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是一种介乎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物质。液晶的奇妙之处是可以通过电流来改变其分子排列状态,给液晶施加不同的电压就能控制光线的通过量,从而显示多种多样的图像。但液晶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所有的LCD都需要背光照明,所以LCD背光源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直以来,CCFL(冷阴极荧光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市场主流的产品大部分采用了CCFL背光设计。直到2009年,LED背光显示器正式面世,这开拓了液晶背光源的新领域,同时展开了液晶的换代之战。
那到底白色LED背光设计到底有什么优势?CCFL发展到现在还存在什么弊端?白色LED背光是否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取代CCFL背光?下面笔者将从两者背光原理以及实际效果对比来说明这一切。
参与测试的显示器官方参数解读:
背光设计 尺寸 亮度 对比度 分辨率 屏幕比例 接口类型 面板类型 参考价格 三星 XL2370 白光LED背光 23英寸 250cd/m2 500W:1(动态) 1920×1080 16:9 DVI-I、HDMI TN 2599元 三星 P2370G CCFL背光 23英寸 250cd/m2 5W:1(动态) 1920×1080 16:9 DVI-I TN 1999元 在产品参数方面我们看到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背光设计和价格不同,究竟两者整体性能表现有什么差别,我们将为大家揭晓。
在对比测试开始之前,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CCFL背光以及白色LED背光的工作原理。 CCFL(冷阴极灯管)背光
上图所示,冷阴极灯管在一玻璃管内封入隋性气体Ne+Ar混合气体,其中含有微量水银蒸气(数mg),并于玻璃内壁涂布萤光体,于二电极间加上一高压高频电场,则水银蒸气在此电场内被激发即产生释能发光效应,放出波长253.7nm的紫外线光,而内壁的萤光体原子则因紫外线激发而提升其能阶,当原子反回原低能阶时放射出可见光(此可见光波长由萤光体物质特性决定)。而CCFL对交流电压要求相对较高,启动时达到1500~1600 Vac(交流电压),然后稳定至700或800Vac。 LED(发光二极管)背光
LED(Light Emitting Diod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光二极管,这种产品及其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路边的广告牌、家用电器上的各色指示灯。LED背光技术应用到显示屏上,就是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为背光模组的液晶面板。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典型的LED背光子系统在12~24Vdc(直流电压)或更低电压。上图就是发光二极管的简单结构图。 分析完简单的工作原理后,我们先看看下面LED背光的优势所在和现在的不足之处。
下面我们说说白色LED背光的三大优势,希望能让消费者更加明白CCFL以及白色LED背光之间理论上的区别。
白色LED优势一:白色 LED背光设计让显示器更轻薄。
从上图的结构图可以看出,由于发光二极管和荧光管物理厚度有所差别,导致两者成品上的厚度有着质的差别。理论上,LED背光液晶显示器厚度只是CCFL背光显示器的一半。当然,部分显示器虽然采用了LED背光设计,但为了控制生产新模具的成本,依然采用CCFL液晶的模具,导致LED背光液晶成品和CCFL背光液晶成品厚度相差不明显。 白色LED优势二:白色 LED背光寿命长、功耗低、更环保。
经过这些年的发年,CCFL在效率和使用寿命上已经取得极大的进步,但今后继续获得大的技术进步的前景非常黯淡。相比之下,作为备选的LED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且这种技术有一条明确的通向未来发展的道路。
相信有一些老用户会觉得他的显示器开始泛黄,倘若经过拆解后,不难发现里面有灯管已经烧坏。这是因为普通的CCFL背光源一般的使用寿命在2.5万小时左右,顶级CCFL背光的发光寿命也不过6万小时,在使用寿命末期,LCD的亮度就会明显下降,不得不更换LCD的CCFL背光模组。而现阶段白色LED背光的实际使用寿命为5万至10万小时,与LCD显示屏的使用寿命基本一致,而且还有再次提升的潜力。即使每天连续使用12个小时,也可以连续用上10年以上。
功耗方面,上文已经提及到CCFL的交流电压要求相对较高,启动时达到1500~1600 Vac,然后稳定至700或800Vac。它们还需要电源逆变器,以通过直流电源工作,这样就增加了应用的成本、占位面积和重量。相比之下,典型的LED背光子系统在12~24Vdc或更低电压下工作。实际功耗
中,从我们以往测试中可以看出,CCFL设计的19英寸宽屏满载功耗大概35W,而LED背光则是14W。
相信不少用户在购买IT产品的时候,有看到RoHS这个标志,其实该指令是代表该电子产品没有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物质,而汞是CCFL灯管和其它类型荧光照明的主要成份,LED背光则不含汞,所以现在欧美国家已经在大力推举LED背光液晶。
白色LED优势三:白色 LED背光屏的色彩表现力胜于CCFL。
上图可以反映色彩均匀问题
首先,设计原理上的区别注定了白色LED背光设计让显示器的色彩更均匀,毕竟CCFL背光设计会让画面出现明暗不一的状况,而且漏光现象比较普遍。
CCFL背光由于色纯度等问题,在色阶方面表现不佳。这就导致了LCD在灰度和色彩过渡方面不如CRT。据测试,采用CCFL背光只能实现NTSC色彩区域的70%左右,即使是通过
采用改进型的CCFL光源,也只能达到NTSC等比90%左右的色域范围,也就是现在的广色域显示器。白色LED背光NTSC色彩区域大概是70%以上,另外一种RGB LED背光是一种高端设计,NTSC色域区域可达100%左右,当然这种设计成本高,暂时在高端液晶电视中出现。总的来说,在色彩表现力和色阶过渡方面,LED背光也有显著的优势。 现在白色LED背光的不足之处
当然,事物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白色LED背光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虽然理论上材料造价成本低,但技术成熟度还不够高,产量不够高,所以LED背光整体价格比CCFL高。色彩方面,现在LED背光设计的色彩表现能力实际效果和CCFL设计相当,不过这段时间LED背光显示器的色彩表现能力已经越来越好。总的来说,上市到普及无论技术和价格都需要一个过程,相信这个过程不需要太长时间。
等离子与液晶成像原理和面板结构解析 关于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相信是许多朋友一直想弄清楚的,今天笔者就来简单说一下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最基本的区别是什么。那么下面我们先来说一下液晶电视,液晶电视的面板最大的特点就是像素可以做的十分小,而且间距可以很近,因为不需要像等离子电视那样为每个像素需要留出空间来放电。所以像素的间距可以很近,而且液晶面板的像素基于半导体工艺、光刻和印刷技术,以致于可以轻松的在小尺寸液晶面
板上实现高分辨率。
液晶面板结构
液晶通过光线照射,利用电压使液晶分子转动,这样光线透过液晶分子产生不同的亮度强度,最后通过虑光片色轮来决定显示出画面的色彩,最终达到成像。不过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是通过电视内部的背光源灯来照亮的。
液晶面板的背光灯(CCFL)我们可以将它看做一个长明灯,它的光是不间断的,所以就成就了健康无闪烁的液晶面板。但也正因为液晶面板是透光的,需要背光灯来照亮,导致了液晶的对比度一直上不去。并且液晶电视的对比度受可视角度的严重影响,基本上是液晶屏幕的中央对比度最高,然后从中央向外开始逐渐减弱。如果按照液晶电视176度可视角度的宣传来说,当在这个角度观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对比度可能已经不足十分之一。 ● 等离子电视结构与成像原理
