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3期 2015年9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0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N0.3 VOL.18 SEP.2015 [文章编号]1671—8l78(2015)03—0039—07 从实体到意象: 论唐诗中“西楼"意象的生成与主题意蕴 杨锦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西楼”在唐代诗歌中被诗人们反复使用,实现了从表达实体意义到用以写意抒怀的成功转 换,完成了这一意象的生成过程。唐诗中的“西楼”意象,往往跟其他意象如动作意象“登”、自然意象 “月”、时间意象“秋”等组合在一起,表达出登临、遣怀、送别、闺怨等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抒情主题。 “西楼”意象在唐诗中积淀了丰厚的美学意蕴,并为唐以后的韵体文学如宋词、元曲中所继承和发扬,从而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内蕴丰厚的经典意象。 [关键词]唐诗;西楼意象;生成;主题意蕴 [中图分类号]1222 [文献标识码]A “西楼”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 一词,得诗89首 ,其中重复收录的有5首,李煜词1 意象,诗人们借以表达多种细腻、深沉的情感,并与 首,佚句1首,完整的诗作有82首,其中“西”仅表示 其他意象组合起来,构成多种不同的主题,具有极为 方位的有6首左右,“西楼”作为意象的有70多首。 丰富的审美意蕴。较早使用“西楼”一词的诗歌,大 总体来讲,初盛唐时期使用频率较低,中晚唐使用频 约一首是梁代诗人庾肩吾的《奉和春夜应令诗》:“天 率较高。具体到作家,使用次数最多的是许浑,共计 禽下北阁,织女人西楼。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 14次;其次是白居易,共计9次;韦应物使用5次,韩 秋”L1 J。另一首是何逊的《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 僵使用4次,使用3次的有郎士元、李商隐、皎然,使 诗》:“昼悲在异县,夜梦还洛’?内。洛油何悠悠,起望 用2次的有李白、岑参、李群玉、张籍、王建。这些诗 登西楼”L2 J。这两首诗中的“西楼”,表示实指意义 歌中的“西楼”,还往往跟其他意象相组合,抒发出丰 的成分更多一些,作为“意象”的抒情色彩还不是很 富多样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在80余首 浓。庾诗中的“西楼”,只是用来表达织女星的方位 “西楼”唐诗中,跟“月”意象组合的有4l首,占到了 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表示方位意义的“北阁”,从而 的“西楼”,则是与动作意象“登”相组合,已有表现 一一半左右;跟“秋”意象组合的有27首,跟“登”、 体现出诗人对时间变化细腻、敏感的体察。何诗中 “上”、“望”、“看”意象组合的约有23首。 登临主题之意,显示出从实体意义到抒情意象跨越 与转换的迹象。 、“西楼”:从实体到意象的转换 有研究者认为,“因这些‘西楼’所指多为实体之 “西楼”一词,从实体意义到诗歌意象的转换生 楼,故其文学抒情意义并不明显,如李白《金陵城西 成以及凝聚、沉淀多种情感与主题的过程,在唐代诗 楼月下吟》、郎士元《郢城西楼吟》、耿淖《奉和第五 歌中得以最终完成。笔者在全唐诗库中检索“西楼” 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赵嘏《登安陆西楼》,看诗题 [收稿日期]2015—08—09 [作者简介]杨锦辉(1974一),男,湖北孝感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生,主要研究古代文学。 ・39・ 杨锦辉:从实体到意象:论唐诗中“西楼”意象的生成与主题意蕴 即知,不但‘西楼’一词在作品中不具备文学抒情意 半是洒满月光的。‘西楼明月’、‘月满西楼’、‘月落 义,且这些诗歌本身和女性甚至男女之情也没有关 西楼’、‘拜月西楼’、‘逆月上西楼’等等,凡有西楼 jl 其实这一现 系”,“《全宋词》中涉及西楼意象作品近150首,其 的地方,月光总是分外令人瞩目。”中约80%以表现男女悲欢为主题。比之宋代以前诗 象,在唐诗里面就已经出现了。在全唐诗库检索到 歌文学,宋词西楼意象的情感色彩明显增强,西楼成 的80余首“西楼”诗中,跟“月”意象组合的约有41为寄托情人相思的主要场所,并且男女间聚少离多 首,占到一半左右。例如,白居易《城上对月期友人 的生活,使西楼具有了浓重的叹离伤别情调。”l3 Jl 不至》中有“况此迢迢夜,明月满西楼” ,其《酬梦 该论对“西楼”在宋词中的使用情况的分析,或许因 得早秋夜对月见寄》又有“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 数据的支持而相对可靠,但是对于唐诗中“西楼”使 用情况的论述,却明显存在两个不太合乎实际的误 判:一是认为唐代中的“西楼”多为“实体之楼”,“西 楼”成为具有抒情意义的诗词“意象”只是从宋词开 始;二是认为“西楼”的抒情意义仅限于“表现男女悲 欢”。我们全面考查“西楼”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实 际的情况应该是:在唐诗中,“西楼”已经从“实体之 楼”逐步演变为抒情之“意象”,并且用来表达包含 “男女悲欢”在内的丰富多样的情感,具有颇为深厚 的审美意蕴。 诚然,在唐诗中确有一些“西楼”是具有实体意 义的,然而在80余首含有“西楼”的诗中,表达实体 意义的不过6首左右,比例甚小。即使在这6首诗 中,跟抒情关系不大的大概只有3首:张说《岳州山 城》:“东旷迎朝色,西楼引夕阴。”¨4}9 孙逖《山阴县 西楼》:“都邑西楼芳树问,逶迤霁色绕江山。山月夜 从公署出,江云晚对讼庭还。”_4”墙 李颀《宴陈十六 楼》:“西楼对金谷,此地古人心。