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的解题策略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的解题策略

来源:智榕旅游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的解题策略

一、整体阅读,揽旨品趣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特定的体裁,在表达上,或直截了当,或委婉含蓄,或富于情感,或突出理性,或追求语义的单一性,或营造语义的丰富性,都和文章的体裁相关。它有特定的话题范围。比如《拿来主义》谈的是中外文化交流问题,所以它涉及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这跟所谓“文化遗产继承”毫不相干。它有自己的主旨,有自己的脉络,等等。根据文章的这一规律,阅读文章就应树立整体观,就要培养整体把握的意识,也就是说,要从文章的体裁、范围、主旨、脉络诸方面去把握理解。整理用一词、造一句、用一种手法,都服从文章的整体,读者对这一词一句一种手法的理解,自然也必须从这个整体出发。

2005年广东高考的散文是《壶口的黄河》一文,它谈的是中国人精神问题,黄河只是它的媒介。它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点出具有中国人肤色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然后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流势、年代久远的历史三方面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阖,极富艺术的美感。最后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通过以上的梳理,对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这个题目的作答就有了一个明晰的思路。答案是:⑴有中国人的肤色;⑵有中国人的强大生命力;⑶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⑷了解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像答案中的⑵点和⑷点在文章中没有现成的语句,如果不从整体出发,不切分层次,找准信息点,凭感觉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的。平时阅读,要养成边读边在文章里划分层次概括的习惯,方法熟练了,考试中就能快速运思,节省时间,准确作答。

二、揣摩形式,咀嚼内涵

一篇优美的散文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它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高超的艺术形式。命题者常在此设题考查,而且多采用“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的表述题。05年广东高考题中就有两题考查到“作用、好处”的,分别是16和17题。解答这类题最关键的就是答案中一定要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我们的同学一般只注意“内容”方面,忽视“形式”方面,多数情况下只能得一半的分,所以我们应该采用“里(咀嚼内内涵)应外(揣摩形式)合”的答题策略。

一般说来,“形式”方面常从文章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方法方面出题考查。而“内容”方面则包括主题、观点、形象和情感等,考查重心就是表现方法和修辞方法的作用。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而表现手

1 / 3

法主要有:衬托、反衬、象征、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侧面描写、前后照应等。其作用出现在文章开头往往是或点题、或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设置悬念,或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文中的内容往往是或过渡、或为下文铺垫、或照应前文、或对比,往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等。明确这些,读文章做题时就能形成“条件反射”,大大增强这类题的“题感”。

例如05年广东高考题: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题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问,落脚点则是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从“中国的水”到黄河再到“壶口的黄河”,是把壶口的黄河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观照。仔细揣摩本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则可以发现是对比和层递。再从“材料库”中寻找术语,就可以组织出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同理,我们也可以轻松的解答17题,文段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的气势,这叫侧面烘托。再围绕侧面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常识,结合本段表现的情感,答案就出来了:(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三、瞻前顾后,连贯思考

一篇散文,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前后贯通,经脉相连。阅读做题时就必须瞻前顾后,连贯思考。例如05年广东高考题18题:

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清楚理解句意,就要把重点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这一点上,我们可以:(1)分析修辞,探讨比喻的相似性,拟人的形象性;(2)结合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思考、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来,使之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感受和整理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连贯思考。

仔细审读题干给出的句子,“黄河站起来也是一个飞跃”,从修辞上分析,它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表达的是黄河“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思考点就由黄河转到人,句子意思是赞颂黄河像人那样具有了生命,那么,可以紧扣“生命”来考察,把与之相关的句子筛选出来,很容易就找到“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这个句子,稍加改造就得出了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

2 / 3

人一样活了”,体现出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循着文章的脉络,在第七段中有“快到生命的终结或是升华的地方了……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样的句子,稍加提取,便得出答案(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