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哲学思想进行理论分析都要以对于哲学史料的正确了解为依据。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料依据,那么,所谓思想分析就将成为游谈无根的臆说了。所以,对于史料的整理研究是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工作。本文列举几例对史料的研究,作为对哲学史研究之方法的简要阐述,以求为研习中国哲学带来一些新思维新方法,更有利于中国哲学的传播与发展。关键词:史料分析 中西比较 怀疑与实证在西方哲学家的眼中,中国并无哲学,有的只是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所以西方哲学家往往以哲学史就是哲学来界定中国哲学。但哲学史真的就是哲学吗?非也。但要研究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就非得从哲学史着手不可。学哲学首先要学史,这是基础之基础。知道了历史的大概脉络,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我们更好地研习产生于当时社会的思想是十分有益的。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都有着自身的社会背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如何去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它,这就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各种伦理思想,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十大家。各个思想理论的提出,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特点,都是一个影响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稳定系统,表现为一种内控自制的历史惯性运动。虽由少数圣哲贤人提出,但反映和代表了一个阶层乃至广大群众都可接受的思想倾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是一定的社会经验得以传播和积累的中介。它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回避的,只不过不同的阶级对它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罢了,所以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是现在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较为常用的方法。在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中,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为杰出代表,他们援西入中,运用西方哲学的眼光、概念以及分析方法来分析中国哲学,对哲学史史料进行研究与鉴别,因为要研究中国哲学,对哲学史史料的研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冯友兰在他早年的《中国哲学史》的开篇即指出:哲学本是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以此为原则,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内容包含宇宙论(包括本体论和狭义的宇宙论)、人生论(包括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等)和知识论(包括狭义的知识论和逻辑学)三部分。他进而指出,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哲学的内容决定了哲学史史料的范围:中国古人及其著述凡论及此范围之内问题者,即是哲学史史料,否则不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