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的成像原理截然不同,液晶是通过一个大的背光灯照亮画面,而等离子则是每个像素都在发着光。有人说等离子屏幕上布满了等离子电枪,每个像素都是一把可以打亮的枪。但其实等离子屏幕中的每个像素都是由3个玻璃气室组成的,依此类推通过大量的玻璃气室室组组成了一个平板。
在每个玻璃气室当中都含有惰性气体,一个像素由3个气室组成,然后这个像素的3个气室会分别涂有红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和蓝色荧光粉。然后通过电极导线在驱动电路的控制下对每个气室放电,在气室中的惰性气体中放电导致离子体发射出紫外线,紫外线再激发荧光粉发光,这就达到了等离子成像。
等离子面板结构图
等离子的亮度与导线放电频率有关,通过驱动电路的控制,放电频率越快,亮度就越大。这就是等离子电视完整的成像方法,因为是通过高温放电来达到成像,所以每个气室像素必须有一定间距,这也就是为什么等离子电视的分辨率无法做的很高的原因了。CRT电视是公认的目前色彩最出色的电视,如果将色和种分配给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话,那么液晶就是色,等离子就是种。 ● 结论
荧光粉主动发光器件图象主观感受最好,这是公认的。所以等离子体发出的紫外线激发银光粉发光,这和CRT电视的高压轰击银光粉发光很相似,在成像效果上也十分相似。不可否认,论清晰度,等离子无法和液晶电视相比。不过论画面,不用怀疑,等离子电视在液晶电视之上,包括对比度、画面层次感、以及可视角度。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
伴随近两年平板电视机产品的大幅度降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购买平板电视机列入了最近的采购计划。随着2008奥运年的来临,更迎来了一个电视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高峰。平板电视机普及率的提高必然拉动消费者对平板电视机相关知识的需求。为了大家更好的选购平板产品,尤其是在动态画面上具有显示优势的等离子电视机产品,特意为大家总结有关等离子电视机的一系列消费常识,希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显示技术
等离子电视机是目前流行的平板电视机的一种主流技术种类。等离子电视机又称PDP-TV。其中PDP是英文Plasma Display Panel的缩写形式。Plasma Display Panel中文翻译过来就是等离子显示器。等离子电视机就是等离子显示器结合电视信号接收、处理电路构成的应用产品。
了解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等离子电视的特点、选购、保养的知识,首先需要了解等离子电视的历史。等离子显示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1964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就成功研制出了等离子显示产品。只不过当时的等离子只能显示单色,还不能作为彩色电视机产品来应用。在以后的时间里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同时技术进步飞快。
在1964年7月实验性样品的简单发光点阵基础上,1979年,人们已经能够开发出了5英寸100×100像素的AC方式表面放电彩色PDP等离子显示器产品。而另一个标志性的产品是1993年, 21英寸、分辨率达到640×480的26万全彩色PDP等离子显示器正式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等离子显示器或者说等离子电视第一次迈入实质的商用化时代。
到了1996年,42英寸、852×480像素(标准清晰度)、色彩显示达到1677万色的大型全彩色宽屏PDP等离子电视的成功开发,使等离子电视真正的开始进入家用视听产品的行列。自此等离子产品开始成为人们人常生活的伙伴。只不过在早期受制于价格因素的影响,等离子产品只能成为富人们的享受工具。不过这种情况以更快的速度在倍改变。
价格问题已经摆在著名的企业面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不是等离子电视的发明者,美国人,而是最大的家电王国日本的财团们。因为他们认为等离子将在未来成为新型显示设备最主要的技术品种。甚至日本企业认为在大屏幕家用电视机领域,液晶电视机根本不足以和等离子电视机竞争(虽然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看法多么错误和幼稚)。在这个时期等离子电视机迎来了大批的支持厂家。而价格的目标则是降到5000美元以下,这将是等离子产品开始普及的底线。
著名视听产品品牌索尼Sony采用富士通Fujitsu公司等离子显示器件制造高档次的平板电视。这个时期NEC也正在使其等离子厂达到更高的生产速度。而先锋Pioneer的努力程度不如前两者,不过先锋仍然推出了40英寸和50英寸模件。作为后来,或者是说今天,等离子电视产品的最大提供商Matsushita(松下的上属公司)也在努力提高产能,并支持东芝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显示器的开发。Matsushita甚至还在INFOCOMM'99上展示了一台60寸的XGA初级产品,并从此开始致力于制造最大的等离子电视机:今年(2008)松下展出了150英寸达到4k分辨率(四倍全高清)的样机产品。此外如Sanyo三洋、JVC、Philips飞利浦、Runco、Marantz、Proton和Hitachi日立这些大公司也在上世纪90年代加入了等离子电视阵营。不过等离子电视机真正走向普及还是近几年的事:直到1998年全球等离子电视的销量仅48000台。
等离子电视厂商下一个价格目标是42英寸产品2000美元。该目标在03、04年成为现实。进入本世纪,等离子技术得到更多的企业支持,飞利浦、三星、LG和国内彩电企业厦华是本世纪初最主要的加盟者。等离子产品的支持阵营在2003年达到最大,同时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使等离子电视产品进入高速普及阶段。
目前等离子电视依然是主流的平板电视显示技术。虽然面临着来自液晶电视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和索尼、东芝、富士通、飞利浦等诸多传统等离子企业退出该领域的尴尬,但是专家依然认为在未来四五年内,等离子电视产品年销售数量会持续增长。当然受价格因素影响,等离子产品的销售额可能在2010年出现下滑。而在此时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将开始取代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产品。在2015年,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机产品将进入产销双下滑的淘汰阶段。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电视机发光原理
浅显的了解了等离子电视机的历史,接下来要了解一下等离子电视机的显示发光原理。这也是理解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的关键。等离子电视机,或者说是等离子显示技术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产生射线激发荧光粉发光的显示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我们常见的日光灯很相似。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是电中性的,但在特殊情况下,气体分子或原子也可以被电离,即原来是电中性的气体分子或原子分离为一个或几个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离子。例如等离子电视机随能提供的环境:相当稀薄的气体和足够高的电压。这样的环境可以促使气体中极少的电离产生的电子和正离子产生定向运动,并形成电流。运动的电子和例子和中性气体相碰撞时,可以使中性分子在电离,即所谓碰撞电离。同时,在正离子向阴极运动时,由于以很大的速度撞到阴极上,还可能从阴极表面上打出电子来,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电子发射。碰撞电离和二次电子发射使气体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和正离子。在外电压作用下这些电子和正离子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气体中就有了一定功率的电流通过。 电离生成的电子、正离子一般在短时间内又会再结合,回到中性原子或分子状态。此时,电子、正离子所具有的一部分能量就以电磁波、再结合粒子的动能、或者分子的离解能的形式被消耗。分子离解时往往生成自由基。而一部分电子与中性原子、分子接触,又生成负离子。因此,等离子体是电子,正、负离子,激发态原子、分子以及自由基混杂的状态。