白13落庭内,黄花 生涧阴。” J1 而另外的3首,虽然是实指,但也有抒 情意味在其中,如岑参《题虢州西楼》:“错料一生事, 蹉跎今白头。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明主虽然 弃,丹心亦未休。愁来无去处,只上郡西楼。” j2"这 首诗句句抒情,其中的“西楼”与动作意象“上”组 合,毫无疑问是具有抒情意义的。又如郎士元《咸阳 西楼别窦审》:“西楼迥起寒原上,霁日遥分万井间。” “时命如今犹未偶,辞君拟欲拂衣还。”[43279x也是跟 离情别绪相关。张籍《西楼望月》:“城西楼上月,复 是雪晴时。寒夜共来望,思乡独下迟。幽光落水堑, 净色在霜枝。明日千里去,此中还别离。”_6¨ 此诗中 的“西楼”,虽然看起来“西”跟“城”字组合更符合语 言习惯,但诗题中亦是明确使用“西楼”,并且跟 “月”组合一起,表现出思乡之情。因此,此诗之“西 楼”,也不能单纯解作实体之义。 上述研究者在该文中还称,“宋词中的西楼近一 .40. 何。”¨7¨2。 张籍《西楼望月》有“城西楼上月,复是雪 晴时。寒夜共来望,思乡独下迟。”_6 Jl 施肩吾《夜笛 词》有“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L4 许 浑《趋慈和寺移宴》有“西楼半床月,莫问夜如 何。”[8 其《韶州韶阳楼夜宴》又有“待月西楼卷翠 萝,玉杯瑶瑟近星河。”_8l1 徐夤《萤》有“月坠西楼夜 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_4j8” 夏宝松佚句:“孤猿叫 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 西楼酒半醒。”[4 38951诗僧皎然《奉陪颜使君真卿登岘 山,送张侍御严归台》有“客心南浦柳,离思西楼 月。”E4] ”等等。 二、“西楼”意象:丰厚的主题意蕴 1.登临主题 文人骚客多好登高作赋,登临主题也就成为了 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母题。这是因为“当‘骚 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失败时,往往要寻求解 脱烦恼的方法,登山临水、登高远望是一种很好的选 择。”[9]212“登临时作者心中所涌起的时空感和历史 感、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使处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 作品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显得 大气磅礴,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读者 的深思和共鸣。”[9 3221 宋玉登临思归、王粲登楼怀乡是中国文学史上 两个著名的典故,也是文人骚客们登临情怀的集中 体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 兴情。”l1 0_” 既然是“睹物兴情”,这其中的“情”也自 然是丰富多样、细腻而复杂。唐诗中的“西楼”意象 的抒情意义,也离不开其作为实体之“楼”的功用,因 此常常与登临主题相关。唐代“西楼”诗中,跟 “登”、“上”、“望”、“看”等动作意象组合的约有23 首,这类诗多为表现“登临”主题。 “西楼”意象之所以能够表现登临主题,主要是 与“楼”之高有关。《说文》日:“楼,重屋也。”[11]120中 第l8卷第3期 2015年9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N0.3 V0L.18 SEP.2015 国古代诗歌中的“楼”,历来以“高”著称,如《古诗十 在韦应物、许浑之外,其他诗人如贾岛、齐己、羊 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_l 在唐诗 士谔、薛能、李群玉、皎然等人亦曾在诗作中使用过 中,多用“危楼”、“百尺楼”来极言楼之高 。如柳宗 “西楼”这一意象,借以抒写思怀友人之情。贾岛《寄 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 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 隈。”_l3J“ 章孝标《西山广福院》:“野寺孤峰上,危 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 楼耸翠微。卷帘沧海近,洗钵白云飞。”[4 J5 杜牧 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 《寄牛相公》:“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 楼。”¨ 齐己《寄岘山愿公三首》其二:“相思恨相远, 云。”¨ 白居易《望江楼上作》:“江畔百尺楼,楼前千 至理那时何。道笑忘言甚,诗嫌背俗多。青苔闲阁 里道。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 J3 刘禹锡《登陕 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独上百尺楼,目穷思亦 愁。”L1 5J 文人墨客,雅好登楼,并且常常吟诗作赋, 于是便有了闻名于世的“江南三大名楼”之称,即湖 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骚人登楼之情 怀,或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或是把酒临风、心旷神 怡,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感慨的那样,“览物之 情,得无异乎?”ll刮唐诗中“西楼”意象所蕴含的“登 临”情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或是文人墨客思怀 友人之情,或是戍卒游子思归怀亲之情。 