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水平练习及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水平练习及答案

来源:智榕旅游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水平练习及答案

一、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加点字“贴”和“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_______和_________,“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写出了___________的感觉。 2.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泉水是从右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B.画线句是一个设问句,具体说明了船的小,也给人新奇的感觉。 C.写船小主要是为了突出内洞的小。

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中的“挤压”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选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游览完孔隙后的感受,你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

爬天都峰(节选)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

1 / 19

颤!

1.第一段话开门见山,交代了时间是 ,地点是 ,人物有 ,事件是 。我也要仿写一句话,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用“ ”画出描写天都峰“高”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天都峰“陡”的句子。作者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是( ) A.费美天都峰的景色 B.突出爬天都峰的艰难

3.片段中“啊、哩”这两个语气词表现了“我”____________的心理。 4.对“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能爬上去。 B.“我”不能爬上去。

C.“我”不一定爬得上去。说明自己没有信心。

三、 阅读练习。

____________

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位老人(肃然 木然)地坐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他身旁,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上午给您钱的人多吗?”“我……今天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道。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您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那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破旧 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 1.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用“\\”划去。

3.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病句,请用“——”画出来并改正。

2 /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给我们描绘了两个场景,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几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

的魔力!你认为这几个字的魔力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这位法国诗人的看法。(至少3点,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短文。

黄帝的传说

①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②黄帝生性爱民,不想继续战争,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若我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③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他心中焦虑不安。为了振奋军心,黄帝派人去东海的流波山捉来一只叫“夔(kuí)”的怪兽,把它的皮剥下来做了鼓面。然后,黄帝又派人将雷泽湾中的怪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了鼓槌。另外,黄帝还准备了八十面上等的牛皮鼓。再次与蚩尤作战时,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夔”皮鼓和八十面牛皮鼓一起响了起来,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勇气倍增,蚩尤的兵丧魂失魄,最终蚩尤大败而逃。

④蚩尤平时把铁块石头当饭吃,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他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于是,黄帝命人把“夔”皮鼓

3 / 19

使劲连擂九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黄帝给蚩尤戴上枷锁,杀了他,然后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了以后,他身上的枷锁被抛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每一片枫叶上,都有蚩尤枷锁上的斑斑血迹。

⑤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1.这个故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不想继续战争,一直想劝蚩尤休战是因为蚩尤非常勇猛,黄帝怕打不过他

B.黄帝最后用“夔”皮鼓制伏了蚩尤,“夔”是雷泽湾中的怪兽 C.诸侯都尊奉黄帝为天子是因为他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 D.看到“铜头铁额”这个词语,就能想到蚩尤

3.文中画“ ”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可以体会到黄帝具有_________的品质。

4.说说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的内容,给这个故事再起一个名字:__________。

五、 阅读短文。

袋鼠与蜗牛

袋鼠从蜗牛身旁经过,被蜗牛叫住了。 “你见到我为何不打招呼?”蜗牛责问道。 “对不起,我没看见你。”

“没看见?”蜗牛生气了,它喘着粗(cū chū)气说,“你是鼠,我是.牛,我看见了你,你怎么会看不见我呢?你这鼠辈竟敢目中无人!”

袋鼠(shǔ chǔ)说 你怎么是牛呢 牛我见过 比我还大哩 再说 我也不.是鼠呀

“不对!”蜗牛说,“如果我不是牛,大家为何叫我蜗牛呢?既然黄牛、

4 / 19

水牛和牦(máo)牛等等都是牛,那我蜗牛自然也是牛了。同样,如果你袋鼠不是鼠。那黄鼠、田鼠以及家鼠什么的,就都不是鼠了!”

袋鼠不想同蜗牛争辩(争吵 争论),乘(chénɡ chènɡ)蜗牛不注意,它.悄悄地走开了。它清楚,尽管蜗牛有一个牛的名字,并且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牛,但人们是不会把它看成牛的,就像自己叫袋鼠,大家从不把自己看作鼠一样。

1.读短文,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 ”。 粗(cū chū) 乘(chénɡ chènɡ) 鼠(shǔ chǔ)

2.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争辩”的近义词是_________。

3.读短文,找出文中表示“看不起人”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4.给第5小节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5.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蜗牛为什么会生气?( ) A.因为袋鼠看不起它。 B.因为袋鼠没和它打招呼。 C.因为袋鼠说它不是牛。

6.将袋鼠不与蜗牛争辩的原因用“ ”在文中画出。

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梧桐树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春天,你发芽了。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夏天,我们在你的树荫下做功课,多么凉爽。有时,我仰起头来,透过密匝匝的绿叶,我看见金色的阳光在闪烁。我好像看见了你明亮的眼睛。