在等离子电视机的显示原理中,最重要的是利用等离子体再结合产生的“电磁波”来轰击荧光粉发光。为了得到合适波长的电磁波往往需要挑选适合的气体分子。等离子电视机采用的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这种气体在电离后的再次结合中会产生较强的紫外线。紫外线轰击荧光粉则可以发出可见光线。
等离子电视机选用不同的荧光粉来产生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彩的光线。三原色的光线按不同比例混合则可以产生人眼常见的自然界的主要色彩。目前等离子电视机的色彩再现能力能够达到几十亿色,甚至几百亿色。但是这些色彩在根本上是红绿蓝三原色混合呈现。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屏成像结构
利用气体电离、结合产生紫外线,在利用紫外线照射荧光粉产生可见光,这是等离子电视机发光的基本原理。而等离子电视机显示万般变化的画面,却需要大量的不同色彩的组合。其实等离子电视机的显示屏可以看成会是很多的等离子管构成的阵列:每个等离子管是一个独立的发光单位——可以把它们当成是体积相当小巧的紫外光日光灯。
通常等离子屏幕上排列的放电小空间(等离子管)所被称为cell。而每一个cell是负责红绿蓝(RGB)三色当中的一色。我们所看到的多重色调的颜色,是由三个cell混合不同
比例的原色而混成的。这里要注意的是等离子管或者是cell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像素。事实上一个像素由红绿蓝三个cell构成。因此,cell也被叫做次级象素。
Cell也就是次级像素三个一组构成像素,像素在排列成矩阵构成等离子屏幕。等离子电视机工作的时候,它不像显像管CRT电视机那样可以经由对电子束量的控制进行明暗调整。因为等离子电视机工作的时候紫外线和可视光都已经是处于饱和状态,即不可能像CRT电视那样通过改变电流大小,控制画面的明暗程度,只能利用其亮和灭两态特性,以改变发光时间的长短(放电次数)来控制灰度高低。
为了显示更多的色彩,等离子电视机采用PCM(Pulse Code Modulation)技术来控制每一个Cell发光。原理就是通过脉冲电压控制Cell放光的时间长短,进而在整体上可以改变色彩的亮度。实际产品设计中,等离子电视机把每一帧画面(通常的影像每秒拥有60帧画面,我国电视信号采用每秒50帧画面,电影院的胶片电影为24帧)分割成几个次区域分别控制。
假设每一帧画面拥有8个次区域,遵照设定的适当的脉冲规律,各个次区域可以实现不同的亮度。最后,把这些次区域组合起来便可以显示多种色调的颜色——通常8个次区域的设置可以显示256种灰度。将这些色彩的总数结合,便是256×256x 256=16,777,216种色彩。次区域数目取决于数字图像信号量化精度的位数,在其产品采用8位,目前主流产品采用10位或者13位,即每一帧画面存在10或者13个次区域。由此可以看出,等离子电视的灰度控制、色彩控制是完全数字化的。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屏制造结构
虽然在概念上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是由一个个的等离子管构成,但是这并不是实际中等离子屏幕的制造方式。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制造绝对不是先早好一个个的等离子管,然后把管子拼起来,而是一次性形成所有的管子。
实际中的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面板主要由两个部份所构成:一个是靠近使用者面的前板制程(Front Process),其中包括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透明电极(Transparent Electrode)、Bus电极(Bus-Electrode)、透明诱电体层(Dielectric Layer)、MgO膜(MgO Thin Film)。
前板制程(Front Process)
等离子电视机屏幕的另外一个是后板制程(Rear Process),其中包括有萤光体层(Phosphor Layer)、隔墙(Barrier Rib)、下板透明诱电体层(Dielectric Layer)、寻址电极(Address Electrode)、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
后板制程(Rear Process)
负责等离子电视机屏幕的发光的磷光质并不是在靠近使用者的那一面,而是在比较内部的部份。等离子电视屏幕的基本结构可以看成是上下两层玻璃板,配合一些列中间层材料构成的。实际中的等离子管则是靠上下玻璃层、隔墙层构成。通常隔墙层的材料是特种陶瓷。而我国也有自主开发的金属栅荫罩式隔层。采用此项技术的第一条等离子屏幕生产线已经在2007年底投入试生产。
此外,由于等离子电视机屏幕的控制电路必须要夹在前板制程与后板制程当中,因此在面板的组合过程当中,需要将前后板准确对齐,并且与控制电路作好搭配,确保在连接上不会有问题。
将控制电路嵌入前后制程当中,组成面板
等离子电视机屏幕正常工作单单只有面板还不够,还需要有高压驱动电路、控制电路,才能最终工作并显示出优美的画面。而构成等离子电视则还需要加入电视信号的接入和处理器件,才能最终成为市场上销售的、消费者可以用的等离子电视。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电视机优点
消费者购买等离子电视机主要看中的就是等离子电视机的优势。这也是了解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必修的一课。相比传统CRT阴极射线管电视机和液晶平板电视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外观造型、色彩表现、灰度效果等方面。
等离子电视机作为平板电视的典型技术之一,其具有超薄的特点。在08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先锋、松下和日立分别展示了厚度只有9毫米、1英寸和1.5英寸的超薄型50英寸等离子电视机。如此纤薄的厚度是“大手大脚”的crt电视所不可能相提并论的。据悉目前最薄的在售CRT产品也要10英寸,25厘米以上的厚度。超薄的外观也是等离子电视机受人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出了超薄的特点,等离子电视机还具有色彩丰富、色彩饱和度高、色域宽广的特点。这是等离子电视机和液晶电视机比较最大的优势所在。虽然目前液晶电视机也在大力提升色彩表现,但是在市场产品上依然是等离子电视机占有优势,当然如果采用LED背光源的液晶电视机能够普及,那么等离子电视机的这个最主要优势将面临丧失的危险。(不过也有人指出,色彩够用就好,等离子在宽的色域,在肉眼里面也很难区分出于液晶电视机的区别)。
等离子电视机的色彩水平也可以和CRT媲美——虽然还有些差距,但是毕竟比较接近。导致等离子电视机拥有出色色彩效果的原因是等离子电视机的发光原理。荧光粉发光本质上
和CRT电视是相同的,只不过是CRT电视采用电子束激发荧光粉发光;而等离子电视机采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发光。
等离子电视机采用的发光原理还导致等离子电视机的另一个优秀的显示特点,那就是出色的灰阶效果,特别是在暗部灰阶的效果格外出色。不同于液晶电视机的被动发光,即利用背光源发光,等离子电视机采用像素点主动发光,可以将黑色控制到最好。被动发光的液晶电视机不光液晶分子如何关闭,总会有些许光源被遗漏出来近而导致不能很好的显示黑色。等离子电视机的主动发光,在等离子管不被点燃的时候亮度可以控制到零。进而展示完美的黑色。同样的道理使得等离子电视机在接近黑的颜色上也有超过约液晶电视机的效果。
等离子电视机的另一个主要优点是优秀的动态清晰度。等离子电视机的等离子管的状态控制可以在瞬间完成,据测算反应速度仅相当于0.002毫秒。这是目前液晶电视机屏幕三四毫秒的放映时间没有办法媲美的。高速的控制能力带来了画面更快的切换和变化效果,因因此等离子电视机在运动换面的流畅性上具有优秀的表现,很少出现拖尾等现象。