思怀友人之情,在唐人使用“西楼”意象的诗中, 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岑参《题虢州西楼》:“错料一生 事,蹉跎今白头。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明主虽 然弃,丹心亦未休。愁来无去处,只上郡西楼。”L5 ” 张籍《登楼寄胡家兄弟》:“独上西楼尽日闲,林烟演 漾鸟蛮蛮。谢家兄弟重城里,不得同看雨后山。”_6 自居易《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吾衰寡情趣,君 病懒经过。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7]z356 借“西楼”意象来抒写思怀友人之情,比较有代 表性的诗人是韦应物和许浑。韦应物《寄李儋、元 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 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 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 圆。”_l 8j 其《示全真元常》:“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 牵。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始话南池饮,更咏西 楼篇。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_l 7_埽 其《寄别李 儋》:“忽枉别离札,涕泪一交流。远郡卧残疾,凉气 满西楼。想子临长路,时当淮海秋。”_1 7_ 许浑《酬 报先上人登楼见寄》:“丹叶下西楼,知君万里愁。钟 非黔峡寺,帆是敬亭舟。山色和云暮,湖光共月秋。 天台多道侣,何惜更南游。”l8 J8 盯其《秋霁寄远》: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 中。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共 君同。”[ ] 闭,白日断人过。独上西楼望,荆门千万坡。”_4l』9 ∞羊 士谔《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三首》其 一:“月满自高丘,江通无狭流。轩窗开到晓,风物坐 含秋。鹊警银河断,蛩悲翠幕幽。清光望不极,耿耿 下西楼。” J3 薛能《塞上蒙汝州任中丞寄书》:“投 札转京忧不远,枉缄经虏喜初开。西楼一望知无极, 更与何人把酒杯。”_4 J㈣李群玉《江楼独酌怀从叔》: “酣歌金尊酥,送此清风愁。楚色忽满目,滩声落西 楼。……长吟碧云合,怅望江之幽。”[4]6 皎然《山 中月夜寄无锡长官》:“湖上凉风早,双峰月色秋。遥 知秣陵令,今夜在西楼。” J9 戍卒、游子的思乡、思归、思亲之情,是“西楼”意 象在唐诗中表现出来的又一种情感韵味。岑参《题 铁门关楼》:“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试登西 楼望,一望头欲白。”E5 3 8o 。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 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其三:“南浦惊春至,西楼送月 沉。江流不过岭,何处寄归心。” J3晒张螭《塞下曲》: “边事多更变,天心亦为忧。胡兵来作寇,汉将也封 侯。夜烧冲星赤,寒尘翳日愁。无门展微略,空上望 西楼。”Ⅲ4J8叩 张继《冯翊西楼》:“城上西楼倚暮天,楼 中归望正凄然。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 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陶令好文常对 酒,相招那惜醉为眠。” 。 2.遣怀主题 唐代诗人在诗歌中使用的“西楼”意象,常常用 来借以抒发各种情怀,如文人独有的“悲秋”情怀,仕 宦途中的羁旅情怀等,积淀了较为丰厚的文学底蕴。 “悲秋”似乎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情怀。自宋 玉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lt9 3的感喟之后,文人悲 秋情怀就成为诗词中一个永恒的表现主题。春生夏 长,秋收冬藏,从自然时间特征来看,“秋”是宇宙生 物由“生”转“死”的重要时间节点。故此,在中国传 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中,“秋”往往激发起文人 墨客的生命意识和无限伤感。《淮南子・说山训》 ・41・ 杨锦辉:从实体到意象:论唐诗中“西楼”意象的生成与主题意蕴 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2ol。《周礼・秋官司 从古汉语的角度来看,“西”是“栖”的本字,其 寇第五》日:“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 本义是“鸟入巢息止”。《说文》日:“鸟在巢上,象 IJ 因 佐王刑邦国。”对于命名“秋官司寇”的原因,疏日: 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l1“象秋所立之官,寇,害也。秋者,遒也,如秋义杀害 此,“西楼”之“西”还与“夕”相关。对于漂?自在外的 收聚敛藏于万物也。” 2 《礼记・月令》载:“孟秋之 游子而言,夕阳西下之时更容易引发怀乡思家的情 月,……用始行戮。”注日:“用始行戮,顺时令 感,也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羁旅之情。唐诗中以 也。” 2l 因此,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都是“秋后处决”、 “西楼”意象来表现羁旅情怀的诗歌亦不少,唐彦谦、 “秋后算账”一说,也是源于此因,可见“秋”之肃杀 李群玉、郎士元、许浑等人均有此类诗作。