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而旷课、逃学,是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班里有一个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多次想旷课。一次,找学生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了他对办公室桌边的实验仪器感兴趣,我的谈话他根本没有在意。于是我想到了引导他的方法,让他当化学课代表,主要帮助化学老师去拿实验仪器。事后给化学老师进行建议,后来发现他变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尤其理化学的很好。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智慧的反映。如果没有教育的敏感性,就有可能批评学生:“你不好好想自己的问题,还想乱看什么,哪与你有什么关系!”
于是我我有意把他感兴趣的事交给了这个学生,这是在“赋权”,老师们都知道在教育中“赋权”,是一种很有益的教育措施。而且他知道了在此担当的责任,努力去做好。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效果。“我为了留住他逃课的脚步,每天都在放学后教辅导他学习,虽然牺牲了许多课余时间,但总算没白付出。看来,班主任不仅让学生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而且亲自参与,激励、巩固学生的兴趣。这一系列的教育行为是应该肯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学生旷课、逃学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来自学校教育内部的原因
比如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重大变化,如升留级、换班或转学、新入学、升学等学习环境的变迁等。与学校生活有关或在学校遭遇到的痛苦、失望、挫折和打击等不愉快的情绪体
验等,特别是升学竞争的压力造成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课程教材设置不合理,过难、过深,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满堂灌”;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歧视与惩罚等。
2、来自社会的原因
比如新“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日益恶化的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的影响,社会规范的失调等。
3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世界观水平对其旷、逃学行为的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但无论是“品德不良型”、“学习不适应型”、“人际关系不适应型”、“有意拒绝型”,还是大多数的“混合型”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自我能动性”。他们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困难。究其本质,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没有远大的理想。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世界观的形成期,但还很不成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在感受到成长喜悦的同时,一些学业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产生良性循环,他们就会乐意去上学。相反,如果学生感到学校生活很无聊、乏味,甚至是痛苦,他们就不愿意上学,更愿意躲在家里或校外娱乐场所寻找乐趣,获得精神寄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