除此之外,在早期的一些报道中提到等离子电视机具有可视角度宽广、容易实现大屏幕、亮度均匀、寿命长等优点。但是随着液晶电视机技术的进步到今天为止,这些优势已经渐渐丧失,成为大众化的特点。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电视机的缺点一
真正的了解什么等离子电视机,那就不能不提等离子电视机的缺点。因为营销学有句名言,消费者不接受你的产品往往不是不喜欢你的优点,而是接受帮不了你的缺点。等离子电视机和液晶电视机比较,其主要缺点包括能源利用效率低,间接导致能耗大、发热大和亮度低;烧屏和海拔问题依然困扰等离子电视机的应用;分辨率提高、减轻重量和尺寸线的丰富化依然需要努力。
等离子电视机最大的缺点就是能耗利用率低。在早期的等离子电视机显示屏幕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1.4%,而发光效率则只有1.1流明每瓦。为了实现等离子电视机的大规模产业化,提升等离子电视机屏幕的能效水平势在必行。提高等离子电视机显示屏能效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屏幕开口率结构下手;二是在材料方面改善发光效率。
提高等离子屏幕的开口率主要在等离子管上做文章。高开口率意味着屏幕的更多面积参与发光。而实际上等离子管的间隔壁构造会占用屏幕相当的面积。所以提高开口率就是要把等离子屏幕的间隔壁做得更薄。此外,改变等离子电视机面板的红绿蓝亚像素的排列结构也是重要的方法。Pioneer先锋公司就利用井字状排列来改善面板的额开口率。同时,新型的荧光粉的应用也被用来提高等离子电视机的能效水平。
目前主流的等离子电视机厂家已经有能力将等离子电视机屏幕的能耗水平提高到2流明每瓦,甚至以上。但是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能源利用效率依然需要突破性的提高。甚至部分专家认为未来三到五年等离子电视机的发光效率不能以搞到5流明每瓦以上,等离子显示技术将面临生存问题。
等离子电视机发光效率过低直接导致等离子电视的亮度水平不理想。通常等离子电视机的标称亮度均是峰值亮度,例如1300cd/m2等等。但是消费者是观看的效果是持续的平均亮度。目前等离子电视机的亮度水平集中50-100cd/m2。这样的亮度水平甚至不足和CRT抗衡。较低的亮度水平结合等离子电视机玻璃屏幕的高反射光决定了等离子电视机的摆放必须避免光线直射,不能正对灯光或者窗户等。这也使得等离子电视机在明亮环境下的效果不佳。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电视机的缺点二
等离子电视机发光效率过低也导致等离子电视机的功耗巨大。为了实现较高的亮度和受制于等离子电视机屏幕需要高压电驱动的影响,等离子电视机的能耗较其它种类产品要明显高出。同时等离子电视机的发热水平也高于液晶电视等产品。等离子电视机的安装必须考虑供电的电流输出满足应用和安装空间利于散热。
等离子电视机还有另一问题,那就是烧屏,又称残影、残像。“烧屏”是等离子体电视机显示原理决定的:如果屏幕上长时间保持一幅静止图像,则屏幕上会留下该图像的 “鬼影”。最常见的是电视台的台标。目前厂家都在等离子电视机上采用了一系列避免和改善残影的技术,但是残影问题并不能更本性的解决,只能是尽量避免。专家建议等离子电视机使用中最好不要把亮度和对比度调整得太高。例如将亮度和对比度设定到50%以下等。
海拔问题也是等离子电视机的一个缺陷。等离子电视海拔不同的气压差会使普通等离子电视机发出一种难听的嗡嗡声。在高海拔地区,不推荐使用等离子电视机。
等离子电视机另两个保守争议的问题分别是尺寸线太少和分辨率提高困难两项。前面讲到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采用特殊的壁障结构。该结构不仅影响等离子电视机的面板开口率,同时也对电视机分辨率的提高提出苛刻的要求。分辨率提高的实质是减小像素点的“个头”。这恰恰是等离子电视机的弱势。与此关联的问题是像素点不能有效的减小,因此满足一定分辨率的小屏幕产品开发困难。在这两点上等离子电视机产品已经在着力改进,但是短期能还很难与液晶电视机产品抗衡。
此外,在早期的等离子电视机中黑色部分的层次感和细节显示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不过随着这几年技术的进步等离子电视机黑色部分层次感的显示已经显著改善。黑色部分的层次感不仅与电视机的对比度、黑色纯度有关同时也与电视机的显示原理有关系。等离子电视机的色彩灰度通过脉冲调制的数字信号控制,以在时间轴上累计的等离子管点亮时间长短表示不同的灰度。这就使得较接近的黑色层次,在某一瞬间可能出于同样的状态:点亮或者熄灭。这会造成画面层次感的丢失。
脉冲驱动的特殊灰度实现方式也决定了等离子电视机不易实现较高的刷新频率。目前液晶电视机的中高档产品广泛采用120赫兹刷新频率。如果等离子电视机也采用相同的刷新频率,计算上帧内的次区域和次区域内的脉冲控制,以最常见的10位驱动的等离子屏幕计算每个等离子管实际的点亮和熄灭操作时间只有0.008毫秒。由此可见,等离子电视机实现高速刷新并不比液晶电视占优势。甚至在未来的液晶电视机正在开发的240赫兹刷新上等离子电视机则处于技术弱势。
等离子电视机的技术缺点和等离子电视机的优势同样明显,且数量更多。这也是造成近几年等离子电视机产品的整体发展形式不如液晶电视机产品乐观的直接原因。伴随着索尼、东芝的传统家电巨头倒向液晶电视机一方,等离子电视机的未来如何尚有悬念。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电视机选购
了解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的目的无外乎就是为了更好的选购等离子电视机产品。买等离子电视机产品,首选的因素无疑是价格和品牌。等离子电视机常见的外资品牌包括先锋、松下、三星、日立、LG等日韩品牌。其产品的价格线按以上顺序逐渐降低。而市场公认先锋产品具有非常好的综合效果,但是价格最高。日立产品的性价比应该说相对较高。除了以上品牌外,国内的长虹、海信、厦华等企业也推出一定的等离子电视产品。国内品牌的产品具有性能出色、价格便宜的特点,也是通常消费者喜欢选择的性价比型品牌。选购等离子电视机除了参考品牌、价格等因素外,还需要注意等离子电视机的诸多的技术指标。
选购等离子电视机需要挑选好尺寸。目前国内市场上等离子电视机的主流尺寸包括32英寸、42英寸、46英寸、50英寸、58英寸、60英寸、63英寸甚至103英寸等诸多尺寸线。等离子电视机选购的尺寸标准主要是观看距离。通常等离子电视机合适的观看距离为等离子电视机屏幕高度的3倍左右。即42英寸观看距离需要2.4米、50英寸则需要接近3米。
选购等离子电视机要选好分辨率。目前等离子电视机的分辨率体系依然比较复杂。包括852*480的标准清晰度、1024*768的准高清、1366*768的高清、1920*1080的全高清,以及1024*1080I的隔行扫描准高清分辨率。分辨率是显示设备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也是选购等
离子电视机的首要因素。目前主流的分辨率是1366*768高清和1920*1080全高清,后者是大尺寸产品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不建议选购1024*1080I隔行扫描准高清分辨率、852*480标准清晰度的等离子电视机产品。
选购等离子电视机对比度不看数字看效果。由于等离子电视机特殊的额显示原理,其对比度通常都较高,都能达到几万比一。但是平常我们看到的电视画面之作的时候参考的信号对比度只有100:1,电影产品则要高些。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对比度不能代表电视机实际的灰度和层次感效果。挑选等离子电视机必须注意黑色部分的实际层次效果,以眼见为实,而不可迷信数字。
选购等离子电视机色彩是要点。许多消费者看重等离子电视机产品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等离子电视机的优秀的色彩表现。宽广的色域和真实自然的色彩表现也是等离子电视机相对于其它类型产品的核心优势。而色彩水平如何却不能简单的量化。这就需要消费者选购的时候多多比较、多多体会,以实际的显示成绩为主。
此外,对于等离子电视的其它方面消费者也要注意。比如其它功能,例如流媒体或者画中画;优秀的显示技术的运用,例如3:2 Pull Down、3D降噪等等;当然消费者还需要注意电视机要具有优秀的音响系统——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之等离子电视机保养
等离子电视机可是个金贵宝贝,尤其是那张大脸,虽然美丽却也昂贵,小心呵护总是少不了的。