唐彦谦 气氛颇为浓厚。情感细腻、敏感的文人骚客,更容易 由此引发“悲秋”情怀,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 寂寥”_1 5】啪的感慨,宋代吴文英《唐多令》词中“何处 合成愁,离人心上秋”_2 的低吟,无不以绝妙的奇思 将“秋”与“愁”联系起来。 唐诗中的“西楼”常常与“秋”组合在一起,表现 出悲秋的情怀。在80余首使用“西楼”的诗歌中,同 时使用“秋”字的,约有27首左右,占1/3以上。韦 应物《送中弟》“秋风人疏户,离人起晨朝。山郡多风 雨,西楼更萧条”I171266,借悲秋之情,抒发年华已逝、 人生易老之感慨。自居易诗中也常常表现出这种强 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 寄》一诗中有“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其奈西楼 上,新秋明月何”[7]2356。此外,许浑的诗《韶州送窦 司直北归》“客散他乡夜,人归故国秋。樽前挂帆去, 风雨下西楼”_8 JJ叭表现的也是悲秋情怀。 “西楼”意象与“悲秋”主题的融合,在于“西楼” 之“西”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人的时空 观念里,时间上的四季与空间上的四方是相对应的, 如东与春相对应,南与夏相对应,西与秋相对应,北 与冬相对应。其原因,大概是跟中国特殊的季风气 候有关,春天多东风,夏天多南风,秋天多西风,而冬 天多北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型社会,因 而对节令气候关注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经验。 《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 始振” 18。,“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 ]92。 《月令》篇还记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天子 还要在不同的方位举行迎接仪式:“立春之日,天子 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_2 ¨8 , “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 郊” 韶,“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 夫,以迎秋于西郊” ,“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 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22]96。有了这样一层文 化背景,“西楼”与“秋”的关系就豁然可解了。 .42. 《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劲风危露雨凄凄。那知 北牖残灯暗,又送西楼片月低。清夜更长应未已,远 烟寻断莫频嘶。羁人此夕如三岁,不整寒衾待曙 鸡。”_4 李群玉《广江驿饯筵留别》在表现饯别主 题的同时,也抒发出一种浓烈的羁旅情怀:“别筵欲 尽秋,一醉海西楼。夜雨寒潮水,孤灯万里舟。酒飞 鹦鹉重,歌送鹧鸪愁。惆怅三年客,难期此处 游。”_4 郎士元《石城馆酬王将军》“谁能绣衣客, 肯驻木兰舟。连雁沙边至,孤城江上秋。归帆背南 浦,楚塞入西楼。何处看离思,沧波日夜流。”_4J2 许 浑《宿开元寺楼》:“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竹色 寒清簟,松香染翠帱。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日 出应移棹,三湘万里愁。” ¨。 3.宴饮与送别主题 实体之“楼”的第二个重要功能,就是集会宴饮。 文人雅集,宴饮赋诗,是唐代文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 活动。应该说,宴饮赋诗,本不拘于“西楼”,东南西 北,也无不可,然而诗家之所以钟情于“西楼”,是因 为西楼之“西”的文化内涵中有“客席”之意。古代 以东方为主位,故有“东道主”一说,现在仍有“做 东”、“房东”之说;西方则是客位,因此常常称家塾教 师或幕僚为“西宾”。沈俭期《扈从出长安应制》有 “西宾让东主,法驾幸天中” 之句,柳宗元《重赠二 首》亦有“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l 3l“ 之句。因此,“西楼”就成为诗人笔下宴饮客友的首 选之所,而此宴饮之楼未必就果真处在西方位置,诗 中的“西楼”也就完成了从实体意义到意象的转换过 程。在唐代“西楼”诗中,与筵宴活动有关的约有27 首,其中以白居易、许浑的宴饮诗为多。这一类诗, 或是宴赏美景,或是饯别友人,抒发诗人与友人之间 的离愁别绪。 白居易平生喜好交接诗朋酒友,常常与他们一 起小聚欢饮、酬唱吟答。白居易这一类诗中,“西楼” 意象的使用是信手拈来。例如《城上对月期友人不 第18卷第3期 2015年9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N0.3 VOL.18 SEP.2015 4J9 至》:“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况此迢迢夜,明月 夕庾公意,西楼月亦孤。”_满西楼。复有盈尊酒,置在城上头。期君君不至,人 唐代“西楼”诗中的送别主题,除了以上宴饮诗 月两悠悠。照水烟波白,照人肌发秋。清光正如此, 中饯别友人的一类之外,还有一类并没有写出是否 不醉即须愁。”_7 J5 《荔枝楼对酒》云:“荔枝新熟鸡冠 有饯行活动,但同样是表达送别友人主题的诗作。 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酸,西楼无客共 笔者统计,在使用“西楼”的唐诗中,用来表达送别、 谁尝。”《方舆胜览》卷六一《咸淳府》:“荔枝楼在城 离思、怀人主题的约有38首,也占到了一半左右。 