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两句中,“亭亭”,耸立的样子;“瑟瑟”形容风声。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亭亭”和“萧瑟”,与之同义。 B.“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中,无论句式还是“一何”的意义都与我们学过的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相同。 C.诗题“赠从弟”.然全诗关于兄弟情谊却不着一字,但言外之意却更加耐人品尝回味。 D.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人的品格,借松树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2.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松”“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 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和松之“端正”相对照,突出了松的刚正不屈。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对王勃的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终南别业》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这首诗意在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练至此,有一唱三叹不可穷尽之
妙。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宣州谢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练习]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
《无题》
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相见欢》
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登飞来峰(王安石)
1.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
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寻”千百次寻找。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苏幕遮》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意境壮阔,继承江淹《别赋》作“黯然销魂”语,但出一般描写乡愁的词。全
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上阕写景,
景中含情。“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
,总括秋色,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
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披上
寒烟翠”。此二旬,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
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渡,翠烟,在作者的笔下A术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变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
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
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唐代诗人刘禹镉《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席子》:“野草
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
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下阗抒情,情融景
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
无时不在,“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句“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
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憨更愁”化出,
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
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引自《宋词鉴赏大典》第15页)又正如唐圭璋《唐
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人”两
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人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总之,全词低徊婉转, 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3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意境壮阔,继承江淹《别赋》作“黯然销魂”语,但出一般描写乡愁的词。全
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上阕写景,
景中含情。“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
,总括秋色,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
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披上
寒烟翠”。此二旬,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
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渡,翠烟,在作者的笔下A术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变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
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
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唐代诗人刘禹镉《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席子》:“野草
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
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下阗抒情,情融景
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
无时不在,“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句“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
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憨更愁”化出,
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
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引自《宋词鉴赏大典》第15页)又正如唐圭璋《唐
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人”两
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人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总之,全词低徊婉转, 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3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
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