据初步统计,汇辑成集者有三百几十种。 要体现就是文辞的优美洗练。薛福成的日记之所以有鲜明的 这批作品不惟数量惊人,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 学人特色,在于其所受的教育和早期经历使其具有浓重的学 其作者有外交官、政治流亡人员、旅行家、科学家,也有学 人气质,而其日记内容的进步性则是他强烈的爱国心的体 生和船工,其中有不少是近代史上颇有名望的人物。作者将 现 ]。熊娉婷探讨了李圭的环球旅行及其《环游地球新  这批作品称之为“旅外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遗产的重要 录》,认为李圭的游记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近代西方社会画卷,组成部分,也是值得珍视的部分” 。宋德华的《(新大陆游 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种先进的文明,尤其可贵的是,他将人们 记)与梁启超的美国观》一文认为,梁启超的《新大陆游 的视线转到了经济领域,影响着观念的改变。如果说李圭之 记》一书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政治上的重要性。书 前的容闳、王韬、斌椿、志刚等人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中根据实地考察,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扩张性,美国平 开启了一扇窗户,那么,李圭就把这扇窗户打得更开,使封  ’看到 等自由的价值观和共和政体,美国现存的严重社会问题与未 闭的中国人闻到了更多的新鲜气息。从李圭身上,我{来发展前途,美国社会的特色及中美基本国情的差别等作了 了人为的封闭并不能阻挡人们渴望了解世界的心愿,文明的 记叙和评论,鲜明反映出坚持维新立场的岭南思想家认识美 差距不会永远存在,先进的中国人总是踏着坚定的步伐,延 国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程度,是先进的中国人自觉进行中外文 续着艰难的文化交流之旅,在这条旅途上,我们不能够也不 887年海外游 化交流的珍贵记录¨引。于语和以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为 应该忘记这些不朽的名字 J。王晓秋探讨了1中心,考察了容闳在美国的留学生涯,从而高度评价了其爱 历使初的经过。1887年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派遣l2名游 国思想 。李可亭以单士厘和她的《癸卯旅行记》为研究 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游历考  对象,认为单士厘是我国近代较早放眼世界、走向世界的知 察。游历使们撰写了几十种外国调查研究报告和海外游记。9世纪8O年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对中国人 识女性。日记集《癸卯旅行记》集中反映了她为国为民的思 这是l想,如较早地关注中国教育问题,蔑视封建礼法,提倡文明 认识世界、学习西方、推动改革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有一 开化,启蒙妇女解放,反对殖民侵略等 。丁慰慈以黎庶 定积极意义。该文根据各种游历使著述及档案、报刊、日记 昌的《西洋杂志》为研究对象,从外交、政治、经济、军 等史料,对其进行初步的考证,研究和探讨 。杨增和以 事、地理、文物等方面,揭示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刘国 王韬《漫游随录》为中心,重点阐释了异国女性的形象。他 军考察了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一书,认为《使西纪程》 认为王韬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书写异国女性的社会地 是郭嵩焘前往西欧赴任途中5O天的日记,其中,有一些是 位、精神肖像、服饰、生活方式等,从全球文化的高度审视 沿途见闻的客观描写、记述与介绍,也有不少是作者的感想 中国女性的屈辱命运,为中国近代女性的觉醒提供了一个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宪的文章,从现代性体验的 和议论,反映了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这些感想和议论的内 照系 ]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称道西方的物质和精神文 角度对晚清海外游记进行初步研究,他认为:如果说中国的 明,其二是抨击中国顽固派的守旧与无知。该书问世后,则 现代化是一个被迫打开国门的过程的话,那么,我们从旅行 为守旧派所不容,遭到猛烈攻击,终于毁服被禁,郭嵩焘本 文学的发展来看,似乎又有一个主动开阔眼界接纳世界的过 人也遭到无情谩骂,本人仕途也因此而大受影响。《使西纪 程。游记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性意识的形成,正是这样一种河 程》一书的厄运及郭本人的遭遇,一方面表明了中国近代化 伯顺流东行观大海的历程。陌生的眼光看陌生的世界,在时 进程的艰难曲折,同时也体现了郭嵩焘的超前眼光及忧患意 空交错中既发现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形态,又反思检讨了本土 识,从而使他的经历及《使西纪程》一书架上了浓重的悲剧 传统的问题。认知格局和范式所经历的变化,正是现代性体 色彩 J。稂艳玲撰文认为海外游历是王韬一生中思想发展 验的生成和发展。毫无疑问,近代游记文学不但记录了旅行 的转折点。因为幼年传统儒学的熏陶和对海外世界的一无所 家的个人体验,它同时也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看世界的经历和  知曾经使王韬对西方持否定态度;而后来的海外游历开拓了 艰难转变 J。另外,还有两篇论文在此必须提及,一篇是朱维铮撰写 他的眼界,通过对中西方从物质、制度到思想文化风俗的对 比,他逐渐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西方的先进。此后他 的《使臣的实录与非实录——晚清的六种使西记》,作者对 大力宣传向西方学习,从而对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社会发 郭嵩焘、刘锡鸿、薛福成、宋育仁晚清四名外交官员所留下 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雪梅的《近代中国早期的 的六种日记或笔记进行考察,认为这六种游记重要的不是他 海外旅游》一文通过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最早的一批赴 们陈述的客观性。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出现在工业革命和民主 海外旅游者的所见所闻,着重探讨了这些人在海外旅游过程 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的首批中国使者。帝国外交官员的身 中,感受到的迥异于中国的风俗民情、文化传统等,以及由 份,使他们得以贴近观察欧美诸国的权力运作状况,得以连 此产生的中西不同旅游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并体现了旅游带 续俯瞰工业化世界的社会生活概况,得以经常接触具有不同 来的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方面的积极意义 。刘悦 影响力的政客、官僚、贵族、财阀以及学者、文土等等。中 斌研究了薛福成出使日记的学人特色,认为:薛福成的出使 西社会文化的差异,又使他们观察的敏感度,感受的对比 日记内容丰富,颇具学人特色。其日记学人特色的第一个体 度,较诸久客异域者更为强烈,尤其是因为他们总在双方政 现是有选择地收集、记录资料,第二个体现是记事的完整性 治冲突的前哨位置上。