西南隅,白公置。公有《荔枝楼对酒》诗。”【7¨ 。。《城 这里略举数例:李白《送储邕之武昌》:“黄鹤西楼月, 上夜宴》亦云:“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诗听越客吟何 苦,酒被吴娃劝不休。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 胜愁。”这里的“郡西楼”,一般认为是实有所指的,就 是“观风楼”。《明统志》卷八《苏州府》载:“观风楼 在府治西门城上。白居易诗‘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 一曲郡西楼。’白氏又有《西楼喜雪命宴诗》卷二 四”[7 J1嘶 鲫。与白居易经常唱和的刘禹锡亦作有 一首《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 寄呈乐天》,其诗云:“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 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这首诗中的“西楼”,即是 “白居易常赋诗之所也。” ̄15]n45 晚唐诗人许浑也喜好在“西楼”宴饮,其《戏代李 协律松江有赠》云:“蜀客操琴吴女歌,明珠十斛是天 河。……西楼沉醉不知散,潮落洞庭洲渚多。”¨8l1 其《观韦中丞夜按歌舞》云:“夜按双娃禁曲新,东西 箫鼓接云茵。舞衫未换红铅湿,歌扇初移翠黛颦。 彩槛烛烟光吐日,画屏香雾暖凝春。西楼月在襄王 醉,十二山高不见人。”l8 Jl%另一首《韶州韶阳楼夜 宴》则云:“待月西楼卷翠萝,玉杯瑶瑟近星河。帘前 碧树穷秋密,窗外青山薄暮多。鸲鹆未知狂客醉,鹧 鸪先让美人歌。使君莫惜通宵饮,刀笔初从马伏 波。’’ 。 卵 文人宴饮,往往还兼具有另一个功用,即饯别友 人,于是衍生出了送别主题,从而使得“西楼”意象的 主题内蕴更趋复杂。许浑《韶州送窦司直北归》:“客 散他乡夜,人归故国秋。樽前挂帆去,风雨下西 楼。”[8 Jl叫其《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二首》其二 亦是如此:“醉倚西楼人已远,柳溪无浪月澄 澄。”[S]219李群玉也有一首饯别友人之诗《广江驿饯 筵留别》,其诗云:“别筵欲尽秋,一醉海西楼。夜雨 寒潮水,孤灯万里舟。酒飞鹦鹉重,歌送鹧鸪愁。惆 怅三年客,难期此处游。”_4lj6 明诗僧皎然《陪颜使君 饯宣谕萧常侍》亦云:“离歌犹宛转,归驭已踟躇。今 别,衔杯惜未倾。”[2 ”∞ 韦应物《送王校书》:“同宿 高斋换时节,共看移石复栽杉。送君江浦已惆怅,更 上西楼望远帆。”ⅢJ2 钱起《赋得浦口望斜月,送皇 甫判官》:“起见西楼月,依依向浦斜。动摇生浅浪, 明灭照寒沙。”_4J2 郎士元《咸阳西楼别窦审》:“西 楼迥起寒原上,霁日遥分万井间。小苑城隅连渭水, 离宫曙色近京关。亭皋寂寞伤孤客,云雪萧条满众 山。时命如今犹未偶,辞君拟欲拂衣还。” 章孝 标《送张使君赴饶州》:“江寒鱼动枪旗影,山晚云和 鼓角声。太守能诗兼爱静,西楼见月几篇成。”_4 J5 皎然《奉陪颜使君真卿登岘山,送张侍御严归台》: “黄鹤望天衢,白云归帝阙。客心南浦柳,离思西楼 月。’’ 4.闺怨主题 唐代诗歌,在偏重于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男性情 怀的同时,也不乏一些表现女性闺阁情怀的作品;尽 管其中有一些是“代言”体,却并不妨碍这种闺阁情 怀的抒写。在这些闺怨诗中,“西楼”是常常被用到 的一个意象。“西楼”意象之所以跟女子“闺怨”相 关,也是在于其“西”和“楼”所蕴含的特殊文化意 义。古人居住房屋的设计,讲究“天人合一”。根据 阴阳五行和方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西边属阴,多为女 性居住之所,如“西宫”常为帝王妾媵所居。《公羊传 ・僖公二十年》日:“西宫者何?小寝也。”何休注日: “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_2刮故此,元稹《莺 莺传》中崔莺莺所居之所为“西厢”,其《明月三五 夜》诗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由此而演绎出的《西厢记》,更是因 其闺阁缠绵而流传千古。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l28J∞中有“西 窗”一词,也与女性住所有关。其二是“楼”字,亦多 与女性住所或活动有关。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多住 在“绣楼”,既用以做女红,也用于住宿。此外,“楼” 作为宴饮活动之用时,亦往往有歌妓之歌舞助兴。 ・43. 杨锦辉:从实体到意象:论唐诗中“西楼”意象的生成与主题意蕴 合而言之,“西楼”意象跟女性的紧密关系,也是东 殷瑶《河岳英灵集》更是以此为准则对古今诗人加以 楼、南楼、北楼等不可比及的。 衡量,例如,其批评南朝诗歌“理则不足,言常有馀; 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 "而 在唐代诗人使用“西楼”意象的诗作中,与女性 都无兴象, ,评孟 有关的有12首左右,大多为“闺怨”主题,抒发美人、 其评陶翰诗则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jl3 。在此诗歌 思妇心中的深闺幽怨之情。如李白《长门怨》:“天回 浩然诗亦称“无论兴象,兼复故实”_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 理论与创作背景之下,“西楼”在唐代诗歌尤其是晚 作深宫一段愁。”[2 J1 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唐诗歌中被诗人们反复使用,实现了从表达实体意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万里此情同皎 义到用以写意抒怀的成功转换,完成了这一意象的 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 雪平。