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来源:智榕旅游
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它们的继承代表了中华文化的 ;它们的发展代表了中华文化的 , 阿拉伯数字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

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扩展一方面是由于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书写简便,与汉字的区别性好,( ),因而在获得中文书写系统的接受后迅速在各个领域扩展使用。另一方面,其扩展也得益于社会发展和国家语言文字标准的引导,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政策法规对其推广起到了 的作用。

总体来说,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逐渐扩大范围的过程,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中文书写系统,跟汉字数字形式大体上形成了分工互补、 的格局。从其扩展继过程的反复和逐步稳定中说明,书写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国家的规范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

(1)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脉相通 兼容并包 举重若轻 按部就班 B . 一脉相传 兼容并包 举足轻重 各司其职 C . 一脉相传 兼收并蓄 举足轻重 按部就班 D . 一脉相通 兼收并蓄 举重若轻 各司其职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表示计量、编号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B . 人们可以用它简便地表示计量、编号等 C . 阿拉伯数字便于表示计量、编号等 D .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计量、编号等特别简便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5 页

A . 其扩展过程的反复和逐步稳定中说明,书写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国家的规范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 B . 其扩展过程的反复和逐步稳定可以看出,书写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国家的规范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 C . 从其扩展过程的反复和逐步稳定中可以看出,书写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国家的规范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 D . 其逐步稳定和扩展过程的反复说明,书写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国家的规范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一上·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

第 2 页 共 15 页

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人民日报·保护方言,守望乡愁》,有改动) (1)

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人们已形成共识:普通话比方言重要,它们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B .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 . 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 . 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 . 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C . 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 . 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3)

第 3 页 共 15 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 . 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 . 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 . 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3. (9分) (2019·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第 4 页 共 15 页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第 5 页 共 15 页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 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2)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处句子的作用。 (3) 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 根据划线的【A】【B】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 6 页 共 15 页

4. (12分) (2019高三下·玉溪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

第 7 页 共 15 页

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

(选自《美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言简意赅,独立成段,引发读者思考。

B . 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

C . 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傻子”含义区别明显: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漠视的人,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D . 题目“黄昏无下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2)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3) “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女弟素文传

枚第三妹曰机,字素文,皙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缃庋积。雍正元年 , 先君客吴中,闻衡阳令高君清卒,库亏,妻子狱系 , 叹曰:“我高公幕下客也。非我往,则难不解。”遂治装,历洞庭而南,告其弟高八曰:“曩而兄倾库供上官,吾尝止之,而兄不可;则劝其簿籍而加印焉,亦知正为今日计乎?”高大悟,检箧得印簿,诉制军。制军者,大学士迈柱也;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当是时,簿中贵人隐探高氏孤稚无能为,使人具三千金,啖先君。先君怒而叱之。高八益感谢。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未周晬 , 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

乾隆七年,高八执讯来曰:“某子病,不可以婚;愿以前言为戏。”先君犹豫,妹侍侧,持金锁而泣,不食;先君亦泣,亦不食。以其意复高氏。高之族人惊,欢传高氏得贞妇。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有禽

第 8 页 共 15 页

兽行,叔杖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 言辞婚。贤女无自苦。”妹闻如不闻,竟适高氏。

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见书卷怒,妹自此不作诗;见女工又怒,妹自此不持针黹。索奁具为狎邪费,不得则手掐足踆,烧灼之毒毕具。姑救之,殴姑折齿。输博者钱,将负妹而鬻。妹见耳目非是,告先君。先君大怒,讼之官而绝之。

妹归侍母。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如皋人至,必出问堂上姑安否,寄赠服食甚谨。

前一年,高氏子死,妹亦病,以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矣,目犹瞠也,抚之乃瞑。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库亏,妻子狱系 系:牵连 B . 曩而兄倾库供上官 曩:从前

C . 时妹未周晬 晬:婴儿满一周岁 D . 目犹瞠也 瞠:瞪着眼睛直视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衡阳县令高清去世,他的妻儿被关押入狱,袁枚的父亲曾是高清幕府门客,于是前去救助高清妻儿。 B . 为了答谢袁枚父亲的义行,高八做主为自己未出生的儿子与袁枚的妹妹袁机定了亲事,并以金锁为信物。 C . 高八儿子长大后品行恶劣,行为不端,不愿娶袁机,高八写信以儿子生病为由取消婚约,袁机知道后很伤心。

D . 文章重点表现袁机的德能与才华,表现了作者对妹妹遭遇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邪恶不公的愤怒。 (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年,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B . 先君,通常有这样几个义项,一是指前代君主,二是指自己的祖先,三是指已故的父亲。由文中语境来看,文中应该指的是“自己的祖先”。

第 9 页 共 15 页

C .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D . 女工,亦作“女功”“女红”。旧时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 ②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 ③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

(5)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袁机的形象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上·武威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 , 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释】①赵鼎:南宋初年中兴名臣。②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1)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由此看到词人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 清人况周颐对这首词的评价是:“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请问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此情。请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6高二上·景县期末) 把下面题目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客人的洞箫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

第 10 页 共 15 页

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 《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完琵琶女诉说生活的不幸后,想到自己在宦途所受的打击,发出了一句千古流传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

(4)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5分) (2019高三上·桂林月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由中外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11日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产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的琥珀中发现古鸟类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琥珀鸟”。这一发现对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于《细胞》出版集团旗下的《当代生物学》。

科研团队成员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认为:“从保存的腿部长度约3厘米来推断,琥珀鸟的体长比麻雀还小不少。琥珀鸟一个脚趾延长,结合可以用来感知的角质鳞丝状羽来判断,这可能与捕食专业化有关,就像马达加斯加指猴,其中指和无名指纤细,常用来敲击树木、定位蛀虫并将其抠取出来吞食。琥珀鸟延长脚趾可能作为蛀虫探测器,从而采用类似指猴的取食策略。”

9. (1分) 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二下·钦州港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1 页 共 15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3-4

第 12 页 共 15 页

4-1、 4-2

4-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5-5、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第 13 页 共 15 页

7-1、

7-2、

7-3、

7-4、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9-1、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第 14 页 共 15 页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