等离子电视机买回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摆放。上文中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等离子摆放要避开阳光或者是灯光的直射。直射的光线经过玻璃屏幕反射之后会对画面的色彩、对比度、亮度等技术指标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等离子电视机的额摆放也要避免不利于散热,要远离热源。比如阳光、暖气之类的。等离子电视机摆放也不能紧贴墙壁,这样不利于散热,尤其在壁挂安装的时候格外要注意。此外壁挂安装也要注意墙体的承重能力,大多数等离子电视机除了玻璃的屏幕较重外,其背后的铁壳重量也是不轻哦。如果从墙上掉下来摔坏了可没人赔的哦。
等离子电视机的保养要切记防水。这和其它所有电器是相同的要求。此外,高温的等离子屏幕在使用中配到水可是会炸裂的。不要忘记,等离子电视机屏幕是玻璃做的。家庭清理等离子屏的灰尘不能用水清理屏幕,否则轻则水很永久的留在屏幕上,重则可能损坏屏幕。同时不建议用户会过于频繁的清理等离子屏上的灰尘。擦拭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最好选择专用清洁液,或者是使用干燥的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
等离子电视机的使用必须注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严重妨碍等离子电视机的散热,导致等离子屏的加速老化,甚至烧毁。较低的湿度会导致尘土中所带的静电的积累,大量的静电也会危害等离子屏的安全。
使用等离子电视机要避免长期观看固定画面、画着长期观看同一个电视台。虽然等离子电视机产品在防止残影、烧屏的产生上进步很快,但是作为等离子电视机自身的顽疾并不能被彻底杜绝。产生残影的本质是等离子电视机的屏幕不均匀老化,这也是等离子电视机不能彻底避免烧屏的原因。如果长期观看同一个画面、或者同一个电视台,电视画面和台标则可能形成持久的残影。建议最好在两个小时之内更换电视画面或者频道,否则屏幕上就可能出现小幽灵了。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等离子电视机不得自行拆卸。等离子电视机是昂贵的集成化的电子、光学产品。其结构复杂,内部具有高压电,部分器件损坏只能换新不可修复,不适合消费者自行拆卸修理。同时,等离子电视机内部器件部分含有有毒物质和高压电,消费者自行修理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危害。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许多有关什么是等离子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等离子电视机的选购和保养的知识,希望对大家的选购有所帮助。上文限于篇幅不能尽善尽美,同时平板电视机产业、等离子电视机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希望消费者能够进一步关注PJTIME.COM的相关报道和最新资讯,进而获得最全面、最准确的选购、应用等离子电视机的相关信息。
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基本原理、结构——请结合山西老王的帖子看
声明:此帖是网上搜罗,整理的,其中pdp结构图我加上中文注解。
只讲基本发光原理,具体的色彩和信号驱动方式不讲,比较枯燥。主要是帮顶老王,看了老
王的帖子,有兴趣深了解数字电视原理的可以看下。主要是两张结构图。
〈一〉液晶电视
一、什么是液晶?
液晶(Liquid Crystal)是一种几乎完全透明的有机化合物,它具有液体和固体的某些特征,即从表面看它是一种液体,但其水晶式分子结构又表现出固体形态。当液晶受到外界电场影响时,各分子会产生精确的有序排列,如对分子的排列顺序和紧密程度适当进行控制,液晶分子将能穿透光线,光线穿透液晶的路径可由构成它的分子排列顺序和紧密程度决定。
二、液晶的历史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iedrich Reinitzer在加热苯酸脂晶体时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当温度升到145.5℃时,晶体融化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液体;再继续加热到178.5℃时,乳白粘稠的液体变成完全透明的液体。后来,德国卡尔斯吕爱大学教授Otto Lehmann经研究发现此种透明的液体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并建议称之为液态的晶体(Liquid Crystal)。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项研究主要集中在液晶的合成、分类、光学各向异性、介电各向异
性、列相液晶等方面,长期以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实用价值。
1961年,美国RCA公司普林斯顿实验室有一个叫F•Heimeier的年轻电子学者放弃微波固体元件的研究转而投入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他将电子学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有机化学,很快便获得了成功。不久,他对激光又产生了兴趣,为了研究外部电场对晶体内部电场的作用,他将掺有染料的向列液晶夹在两片透明导电玻璃之间,当在液晶层两边施加几伏电压时,液晶层就由红色变成透明,他立刻意识到这可以做彩色平板电视!然而,RCA公司的领导人过分强调液晶显示器件的缺点,而极力抵毁液晶显示的产业化,因此液晶小组成员开始外流,
专利技术也被卖出。
1976年,日本SHARP公司将液晶用于计算机屏幕,这促成了液晶显示在日本实现产业化。
三、什么是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就是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的特点制成的显示器件。 目前,液晶显示器可分为扭曲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超强扭曲向列型(Super Twisted Nematic,STN)和彩色薄膜型(Thin Film Transistors,TFT)三种。
四、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
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光源透射或遮蔽,在电源开关之间产生明暗而将影像显
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五、什么是液晶电视?
液晶电视(Liquid Crystal Display TV,LCD TV)就是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的特点制成的电视。液晶电视采用的液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不同电压的作用下,这些液状晶体扭曲不同的角度,透过不同程度的光线,经过彩色滤光膜就呈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按不同比例搭配就可以呈现不同的色彩。由于我们主要生产和销售薄膜晶体管液晶电视(TFT-LCD
TV),因此在此仅介绍薄膜晶体管液晶电视。
六、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组成
TFT-LCD主要由玻璃基板(Mother Glass)、液晶(Liquid Crystal)、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偏光板(Polarizer)、驱动集成电路(Driver IC)、背光板模块(Backlight)组成。其中,玻璃基板用作彩色滤光片和驱动集成电路的承载材料;液晶是TFT-LCD的主体,用于控制光;彩色滤光片是组成液晶面板中最重要的零部件,用于形成各色光;偏光板的作用是阻隔与偏光片垂直的光, 允许与偏光片平行的光通过;驱动集成电路用于驱动
TFT-LCD;背光板模块是TFT-LCD光源的提供者。
七、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结构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剖面结构图示如下: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剖面结构图