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L4 李 益《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 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_4 J3 白居易《寄 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 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7_瑚于渍《烧金曲》: “南陌试腰衷,西楼歌婵娟。岂知蔓草中,日日开夜 泉。” ] 。 素以“香奁体”著称的韩僵,更是有好几首写女 性心理与女性情怀的“西楼”诗。其《半醉》云:“水 向东流竞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西楼怅望芳 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_29 J1 《雨中》:“鸟湿更梳 翎,人愁方拄颊。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_29_ 《六言三首》其三:“此间青草更远,不唯空绕汀洲。 那里朝日才出,还应先照西楼。忆泪因成恨泪,梦游 常续心游。桃源洞口来否,绛节霓旌久留。”_29J2 《春恨》:“残梦依依酒力余,城头画角伴啼乌。平明 未卷西楼幕,院静时闻响辘轳。”[29]293 此外,少数女性作者亦有一些从女眭自身视角写闺 怨之情的诗歌中,也与“西楼”颇有关联,如鲍家四弦 《送鲍生酒》:“风飚荷珠难暂圆,多情信有短姻缘。西 楼今夜三更月,还照离人泣断弦。”_4 夷陵女郎《空馆 夜歌》:“西楼美人春梦长,绣帘斜卷千条入。”_4J9 三、结语 “兴象”思维是中国先民们重要的思维特征,自 《周易》阐明“圣人立象以尽意”_3。。以来,“意象”就 发展、衍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 和衡量标准。挚虞《文章流别论》中即强调“古之作 诗者,……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_3 ,刘勰《文心 雕龙》也明确要求“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01493。 在唐代诗人和诗论家那里,更是反复加以陈述。王 昌龄《诗格》日:“久用精思,未契意象。”[3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缜密》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_3 ・44・ 生成过程。 唐诗中“西楼”意象,往往跟其他意象如自然意 象“月”、时间意象“秋”、动作意象“登”等组合在一 起,表达出送别、怀思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抒情主 题,而且在一些诗歌中常常是兼具多种情感和多重 主题。南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词日:“无言独上西 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 中的“西楼”意象,更是集唐诗“西楼”意象之大成, 登临、悲秋、离愁别绪尽蕴其中,因此而流传千古。 李煜词中的“西楼”意象,是由诗歌人词作的成功典 范,并为宋词、元曲所继承,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一个内蕴丰厚的经典意象。因为“中国古代诗人 特别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他们的创新往往是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经过长期 积淀,往往蕴含着一些约定俗成的基本内涵”。 9儿故 此,全面考查“西楼”意象在唐诗中的生成过程和实 际使用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 一“意象”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厚的审美内蕴,也有助 于增强我们鉴赏和品味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 [注释] ①参见全唐诗库http://www3.ZZl1.edu.cn/qts/;另检索得诗 题中含“西楼”者27条,多有交叉。 ②参见全唐诗库http://www3.zzu.edu.cn/qts/;检索“危 楼”,得37条;检索“百尺楼”,得17条;重复1条。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古诗源[M].长沙:岳麓书社,1998:201. [2]丁福保.全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1143. [3]李世忠.论宋词中的西楼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9 (3).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陈铁民.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18卷第3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3 VOL.18 2015年9月 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SEP.2015 [6]张籍.张籍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92:334. [7]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陶敏,易淑琼.