所以,他们的游历见闻,便从一个特 和准确性,第三个体现是将感想发为议论,另外还有一个重 殊的角度,展现出晚清中外文化学术的相互冲突,在饱受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1 987. 统熏染的上层士大夫中间,可能激发的种种反应 3。另一 [6]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 篇是张隆溪的<起步艰难:晚清出洋游记读后随笔>,作者 [7]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通过对斌椿的<乘槎笔记>、张德彝的<航海述奇>与<欧 [8]何茂舂等.中国历代外交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美环游记>、志刚的<初使泰西记>的考察,揭示了近代中 国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 1993. [9]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综上所述,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近代中国,尤其是晚清 海外游记(包括海外旅行)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O](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这无疑有利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 [11]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深入。很多研究成果观点新颖,论述精当,具有开创性和启 2O00. 迪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概而言之,其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述研究成果大多从近代中国早期外交、中西文化 交流和冲突、留学生教育等视角来进行研究的,很少从旅游 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尤其是没有反映著作者及其时代特征的 旅游文化思想,对游记所表达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行 为方式、审美情趣未能具体揭示。 二、多数著作或论文是对游记作者人物的研究,而对游 记内容很少论述或论述不深刻,很多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游记 记叙的客观性考察,谈不上有较为深刻的理性分析与阐述。 三、在资料整理方面还不全面。晚清海外游记远远不止 前述之整理所得,据学者研究,近代中国人所写访日游记就 有一、二百种之多 。又有人统计,从1861年到1900年的 四十年间,国人所撰著的外国国情舆地著作,便约有一百五 十一种。可见,对晚清海外游记的收集、整理还必须加大力 度,以便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深入的当今,加强近代 海外游记(包括海外旅行)的研究,重点分析这些作者的旅 游思想和游记的旅游文化学价值,一方面通过旅游审美、旅 游向善、旅游求真对旅游主体的影响和人格的塑造,分析近 代中国旅游文化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从而展示近代旅游价 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另一 方面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探究近代海外旅游与近 代中国社会变迁之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加深对近代历史的 全面认知,揭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心路历程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晓秋.近代中日启示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2]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OO. [3]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M].长沙: 岳麓书社,2002. [4]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三卷)[M].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2. [5]彭小平.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中国海外旅行与文化交 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3]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J].湖北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14]侯昂妤.王韬旅游思想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2,(2). [15]刘华.从(出使英法俄国日记)看曾纪泽的西学思潮[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6]曹流.论晚清外交使节的欧美之旅[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4(1). [17]黄万机.自强、开放的探索与呼吁——晚清旅外文学初探[J] .贵州社会科学,1993,(3). [18]宋德华.(新大陆游记)与粱启超的美国观[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9]于语和.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J].东岳论 丛,1995,(6) [2O]李可亭.单:上厘和她的(癸卯旅行记)[J].商丘师范学院学 报,1999,(1). [21]丁慰慈.读黎庶昌(西洋杂志)[J].贵州文史丛刊.1995,(2). [22]刘国军.郭嵩焘与(使西纪程)[J].求实学刊,1999.(6). [23]稂艳玲.海外游历与王韬思想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1,(2). [24]王雪梅.近代中国早期的海外旅游[J].中华文化论坛. 20o1,(4). [25]刘悦斌.论薛福成出使日记的学人特色[J].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6]熊娉婷.试析李圭的环球旅行[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oo2,(2). [27]王晓秋.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一1887年海外游历 使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8]杨增和.王韬(漫游随录)中的异国女性形象[J].零陵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9]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 代性体验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3O]朱维铮.使臣的实录与非实录——晚清的六种使西记[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1]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 ;局,2000. (责任编辑:魏启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