秋天,你悄悄地落叶了,我们把落叶积起来,点燃了。火苗跳跃着,发出呵呵的笑声。我们把黑色的草灰埋在你的脚下。让它变成养料,使你长得更加

5 / 19

粗壮。

冬天,在我做功课的地方,照射着灿烂的阳光。我明白了,梧桐树!你落了叶,好让阳光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1.找出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填空。

①短文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②“快乐地绽开在枝头上”的“绽开”意思是________;③“透过密匝匝的绿叶”的“密匝匝”的意思是________。 3.找出比喻句,用“________”划出来,句子中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七、 课内阅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节选)

“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晚上,这个小女孩说,“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溫暖的太阳光中去。”

……

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希望——(________) 茂盛——(________) 善良——(________)

2.文章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表示声音的延长 6 / 19

C.表示意思的转折

D.表示声音的停顿或者中断

3.母亲为什么开始相信因为豌豆苗女儿的病会好起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区,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怎么办?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她说过,他不喜欢麦粑呀!

……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有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

7 / 19

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联系上下文揭示下列词语的意思。

苦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伎重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3.文中的“我”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请用事例简要说明。(至少三个) (1) (2) (3)

九、 课内阅读。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 “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8 / 19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吓得不知怎么办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钢铁铸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势直立高耸的样子,形容船长站在那直直的一动不动。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派遣——________ 片刻——________ 沉没——________ 好像——________

3.“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为什么用“奔”不用“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描写哈尔威船长镇定指挥、临危不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课外阅读。

换伞

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撑着伞,排在买早点的行列中。

好不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放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拿起柜台边的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一头扎进了雨帘。

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着喊声,是喊我吗?回头一看,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

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的脸。 “大哥哥,伞拿错了,这把才是你的。”我这才发觉自己的伞在她的手里——那是前不久才买的。

“大哥哥,我的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的声音有点醉人。

9 / 19

我撑着自己的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落在我的唇边。哟,甜津津的,像蜜一样,一直甜到我心里。

1.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

2.短文的第4、5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小姑娘的( )进行描写。 A.外貌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3.短文中作者重点对____________这个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其_____________的品质。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补充说明 C.表示意思的转折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短文。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快速向联军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几十千米处,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

10 / 19

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两国科学家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有删改) 1.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外形和猪嘴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4.“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和雷达(节选)

11 / 19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蝙蝠探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蝙蝠飞行时,是靠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C.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D.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3.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是一种声音,遇到障碍物可以反射回来 B.超声波是蝙蝠用嘴巴和耳朵发出来的 C.在夜里,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改变飞行的方向 D.人的耳朵是听不见超声波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4.画“ ”的句子中的“反复”“终于”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吗?(至少写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名字

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名字的故事”为题做口头作文。结果,一个最拙于表达的女生摘走了“最美的名字”的桂冠。

这个女生名叫秦沫沫,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名字的(要领 由来)——

12 / 19

我本来叫秦玲玲,两岁那年发烧住进唐山市儿童医院,不幸遇上了大地震。陪床的妈妈被塌下来的一块楼板夺去了性命。两个阿姨轮流抱着我,她们看我渴得快死了,就试着往我的嘴里滴了些尿液,可我说什么也不肯咽,全都吐了出来。

“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一个阿姨伤心地说。

“是啊,(即使 但是)有一滴水润润这可怜的小嘴巴也行啊!”另一个阿姨也绝望地说。 ..

突然,这个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俯下身对着我的小嘴喂了一点儿唾沫,另一个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地积存了一点儿唾沫喂给了我……。六十多个小时过去了,(1)我们竟然被解救出来。为了记住我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这个“吃唾沫”的孩子从此改名叫“秦沫沫”。

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但(2)我们全怔住了。那一刻,我们一遍遍在心底默念着“秦沫沫”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忘情于一种比....甘露更为无私的滋润,感动于一种比乳汁更为伟大的喂哺…… 1.用“√”画出用得恰当的词。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同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有两个“我们”,其中(1)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的“我们”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之所以认为这个名字是“最美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对短文中的“两个阿姨”说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放风筝的孩子

阳春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

13 / 19

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

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放风筝的孩子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喊着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飞起来了__风筝翱(áo)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__牵动着我的心__

菜畦(qí)旁,我正看得入神,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前面的一畦菜苗。

天空又静了,连云儿也好像不高兴地徘(pái)徊(huái)着。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消逝了。风筝在菜畦旁躺着,孩子却跑了……

