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古诗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
阶下丛莎有露光。
【注释】
①觉:不知不觉。 ②初秋:立秋左右 . ③清风:清凉的风. ④习习:微风吹的样子.
⑤ 重:再次。 ⑥凄凉:此处指凉爽. ⑦茅斋:茅草盖的房子.
⑧莎:多年生草本植物。 ⑨露光:指露珠。
1 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的景色,我是通过____________知道的。
2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形成解释下列诗句中的“不觉”,与“不觉初秋夜渐长”中的“不觉”意思不同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C.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D.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4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秋天特点的是( )
A.夜晚渐长
B.茅屋安静
C.暑热消退
D,草上有露珠
5 你还喜欢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秋季 题目
2 . 夏天的暑气已经消退,茅屋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中也有了点点露珠。
3. D
4. B
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观刈麦
白居易 〔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岁晏(yàn):年底。晏,晚。
念此:想到这些。
尽日:整天,终日。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1)“力尽不知热”、“家田输税尽”、“尽日不能忘”三句诗中都有一个“尽”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三个” 尽”字的理解。
(2)请你描述诗句”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的画面.
( 3)联系全诗,诗歌结尾为什么要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简要概括作者“自愧”的原因。
(1 )第一个“尽”主要体现农民劳动的艰辛程度.第二个“尽”揭示农民贫困的原因:租税之重.第三个“尽”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2)妇女们和儿童们担着盛有饭的竹篮, 提着装有汤水的壶,他们相伴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去给田间劳动的人们送饭食,远远望去男人们正在南山冈顶着烈日劳作.
(3)将农民的辛苦与自己的舒适,丰足进行对比,而自己不需要冒着酷暑在田间辛勤劳作;不需要为繁重的赋税担忧;生活相对稳定富足,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注释】①桂子:桂花。②寺:指杭州天竺寺,灵隐寺。③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两座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④郡亭:指杭州郡守官署内的亭子。
1.本诗中的”更”字有两个读音,在”更加”一词中读________,在“更改”一词中读 ____________。在这首词中读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
2.诗人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诗人忆的是杭州的什么?(用诗词原文回答)
————————————————————————————————
3.词中作者最怀念的事情是( )
A爬山 B 游寺庙 C 寻桂子 D 看潮头
4.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___(地名)之美,通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
5.“山寺月中寻桂子”一句渲染的氛围是( )
A.依依不舍
B.离愁伤感
C.清净悠远
D 阴沉暗淡
6. 用“——”画出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
1. gèng gēng gèng 再一次
2.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3. C D
4.杭州 山寺寻桂 钱塘观潮
5.C
6 . 何日更重游?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
阅 读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忆江南“是( )
A 词牌名 B 词的题目 C词牌名,也是词的题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了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 春天来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红,碧绿的江水像草那么蓝,江水是那么清澈啊!
3.本首词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从“谙”“忆”两个字看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