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影响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因素浅析

影响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因素浅析

来源:智榕旅游


影响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因素浅析

摘要:时下正值民办高校招生的重要阶段,本文针对影响程度高的四个宏观因素:人口出生率,家庭收入,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分别做了浅析,简述了这四个因素是怎样对民办高校招生起到影响作用的。

关键词:民办高校招生 宏观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家庭收入 招生政策 社会需求

时下正值高校招生的重要阶段,对民办高校而言,从供求的角度来讲,对生源市场的影响就是对招生的影响。在各种影响招生市场的因素中,按照因素对招生市场影响的范围和广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影响因素和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微观影响因素两类。凡是能够影响到民办高校全体甚至公办高校招生的因素都可以归为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影响因素;而只能够影响到民办高校个体招生的因素可以归为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微观影响因素。这种分类有助于调查的开展和选择,通过对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影响因素的调查可以发现真正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分别影响到民办高校招生的哪些具体方面。本文只做针对宏观影响因素的浅析。

要想对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实际情况,对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文献法。所谓文献法就是指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资料的调查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调查方法。文献调查的对象是不会自行变化的,这样就可以使调查过程更具机动性和灵活性,而不必担心操作失误而完全丧失调查效果。由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很多是关于对民办高校招生市场宏观影响因素的讨论和分析,所以采用这种整理分析方法,可以简化定性文献的分析处理工作。

广义上讲,不属于民办高校自身所能改变,但又客观上影响民办高校招生市场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宏观影响因素。但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宏观影响因素当中,人口的出生率、家庭收入、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等这四个因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它们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对民办高校的招生,所有公办高校的招生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会受到它们变化的影响。

1、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步上升,直到1987年达到最高峰,该年出生率为23.33‰。此后出生率指标掉头向下,持续下降,到2011年该指标仅仅为11.93‰。下降了11.4‰,人口出生率的这种下降趋势,必然会造成受教育的适龄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和办学资源的相对增长。

随着我国18岁至22岁的大学适龄青年人数的变化,未来10年我国大学适龄青年人数将逐年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到2018年大学适龄青年人数仅为2008年的58%。生源这样快速的直接减少,使得高校招生都将面临着挑战,而作为录取批次靠后的民办高校,招生所受到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从国外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由于发达国家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各国的高校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源问题。从2009年11月5日澳大利亚四所高校倒闭,到2010年2月24日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说,俄罗斯高等学校的数量将减少,原因是目前俄所有高校都面临生源不足问题,政府有可

能采取行政手段关闭约100所高校。都说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带来了高校生源的不足。

世界范围内适龄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导致了国内外高校对生源的激烈竞争。国外高校来中国抢夺生源,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生源的不足。从素有“留学风向标”之称的中国国际教育展2011年的展览情况就可以看出,参展院校达到了450所,比2010年多了20多所。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中国大陆学生去留学,美国:签证打破地域限制;法国:留学生奖学金增长;澳大利亚:降低担保金要求。除了各高校非常重视之外,很多国家的大使,包括澳大利亚国会贸易次长都亲临展会参观,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如果我国的民办高校不能迅速发展,招生情况得不到大幅度改善,那么很多生源就会流向国外高校。

2、家庭收入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教育,除公办高校是按照生均差额财政拨款实行的部分收费教育外,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完全收费教育。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不断上升。在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支出的教育费用正接近政府投入。总的来看,中国家庭的教育费用负担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

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决定国家实力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水平,从根本上影响着家庭人力投资的增长水平。但居民家庭收入的实际增长是家庭人力投资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迅猛增长。1981-1999年的19年间,按现行价格计算,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以每年12.9%的速度递增,消费模式迅速从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我们对1990-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X)变动对教育投资(Y)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下:Y=-62.34+0.052X。判别系数R=0.98(R为相关系数),表明收入与教育支出呈现高度相关性,即家庭人均收入越多,家庭教育投资也越多。如果家庭收入能够负担得起,那么这只是选择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问题;如果家庭收入负担不起,那就变成了能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因此,家庭收入通过对教育支出的影响进而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选择。

3、高校招生政策

在我国目前高校招生还是主要实行计划管理体制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的招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

3.1 高校招生政策对招生计划的影响

1993年8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招收学历教育的学生,纳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从计划申报、计划审批到计划编制有很多的政策和规定。国家通过对招生计划的调控来实现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例如:国家为了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步伐,在计划安排上实行了连续多年的“扩招”,民办高校的招生规模才得以在近十年当中有几何级的增长。3.2 高校招生政策对招生批次的影响

我国高校招生目前实行的是全国统一高考的录取制度,实行按批次排序进行招生录取。招生批次一般划分为: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和本科第三批;专科(高职)第一批,专科(高职)第二批。与此相对应的是不同批次实行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批次越靠前,录取分数线越高。同时批次越靠前也意味着高校招生所选择的生源也越充足。

3.3 高校招生政策对招生区域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推进“教育公平”成为了当下解决教育发展

不均衡的一种内在要求。为了能让不同区域的学生能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可以不断缩小差距,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的均等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便通过“对等计划”、“协作计划”和“定向招生”等制度安排来影响高校的招生。民办高校的招生区域也会在计划分配当中受到制约和影响。例如,广东省近年来承担的对口支援中西部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由于是限定在公办高校中来执行,所以在跨省对等招生政策的制约下,民办高校只能相应缩减在这些省份的招生名额。除此以外,民办高校在招生比例设置、招生专业设置、招生收费标准制定等其他方面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

4、社会需求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指,个人和组织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这种需求包括个人教育需求和组织教育需求两个层面。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和技能,并在未来获取较高社会地位和收入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组织教育需求是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需求增加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增加,另一方面当高等教育供给增加后,社会需求就会得到满足和减少。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之后,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较高,公民个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总量与层次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和盲目扩张,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数量却严重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供求矛盾还依然存在,高等教育的供给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有不断突出的趋势。但是仔细观察后我们又不难发现,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公立普通本科高校,对于民办高校所提供的入学机会却兴趣不大,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供给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过剩”。这种供给总量不足却又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招生中就是,一方面很多重点高校无论怎么扩招录取分数线始终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却是很多民办高校招生遇到“寒流”,生源不足。

社会需要什么样结构的高等教育其实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结构的人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人才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主流,是基础。这也正是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紧缺的人才类型。所以,如果民办高校能够针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去有针对性地培养,那么这种教育的效果就会在毕业生就业时得到明显的体现,必然会对民办高校的招生产生有利影响。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的招生主要受到人口出生率、家庭收入、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四个宏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对民办高校的招生产生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