一会儿,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了过来,手中拿着菜苗,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去,一双小手扒开松土,把菜苗栽上,噢,他刚才踩倒了几棵菜苗,从自家菜地移了几棵给补上。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1.如果你不会读“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中的“坠”字,可以用_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坠”字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落;②垂在下面;③因分量重而下垂;④垂在下面的东西。这句话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喊着________风筝飞起来了________风筝飞起来了________风筝翱(áo)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________牵动着我的心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近义词:更加________ ②反义词:出现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想一想放风筝的孩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然后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孩子

5.为什么作者最后觉得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14 /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1.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句话中的加点词“大约”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庞大的恐龙家族都变成了飞鸟。(______)

(2)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出现后,迅速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______)

(3)能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具有滑翔能力的恐龙有可能演化为鸟类。(______)

4.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

我们班里的同学性格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19

答案

1、

1. 姿势 紧张的心理 紧张、担忧 2.B

3.不能,“挤压”一词写出了孔隙给“我”的感觉,进一步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4.我会说:“大家一定要坐船来感受孔隙的黑、小、险,领略奇特风光。” 2、

1.假日里 黄山的天都峰 爸爸和“我” 爬天都峰 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表演。

2.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B 3.害怕 4.C 3、

1.语言的魅力 2.肃然 破旧

3.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4. 同情盲人街头乞讨,巧添几个字。 几个字显魔力,路人纷纷解囊。 5.这几个字的魔力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能不叫人陶醉?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6.富有同情心;有智慧;温文尔雅、有礼貌。 4、

16 / 19

1.A 2.D

3. 蚩尤不行仁义,祸害百姓,黄帝要为民除害 仁义、爱民 4.黄帝用怪兽的皮做鼓面,用怪兽的骨头做鼓槌;蚩尤平时把铁块石头当饭吃,他死后,身上的枷锁变成了枫树林。 5.黄帝擒蚩尤 5、

1.cū chénɡ shǔ 2.争论 3.目中无人

4.:“ ? , ! , 。” 5.C

6.它清楚,尽管蜗牛有一个牛的名字,并且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牛,但人们是不会把它看成牛的,就像自己叫袋鼠,大家从不把自己看作鼠一样。 6、

1.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2.梧桐树 开放 密密麻麻,茂盛

3.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把有细柔绒毛的芽苞比作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的眼睛 4.季节 7、

1. 失望 稀疏 恶毒 2.A

3.因为一星期以后,这个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 4.这粒豆子给了小女孩希望。 8、

1.苦涩:通常指生活艰辛或心绪极差。故伎重演:再一次使用已经用过的老办法。 2.三个馒头

3.(1)月提前把学校要发馒头的事情告诉妈妈和妹妹,让她们高兴。(2)实在忍不住馒头的诱惑,只是先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个。(3)看到妹妹狼吞虎咽的

17 / 19

吃馒头,因感到愧疚忍不住哭了。 9、

1. 惊慌失措 镇定自若 犹如铁铸 屹立 2. 调遣 须臾 浸没 犹如 3.“奔”比“跑”更能反映人们的惊慌。

4.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10、

1. “我”在买早点的时候拿错了伞,小姑娘主动把自己的旧伞换了回去 事情发展 放伞 取伞 换伞 2.C

3. 换伞的小姑娘 不贪小便宜,没有私心,替他人着想 4.B

5.换伞的小姑娘不贪小便宜,没有私心,一心替他人着想,“我”被她的美好品质感动,所以觉得心里甜甜的。 11、 1.D

2.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3.C

4.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12、

1.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再确定飞行的方向 2.C 3.B

4.不能删去。因为这两个词说明了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体现了科学家精益求精的精神。

18 / 19

5.狗——电子鼻 蛋壳——薄壳建筑 13、

1.由来√ 即使√

2. 毫无希望。文中指阿姨对秦沫沫当时的情况感到无奈,认为她没有生的希望了。 不同于平常的。文中指“秦沫沫”这个名字特殊的由来。 3. 秦沫沫和两个阿姨 班里的其他同学 这个名字里包含有无私而伟大的爱

4.阿姨,你们在危险之际无私地挽救了一个弱小的生命。这是一种伟大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14、

1. 部首 ①

2.:“ ! !” , 。 3. 越发; 消逝;

4. 可爱的 天真的 无忧无虑的 5.孩子纯洁的心让作者觉得天空变得越发的美。 15、

1. 作比较 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第一种恐龙的大小,突出了这种恐龙的特征

2.不能。“大约”说明了第一种恐龙出现的大概时间,并不是准确的时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若删去,则与事实不符。 3. × × √

4.示例:有些同学活泼开朗,是能说会道的交际能手;有些同学则文静乖巧,大多数时默默不语。

19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