如图,液晶材料是TFT-LCD的主体,用于穿透或屏蔽光。液晶材料主要有层状液晶、线状液晶、胆固醇液晶、碟状液晶几种。在实际生产中,液晶材料通常都是由几种乃至十几种单体
液晶材料混合而成,每种液晶材料都有其自己固定的清亮点TL和结晶点Ts。 偏光板由偏光片组成,它用于阻隔与偏光片垂直的光和允许与偏光片平行的光通过。偏光片
由塑料膜材料制成,在其表面涂有一层光学压敏胶,可以贴在液晶盒的表面。 玻璃基板用作彩色滤光片和驱动集成电路的承载材料。玻璃基板是一种表面极其平整的浮法生产薄玻璃片,其表面蒸镀有ITO膜和光刻有透明导电图形。在生产时,无碱玻璃基板的表面经干式蚀刻,将红、绿、蓝三原色与黑色以微细的结构建置于玻璃表面,做成彩色滤光片;
另外,利用半导体制作程序将CMOS电路建置于玻璃表面做成驱动集成电路。
彩色滤光片是组成液晶显示器面板最重要的零部件,其制造方法是在玻璃基板上涂布红、绿、蓝色的负片光液,然后以黄光蚀刻(颜料分散/转印)方式形成红、绿、蓝三原色的长条形阵列的基板。在背光源穿透一个个像素内的红、绿、蓝滤光片与被电路驱动呈现灰阶的液晶之后,会变成有不同比例的三种原色的混合片,人眼所看到的彩色影像就是这些混合片组成
的结果。
保护膜就是ITO膜,它是In2O3或SnO2透明导电层。 公共电极用于生成能精确控制的电场,以决定液晶的排列方式。
配向膜用于液晶未加电场前的分子的定位,其主要成分为PI树脂(是唯一能提供给LCD稳定显示质量的半导体级高分子树脂材料)。其制程是在已蒸上透明导电ITO膜的玻璃基板上, 继续加工,用转轮(roller)转印法,在ITO膜上印出一条一条平行的沟槽,这样液晶就可依沟槽的方向横躺于沟槽内,达到使液晶呈同一方向排列之目的,此一条一条具有方向的膜
就是配向膜。
存储电容用于液晶在选址期提供持续电流。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各液晶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像素点后面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这样
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
框胶用于使上下两层玻璃基板紧密黏住, 并且提供面板中的液晶分子与外界的隔离。 间隙粒子(spacer)主要提供上下两层玻璃的支撑, 它必须均匀分布在玻璃基板上。 测光(灯管)、反射板、扩散板、棱镜板、分光片等组成背光板模块,它是液晶显示器光源的提供者。灯管是主要的发光元件,它发出的光由导光板分布到各处,反射板使光线都只往液晶显示器方向前进, 最后由棱镜板和扩散板将光线均匀分布到各个区域,以提供给液晶显示器一个明亮的光源,液晶显示器藉由电压控制液晶的转动, 控制通过光线的亮度, 从而形
成不同的灰阶。
八、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图示如下:
如图所示,由于在两片玻璃基板上都装有配向膜,因此液晶会沿着沟槽配向;由于玻璃基板配向膜沟槽偏离90度,因此液晶分子成为扭转型。在玻璃基板没有加入电场时,光线透过偏光板跟着液晶做90度扭转,通过上方偏光板,液晶面板显示颜色;当玻璃基板加入电场时,液晶分子产生配列变化,光线通过液晶分子空隙维持原来方向,被上方偏光板遮蔽,光线被吸收而无法透出,液晶面板显示黑色。可见,液晶本身并不会发光,而是靠在外光源的
调制下才能显示,在整个显示过程中,液晶就像一个电压控制的光阀。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与上述相似,只是其电场控制部分由薄膜晶体管来完成,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与ITO像素电极连结,源电极与源线(列电极)连结,栅极与栅线(行电极)连结。当栅极正向电压大于施加电压时,漏源电极导通,当栅极正向电压等于0或负
电压时,漏源电极断开。 九、液晶电视的优点
1、不闪烁 2、无辐射
3、功率低 4、显示质量高 5、可视面积大 6、应用范围广
十、液晶常用名词
亮度(Brightness)
亮度就是人眼对光的明暗程度的感觉,液晶显示器的最大亮度通常由背光源决定。
对比度(Contrast Ratio)
对比度是定义最大亮度值(全白)除以最小亮度值(全黑)的比值。
色温(Color Temperature)
色温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单位是K。洛德•开尔文认为把某个黑体加热到一个温度,所发射光的颜色与某个光源所发射光的颜色相同时,此黑体加热的温度称之为该光源
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
屏幕照明管寿命(Lamp Life)
屏幕照明管寿命即是背光板内部灯管的使用寿命。
视角(Viewing Angle)
视角就是可视角度,指可以正常看到图像的最大角度。液晶有水平和垂直视角的说法。
色彩数(Number of Colors)
即色彩表现度。如果每个基色采用8bit,那么每个独立的像素就有28×28×28=16777216
种色彩(即13.7M色);如果每个基色采用10bit,那么每个独立的像素就有
210×210×210=10.7亿种色彩。
响应时间/最快反应速度(Respond Time)
响应时间是指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响应时间越短越好。如果响应时
间太长,那么在显示动态图像时就可能有拖尾现象。
分辨率(Resolution Ratio)
分辨率指单位长度内所具有的像素的数目。常见的表示方法有16:9和4:3两种,
16:9的:1920×1080、1366×768、1280×720等
4:3的:1280×1024、 1024×768、 800×600、640×480等。
点距(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points)
14英寸LCD的可视面积为285.7mm×214.3mm,它的最大分辨率为1024×768,那么点距为可视宽度/水平像素(或者可视高度/垂直像素),即285.7mm/1024=0.279mm(或者是
214.3mm/768=0.279mm)。 纯色滤光片(Pure Color Filter)
纯色滤光片可使红、绿、蓝三原色释放的彩色光更纯正(还可减少折射),从而提高画面的
对比度。
视频彩色制式(Color Signal Type) 视频彩色制式包括PAL、NTSC、SECAM三种。
视频信号(Video Signal)
视频信号通常指图像信号,VCD、录像机、摄像机等通常具有视频输出。
音频制式(Audio System) 音频制式包括I、D/K、M等二十多种。
分量(Component)
分量通常指Y、Cb、Cr信号和Y、Pb、Pr信号。
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显示类型 HTN(High Twisted Nematic):高扭曲向列的显示类型 STN(Supper Twisted Nematic):超扭曲向列的显示类型 FSTN(Formulated STN):薄膜补偿型STN,用于黑白显示
CSTN(Color STN):彩色STN
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显示类型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LCM(LCD Module):液晶显示模块
VFD(Vacuum Fluorescence Display):真空荧光显示
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
ECB(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电控双折射
PCB(Print Circuit Board):印刷线路板
COB(Chip On Board):集成电路裸片通过绑定固定于印刷线路板上
COF(Chip On Film):将集成电路封装于柔性线路板上 COG(Chip On Glass):将集成电路封装于玻璃上 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各向异性导电胶连接方式 EL(Electroluminescence)背光:电致发光型的背光源 LED(Light Emitting Diode)背光:发光二极管型的背光源
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背光:冷阴极荧光灯型的背光源
LTPS(Low Temperature Ploy Silicon):低温多晶硅
〈二〉等离子电视
一、什么是等离子?
