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情境创设的辨证思考

关于情境创设的辨证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关于情境创设的辨证思考

[内容摘要] 这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不可否认,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还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里,随处可见唯情景、假情景、虚情境,泛情境,裹脚布情境等等,这些情境创设从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角度在看,早已经偏离了新课程的意义。其实,一切的情境创设都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服务的。那么什么样的的情境创设才是我们需要的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一、情境的创设的意义和作用;二、情境创设之“怪现象”思考;三、评价一个好的情境的创设的标准是什么?

[关键词] 无效情境 越位情境 复杂情 “形而上”情境 辨证思考 评价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于情境的追求日益加剧,认为教学必须创设情境。不可否认,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还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同时也会发现,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甚至以是否有情境创设作为就一节优质课的评价标准,由此带来的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的任务情境,唯情景、假情景、虚情境,泛情境,裹脚布情境比比皆是,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它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这些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的表现,.我们应走出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让情境服务于教学。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因此,情境创设,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情境创设的意义和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本人以为新课程中,我们倡导情境教学其意义在于:①促进迁移。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而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②真实的学习。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③主体性的建构。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

基于这些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这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这样的“情景设计”,我们都为之叫好。

二、情境创设之“怪现象”思考 (1)为情境而情境的无效情境

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在听初中的分式方程应用题的一节课时,一开始就出示了美伦美唤的春天胜景,引导孩子们一起春游。坐上飞奔的汽车,唱响动听的歌曲,赞美新生活,引申安全环保教育,六分钟后才出示例题:两地相距120千米,由于路上汽车故障,修车花去半小时,为了准时到达,汽车速度提高每小时行10千米,问汽车原来的速度是多少?试问这样的情境有何意义,不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干扰了新知的学习。还有一则教学笑话,说一个小学为了引导如减法的计算,用多媒体出示了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画面,问:树上有5只鸟,猎人打下了2只,还剩下多少只,让学生思考回答,结果由于学生看过这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都回答说等于0只,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了比如:那猎人枪法准吗?那些是有没有被绑住腿?那些鸟有没有耳聋等等,结果把老师搞的哭笑不得,本来想用这个创设的情景还活跃课堂的气氛,结果在这样的创设下,为了回答学生的这些提问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这种为了情境而创设的情境最终导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导致了教学主旨的偏离和教学任务的无法完成。

(2)因为情境而丢失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越位情境

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学北师大版的《我变胖了》的一节课,教师在导课中利用动画故事“曹冲称象”导入。教师在用动画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里,曹冲利用了什么原理?然后又叫学生测量烧杯中的水等方法,企图导入体积相等的主要思想。结果由于老师的应到和学生的配合出现了问题,等这几个到如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只有5分钟的时间进入课堂讲解了。到如更谈不上练习了和训练了。一节常态课,

3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如果情境导入就花去了40分钟,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怎么样实现?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怎么能得到训练和拓展?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情境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现实问题并不等同于数学问题,在去除非数学因素的同时,适当添加数学成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原生情境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生成一个崭新的情境。但是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这种丢失了教学目标的情境导入早已经超越了情境导入的正常作用,是彻底的越位情境。

(3)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复杂情境

如今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画面越来越鲜活,声音越来越优美,设计越来越精确,环节越来越细腻。学生在上课时,由于还陶醉创设的美丽的情境画面中,甚至孩子议论刚才情境中播放的笑话,已经注意不到老师接下来要学到的内容的,这一点对低年级的同学的影响特别明显。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我们仍可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要让学生真正关注情境中的问题,只有摈弃浮于表面的枝叶,突出主干。在一定程度上弱声音、图像所带来的刺激和影响,因为有时这些辅助手段反而会转移注意力,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场面,呈现出非数学活动的倾向。引起其注意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其本质特征便是真实。只注重其形式华丽的课件

4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等等的情境创设,而不注重知道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作出努力探索只能误导学生的思维。

(4)每课必情境的“形而上”情境

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了加深让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让学生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设计明显是不必要的,但是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形成了对比例的认识。根本没必要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还有个老师在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时,为了验证两个三角形的全等,让学生制作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测量计算,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半节课了还得不到老师需要引导的结论。这些为了是迎合情境创设的时髦潮流,而不注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的现象大有人在。其实,一切的情境创设都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服务的。有时候开门见山式的教学同样能起先声夺人,直入主题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必须进行情境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能起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好的情境教学的应遵循的标准有是什么呢

⒈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⒉实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景而“作秀”或非得讲故事、买东西不可。所有的情境

5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创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洁、明快。

⒊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⒋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⒌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入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这就应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

⒍知识性,与新知有密切联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7.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重点难点,找准“支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又符合科学性也要符合严重性,以免因此误导学生的思维。

情境创设,特别是好的情境创设能对数学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脱离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的情境创设只会让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只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当然更谈不上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了。因此,情境创设,

6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想说爱你不容易!

参考资料:

1.《从建构主义看当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福建教育 2.《数学新课堂不能承受之伪》赵建康---网上资料

3.《求真、求简、求实----反思当前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姚继菊 4.《创设课堂情趣,实施有效教学》许映涛 5.《数学课堂情境化教学的理性思考》张利民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