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要求
1 柴油、机油、齿轮油、液压油、钢丝绳、电焊条均符合主机使用要求。 2 回填土料:应选用不含有机质、含水量较小的粘质粉土、粉土或粉质粘土。 二、主要机具
1 起童机:20~50t履带式起重机或汽车起重机,宜优先选用履带式起重机。起吊能力大于锤重1.5~2.0倍。
2 夯锤:10~40t,铸钢或钢筒混凝土制作,宜优先选用铸钢夯锤。底面形式宜用圆形,锤的底面宜均匀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
3 自动脱钩器:强度足够,转动灵活,安全可靠。 4 推土机:TS 140、TS220、D80等,满足现场推土需要。 5 电焊机:AX-320等型号。
6 经纬仪:J2等型号,按规定定期检定。 7 水准仪:DS3等型号,按规定定期检定。 8 塔尺:5m等型号。 9 钢卷尺:30m 或50m等。 三、作业条件
1 施工场地要做到“三通一平”,场地的地上电线、地下管网和其他障碍物得到清理或妥善安置;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准备就绪。
2 施工现场周围建筑、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和地下管线得到可靠的保护。当强夯能量有可能对邻近建筑物产生影响时,应在施工区边界开挖隔震沟。隔震沟规模应根据影响程度确定。
3 应具备详细的岩土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拟建建筑物平面位置图、基础平面图剖面图,强夯地基处理施工图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 施工放线:依据甲方提供的建筑物控制点坐标、水准点高程并书面资料,进行施工放线、放点,放线应将强夯处理范围白灰线画出来,对建筑物控制点埋设木桩。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必要时,对建筑物控制点坐标和水准点高程进行验测,要求使用的测量仪器经过检定合格。
5 设备安装及调试:起吊设备进场后应及时安装及调试,保证吊车行走运转正常;起吊滑轮组与钢丝绳连接紧固,安全可靠,起吊挂钩锁定装置应牢固可靠,脱钩自由灵敏,与
钢丝绳连接牢固;夯锤重量、直径、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夯锤挂钩与夯锤整体应连接牢固;施工用推土机应运正常。 四、操作工艺 (一)工艺流程图:
(二)单点夯试验。
1 在施工场地附近或场地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适当位置进行单点夯试验。试验点数量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一般不少于2点;
2 根据夯锤直径,用白灰画出试验点中心点位置及夯击圆界限;
3 在夯击试验点界限外两侧,以试验中心点为原点,对称等间距埋设标高施测基准桩,基准桩埋设在同一直线上,直线通过试验中心点,基准桩间距一般为1m,基准桩埋设数量视单点夯影响范围而定;
4 在远离试验点(夯击影响区外)架设水准仪,进行各观测点的水准测量,并做记录; 5 平稳起吊夯锤至设计要求夯击高度,释放夯锤自由平稳落下; 6 用水准仪对基准桩及夯锤顶部进行水准高程测量,并做好试验记录; 7 重复以上5、6两步骤至试验要求夯击次数。 (三)施工参数确定。
1 在完成各单点夯试验施工及检测后,综合分析施工检测数据,确定强夯施工参数,包括:夯击高度、单点夯击次数、点夯施工遍数及满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夯点搭接范围、满夯遍数等;
2 根据单点夯试验资料及强夯施工参数,对处理场地整体夯沉量进行估算,根据建筑设计基础埋深,计算确定需要回填土数量;
3 必要时,应通过强夯小区试验,来确定强夯施工参数。 (四)测高程、放点。
对强夯施工场地地面进行高程测量。根据第一遍点夯施工图,以夯击点中心为圆心,以
夯锤直径为圆直径,用白灰画圆,分别画出每一个夯点。 (五)点夯施工。
1 夯击机械就位,提起夯锤离开地面,调整吊机使夯锤中心与夯击点中心一致,固定起吊机械;
2 提起夯锤至要求高度,释放夯锤平稳自由落下进行夯击; 3 用标尺测量夯锤顶面标高; 4 重复以上2步骤,至要求夯击次数;
5 点夯夯击完成后,转移起吊机械与夯锤至下一夯击点,进行强夯施工; 6 第一遍点夯结束后,将夯击坑用回填土或用推土机把整个场地推平; 7 根据第二遍点夯施工图进行夯点施放,进行第二遍点夯施工; 8 按设计要求可进行三遍以上的点夯施工。 (六)满夯施工。
1 点夯施工全部结束,平整场地并测量场地水准高程后,可进行满夯施工。 2 满夯施工应根据满夯施工图进行并遵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原则。 3 按设计要求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遍数及夯坑搭接方式进行满夯施工。 (七)施工间隔时间控制。
不同遍数施工之间需要控制的施工间隔时间应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由设计人员提出,一般宜为3~7d。 (八)冬雨季施工。
1 雨季施工,应做好气象信息收集工作;夯坑应及时回填夯平,避免坑内积水渗入地下影响强夯效果;夯坑内一旦积水,应及时排出;场地因降水浸泡,应增加消散期,严重时,采用换土再夯等措施。
2 冬季施工,表层冻土较薄时,施工可不予考虑,当冻土较厚时首先应将冻土击碎或将冻层挖除,然后再按各点规定的夯击数施工,在第一遍及第二遍夯完整平后宜在5d后进行下一遍施工。 五、质量标准
(一)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 (二)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 (三)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四)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项 序 主1 控2 项目 3 1 2 3 4 检查项目 地基承载力 处理后地基土的强度 变形指标 夯锤落距 夯锤质量 夯击遍数 夯击顺序 允许值或允许偏差 单位 数值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设计值 mm kg ±300 ±100 检查方法 静载试验 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 钢索设标志 称重 计数法 检查施工记录 计数法 用钢尺量 用钢尺量 检查施工记录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不小于设计值 设计要求 不小于设计值 mm ±500 一5 夯击击数 般夯点位置 项6 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距目 7 离) 8 9 10 前后两遍间歇时间 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 场地平整度 设计要求 设计值 设计值 mm ±100
六、成品保护
1 施工过程中避免夯坑内积水,一旦积水要及时排除,必要时换土再夯,避免“橡皮土”出现。
2 两遍点夯之间时间间隔要依据地层情况等因素确定,对碎石土、砂土地基可间隔短些,可为1~3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为5~7d。
3 强夯处理后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 七、注意的问题
1 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2 在起夯时,吊车正前方、吊臂下和夯锤下严禁站人,需要整平夯坑内土方时,要先将夯锤吊离并放在坑外地面后方可下人。
3 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戴安全帽,夯击时要离开夯坑10m以上距离。 4 六级以上大风天气,雨、雾、雪、风沙扬尘等能见度低时暂停施工。
5 施工时要根据地下水迳流排泄方向,应从上水头向下水头方向施工,以利于地下水、
土层中水分的排出。
6 严格遵守强夯施工程序及要求,做到夯锤升降平衡,对准夯坑,避免歪夯,禁止错位夯击施工,发现歪夯,应立即采取措施纠正。
7 夯锤的通气孔在施工时保持畅通,如被堵塞,应立即疏通,以防产生“气垫”效应,影响强夯施工质量。
8 加强对夯锤、脱钩器、吊车臂杆和起重索具的检查。
9 对不均匀场地,只控制夯击次数不能保证加固效果,应同时控制夯沉量。地下水位高时可采用降水等其他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