等离子是电子、自由离子和中性粒子构成的混合体(宏观上说,它是中性的),由于它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因此中文常叫它等离子。等离子体状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它
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的另一种物质形态,通常称之为物质的第四态。
二、PDP(Plasma Display Panel)的发展简史
1964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D.L.Bitzer和H.G.Slottow教授发明了交流型PDP(AC-PDP)。70年代初,美国实现了10英寸(分辨率512×512)单色AC-PDP的量产。70年代末,日本富士通公司和美国IBM公司分别开发了有氧化镁保护层的第二代单色AC-PDP,使用寿命达1万小时。20世纪80年代初,IBM公司采用集成驱动和标准接口技术开发出第三代单色AC-PDP,使用寿命突破10万小时。之后,PDP向大显示容量和和高分辨率方向发展。1986年,美国研发出1.5米(分辨率2048×2048)单色AC-PDP。80年代后期,相继推出了低功
耗、低成本、256级灰度显示的第四代单色AC-PDP。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彩色AC-PDP进入研发阶段。90年代初,彩色PDP的亮度、寿命、驱动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1993年,日本富士通公司首次进行21英寸(分辨率640×480)彩色AC-PDP的批量生产,揭开了彩色PDP通向规模生产的序幕。1994年,日本三菱公司开始20英寸(分辨率852×480)彩色AC-PDP的量产,首次使真正的16:9宽屏幕壁挂电视进入实用化。1997年,三菱、先锋、NEC、Philips等公司开始对40英寸和42英寸彩色AC-PDP
进行量产。
1968年,荷兰人发明了直流型PDP(DC-PDP)。70年代初,美国人发明了自扫描(SelfScan)DC-PDP,但由于工艺复杂等而未能批量生产。80年代初,松下公司利用全丝网印刷技术研发出结构简单的DC-PDP,并率先量产。80年代中期,各公司开发出全集成化和标准接口的第二代单色DC-PDP。1986年,10英寸(分辨率为640×480)单色DC-PDP在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上采用,此时单色DC-PDP几乎占据了所有便携式计算机市场,年产量达100万块。80年代后期,日本开发出超薄、轻量化的第三代单色DC-PDP。90年代初,日本又开
发出无需充电汞的第四代DC-PDP。
80年代初,彩色DC-PDP进入研发阶段。80 年代末,日本NHK公司发明了脉冲存储式DC-PDP 技术。90年代初,DC-PDP彩色化关键技术获得突破。1993年,NHK开发出40英寸彩色DC-PDP。1994年,松下率先实现字符式多色DC-PDP的量产,1995年,又实现26寸彩色DC-PDP的量
产。
三、PDP的主要构成
PDP主要由等离子显示屏体(PANEL)、屏蔽玻璃(EMI FILTER)、电源(PSU)、接口电路(VSC)、信号存储控制驱动电路(CONTROLLER)、XYZ三极低压驱动电路、外壳(COVER)
构成。信号存贮控制是将接口送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子场分离,实现灰度控制。
四、PDP的显示原理
PDP采用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显示屏中有大量等离子管,每一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等离子管之间由100~200um的玻璃基板相隔,四周经气密性封装,形成放电小室,其中充有Ne-Xe 或He-Xe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为激励电极,当在等离子管电极间加足够的电压后,混合惰性气体会产生等离子体放电(也叫雪崩/电浆效应),随着放电的进行,电子被加速,加速的电子碰撞Xe原子,Xe被激发至更高能级,形成不稳定的激发态Xe,这种激发态最终跃迁至Xe的基态,产生波长为147nm的真空紫外光,紫外光激励红、绿、蓝三基色磷光体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当各彩色
单元实现灰度控制后再进行混色,便实现了彩色图像的显示。
电离雪崩效应:受某些因素影响,气体内部会存在少量电子,电子在极间电场作用下加速,在达到一定动能时会碰撞Xe原子,使Xe电离,导致自由电子增加,如此,形成电离雪崩效应。在Xe气体中加入少量Ne气体是利用气体之间的电离反应来提高混合气体的电离截面,
以加速电离雪崩。
也就是说,PDP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激发荧光粉发光的显示装置,其发光过程由气体的电离
放电和荧光粉发光两部分组成(类似于日光灯的发光原理)。其原理图示如下:
五、PDP的主要优点
1.超大屏幕:传统电视的屏幕最大尺寸只能做到40英寸,而PDP屏幕可以做到80英寸以上;
2.超宽视角:PDP的视角超过160度,因此可以容纳更多人同时观看;
3.纯平面无失真:PDP完全是纯平面显示,且各个发光单元的结构都相同,因此不会出现显
像管电视常见的梯形失真、线性失真和枕形失真等几何失真现象;
4.不受电磁干扰:由于PDP本身没有电磁结构,因此不会受电磁的干扰,喇叭、高压电、甚
至磁场都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干扰,这样就能够获得更稳定的画质;
5.亮度均匀:传统CRT电视有热晕问题(画面正中与四角的亮度不均匀),而PDP的各像素
都可独立发光,且非常均匀,没有亮区和暗区,不存在热晕问题;
6.绿色环保:PDP是通过等离子体放电(不是通过扫描)形成图像的,因此画面无大面积闪
烁(还无电磁辐射),人们长时间观看不会受到伤害,属绿色环保产品;
7.图像清晰、彩色鲜艳:PDP有较高的亮度(显示的画面更清晰、鲜艳)和对比度(图像就
会越清晰)
8.全数码显示:支持数码视频接口(DVI),无需数模转换即可显示数字图像信号,这样可
以减少转换带来的失真
9.经久耐用:世界各等离子显示屏厂家均以10万小时使用寿命为目标开发显示屏,通常估计,其实际寿命约在6万小时左右,按每天观看6小时计算,PDP的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
十、PDP常用名词
伽玛校正(Gamma-Correction)
伽玛校正是一种信号处理方式,它可以使图像的暗部层次感更强,同时也能使画面更清晰、
更细腻。
逐行扫描(Prograssive Scan)
隔行影像经过逐行扫描处理,能填补隔行扫描方式行与行之间的空位,使画面更清晰、细腻。
外增倍线器(Scaler)
没有采用3:2 提取技术的PDP在显示活动画面时容易失真,外增倍线器可以改善活动画面
的质量。
热晕问题(Hot Spot)
传统CRT电视的电子枪发射的电子到达屏幕的中心和屏幕的四周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种差
异导致画面的中心与四周出现亮度不均匀现象,即为热晕问题。
表面互相发光方式(Alternate Lighting of Surfaces Method / ALIS)
此为日本富士通公司独有的技术,此类PDP面板的奇数、偶数线条能交互发光,它的垂直方
向的解像力较其它PDP的解像力提高2倍,另外还可消除大部分黑影现象。
非对称Cell结构(Asymmetrical Cell Structure)
此为日本松下公司独有的技术,它将面板上发光效率较差的蓝色Cell(小室)做得比红、
绿Cell大,从而提高画面质量,此方式称为非对称Cell结构。
特深密封式蜂窝(Deep Waffle Rib)
此为日本先锋公司独有的技术,它使红、绿、蓝三色荧光体的每个“井”字型的蜂窝结构加深,这样能增加PDP输出亮度,使光线释放能力提升60%,大大提高亮度和对比度。
EMI滤光玻璃
屏幕表面的那块玻璃是EMI滤光玻璃,它由一层钢化玻璃、一层EMI金属丝网和三层功能各
异的薄膜复合而成,除了可以保护显示屏外,还可以过滤杂色光。
[ 本帖最后由 szf229 于 2010-3-5 10:09 编辑 ]
一. 等离子的定义及等离子显示屏的结构
「等离子显示屏」在台湾又名「电浆显示器」,虽然译名不同,但意义相通。要了解等离子显示屏,便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等离子。
在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等离子」是指「第四种物质」;但当放在医学的学度上,「等离子」便是指「血浆」;另外,「等离子」亦可解作原形质或原生质,即包含了细胞核及细胞质的场所。然在Plasma Display Panel(PDP)的世界中,「等离子」是指 「放电现象」。
