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学《把盐放到水里》说课稿

科学《把盐放到水里》说课稿

来源:智榕旅游
科学《把盐放到水里》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把盐放到水里》。

一、说教材

《把盐放进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物质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2.2“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实验,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和课程目标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体的物体分离开来。”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的简单方法。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

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这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的实验,因此,实验前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

1. 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五、 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他俩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现在它没有全部隐身了。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回顾溶解现象,同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从而顺利提出本课时的研究问题。]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量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不要凭空捏造。]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做这个实验要控制不变的量和唯一改变的量,同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150毫升;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进一步感知科学的严谨性。]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再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本次实验的设计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进行,再次明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四)、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对,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现场尝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频了,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A组。觉得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B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B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有时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时候…….等待我们去验证。

B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奖励每人一颗奶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辨别微信中一句话的真伪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利用所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吃奶片比赛

1.PPT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A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3.提问:有些同学特别爱吃奶片,就想让奶片在嘴里多待一会,该怎样吃?

4.小结:看来,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简单有趣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发现加快溶解的另一种方法。]

(六)、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盐在水里的溶解速度,还在吃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

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吗?生举例(PPT补充)

有需要减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吗?你又怎么做?生举例(PPT补充)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关于溶解,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把盐放到水里》这节课的说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