等离子显示屏是由前后两片玻璃面板组成。前面板是由玻璃基层、透明电极、辅助电极、诱电体层和氧化镁保护层构成,并且在电极上覆盖透明介电层(Dielectric Layer)及防止离子撞击介电层的MgO层;后板玻璃上有Data电极、介电层及长条状的隔壁(BarrierRib)并且在中间隔壁内侧依序涂布红色、绿色、蓝色的荧光体,在组合之后分别注入氮、氖等体即构成等离子面板。
现时,各个等离子显示屏板面厂房均以生产42吋VGA(16:9)的等离子屏幕为主,因此每个细胞体的大小约为0.36mm。但当分辨率由VGA提高至XGA时,细胞体的尺寸会缩小至0.24mm,这样便会附带着其它原素的改变,如间隔壁的尺寸、电极尺寸、介电层膜厚度、萤光体的厚度、形状也会产生变化。一般高精细化的改变,意即高密度化的结构,相对会造成亮度的下降及IC成本的倍增。 而Pioneer及富士通精细的等离子显示屏板面产品解析度可高达SXGA,但仍可表现高亮度的效果。世界各地逐渐开始高质素的数码扩播,等离子显示屏渐渐打入电视市场,因此提高画质将会是新款等离子显示屏的当前要务。 二. 等离子显示屏细胞的发光原理
等离子显示屏可以说是在一个母体中放进许多细小而带有萤光体的管道,由传统的手法去控制,一种是直流电(DC-),另一种是交流电(AC)。1964年,美国伊利诺大学开发了AC型等离子显示屏面板,经历了多年的技术改革,现时等离子技术是利用交流电,因为它简单的结构能延长等离子显示屏的寿命。 「放电现象」便是要将交流电导引入显示屏之中。面板的基本技术,是以两片玻璃基板和间隔壁之间形成多个密封空间,让离子及电子产生活跃的运动,并在这些密封的空间内注入稀有气体及氖。另外,在这个密封空间的上下装置上电极(正负电极),令粒子与气体以高速相撞,以产生高能量的状态。当这些粒子平静下来,能量便会慢慢消散,从而放射出紫外线,放电现象便是这样形成。而紫外线可刺激红、绿、蓝萤光体发光。每个细胞体均可独立产生放电现象,随着视讯讯源而控制每个细胞的开关。
接下来是说说产生色调的技术,要令等离子显示屏的色彩夺目,必须独立操控每个三原色细胞体。以往显像管是由左至右,由上而下,经过电子束的扫描而回放影像。但等离子则采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法,由于显示屏是同时全面发光,因此便以1秒60次,由上至下将画面交替显示但在这期间,之前的资料还保留在画面上,所以画面是处 于不断发光的状态。
在影像的颜色方面,它不像显像管那样可以经由对电子束量的控制进行调整,因为紫外线和可视光都已经是处于饱和状态,所以使用通过电流的控制来操控亮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电流改变,画面的明暗也不会改变。所以,等离子便要利用PCM(Pulse Code Modulation)技术来控制每一个区域内的脉冲,便可以改变画面的亮度。
首先,影像要由每秒60格(frame)构成;其次,便是将每1格分割成8个次区域,再遵照设定适当的脉冲规律,决定各个次区域的相对亮度。因应影像的资料令各区域的小 萤光灯发亮及熄灭;最后,便是把这些次区域组合起来便可以显示256种色调。将色彩的总数结合,便是256×256x 256=16,777,216种色彩。 这个方法可说是非常复杂,而且还带出了一个严重的缺点便是残影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等离子显示屏的厂房也积极研究对策,如清除驱动法或利用屏幕保护程序,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三.等离子在提高亮度的技术
由于等离子显示屏是全面发光因此耗电量必大,但在技术的改进下,等离子的耗电量已逐渐下以降至300W以下。但不可忘记的便是在亮度的提高下,仍要高亮度以加强画质效果。以往等离子的能量效率应只有1.4%,而发光效率则只有1.11m/W,所以必须要有改善的必要。科学家采用了两种改善方法,一,是从细胞体的开口率结构下手;二,是在材料方面作出改善。
以一般的等离子构造来看,要提高发光率,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提高细胞体的开口率,令放电的空间增加。而放电的细胞体的开口率与等离子中的间隔壁(Barrier Rib)构造有关,利用新的制造方式,将间隔壁做得更薄来增加放电空间。-般等离子间隔壁的制造方式以Screer,Printing、SanfCiilUSt或PhrWesist方法为主流,但新的制造过程中,如TORAY的Photosensitive film paste或京瓷(Kyocera)的Press Method都能减少间隔壁所占空间,进而提高开口率。 此外,Pioneer将一般面板RGB排列方式由条状(stripe)改变成井字状,并采用T型透明电极,可防止萤光材漏光且增加荧光材发光面积,如此可以提高20%的发光效率。但以井字状的间隔壁,目前仍采用Sand-Blust1-方式,因此在制造过程上难度较高。
由于等离子是靠稀有气体放电产生真空紫外线,照射萤光粉发光。其发光效率取决于放电效率及发光粉转换效率。因为放电空间很小,放电效率自然很低,而萤光粉能量转换效率只有20%。
如果加上紫外幅射和各种吸收等因素,等离子显示屏目前的发光效率小于0.4%,流明效率小于1.11m/W,若相较于高清晰电的PDP 51 m/WAWO效率要求,尚有一段距离。提高放电效率的方法,除了减薄隔壁增大放电空间外,放电体的混合比例及气体最佳化;放电紫外线红移及增大交流维持放电的时间都是可行方案。 四.等离子显示屏的制造过程
等离子显示屏的制作过程有分前段及后段制造过程,前段过程包括前面基层制造及后面基层制造。后段过程则包括接合、加热、排气以及注入氮、氖等纯气,最后则是检测过程。
现阶段等离子显示屏的制作过程当中,最难达到的部分是后段间隔壁的制作。由于间隔壁的作用是为防止邻接原子端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放电干扰问题。因此间隔壁的精密度需要非常高,以避免开放性等孔存在,如果有开放性等孔存在,面板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间隔壁则可能会因为其中所产生的干扰,而使原子端的电压值改变。
此外,萤光体的制作方式可分四种方式,其制作方式是依序涂布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三原色,因此对间隔壁的精密度要求也非常高。如果间隔精密度不高,而在原子中电产生流通,萤光粉将会被一起激发而有不见光,如此便无法控制面板的画面色彩。目前厂商较常使用的制作方式为印刷法及喷砂法,印刷法受限于本身精密度不够精细的问题,加上其使用较频繁,容易造成间隔壁所不均匀、不对称的现象;而喷砂法由于花费时间较长,必须严格监控每次喷砂的均匀度,制程也是相当复杂。
在后段制程中驱位电路板的连接制作方面,由于等离子显示屏是采直位式放电激发萤光位发光来控制灰阶变 化,以气体放电之方法来控制,因此需要决定的因素有放电的特性、发光效率、面板亮度的对比以及消耗电力等,如何一方面增加解析度及亮度,而又同时不影响到放电安定性,这些就是个别厂商取胜之处。 五.等离子的优点与缺点
先说说等离子显示屏的优点,最明显的当然是大与薄的画面,无论是挂墙或是座地,也能给予居室更理想的视觉效果。以往显像管电视的体积会随着画面尺寸的扩大而增加,感觉是既笨又钝,根本不可能有挂墙的设计。这是因为电子射腺偏向而不得不在电子枪和荧屏间留有一定的距雕,这便只可以说声无奈了。然而等离子显示屏在加大画面的情况下,机身的发展却越来越薄,由最初的6寸的厚度,缩减至现时只有3至4时厚。到了现时,等敲子显示屏已基本上是无可再薄,这是由于以现时的技术来看,厚度已达至极限。
等离子显示屏的另一个优点是,画面的聚焦感强、没有色差,以及低失真。与显像管电视不同,显像管是由电子束来扫描出整个画面,所以中央部份画质通常会较好,但周边的位置便容易产生误差,会有偏向、聚焦错误、画面失真等现象。而等离子的技术便不会出现这些误差,而在自然图像及文字的显示上的效果更
好。原因是等离子萤 光体的发光方式,除了能达到显像管的画质外,聚焦能力更为理想,这就要为等离子以整个画面发光的技术记下一功了。
另外一个优点是,等离子出容易造出大尺寸的画面。因为等离子可以将网线版的印刷技术应用在等离子的面板上,印刷机的尺寸有多大,等离子的尺寸便可有多大。相对,显像管却差得多了,36寸几乎是它的极限。
有优点当然有缺默,令大家有最大反应的当然是它昂贵的价格和维修费,一部42时的等离子电视便需要3至4万,60寸以上还要十余万,怎能不令人哗然!还有它的维修费是显示屏的10%左右,由4千至1万不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昂贵的玩意。另一个缺点便是画质质素的问题,市面上的等离子显示屏画质质素参差,质素不好的黑位只见黑、白位只见白、影像出现严重的锯齿状、色调冷冷而且朦朦胧胧,如错误选购,可真是头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