沈俭期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 1988. 局,2001:60. [8]罗时进.丁卯集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李白.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粱德林.意象与主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26]何休,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O]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957:335. [1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7]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673. [12]萧统.昭明文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402. [28]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3]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85. [14]杜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29]齐涛.韩偃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14. [30]朱安群,徐奔,周洪等.周易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 [15]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社.1993:260. 1989. [3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 [16]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 出版社,1979:190. [17]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32]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 社。1998. 社.2000:318. [18]齐文榜.贾岛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3]王济亨,高仲章.司空图选集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 449. 版社,1989:50. [19]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34]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0]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285—286. [35]李煜,李绿.南唐二主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57:1213. 1989:20. [22]陈潞.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吕全国) From Entity to Image:On Generative Process and Theme Connotation of’’The West Building¨Image in Tang Poetry YANG Jin—hui (School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 1,China) Abstract:“The west building”is used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s repeatedly in their poems,realizes the con— version from expressing the entity meaning to the poet’S complex emotions,and completes its imagery of the gener- ative process.Such image in the Tang poetry,often tends to be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such as action image “climb”,natural image“the moon”,time image’’autumn”,expressing the familiar lyrical themes including the climb,the release,the farewell,or the sorrow in boudoir etc.in ancient Chinese poems.The image of“the west building”in Tang poetry has accumulated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and i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rhyme literature of Song Ci and Yuan Qu,and eventually become the classical image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Key words:Tang poetry;”The west building”image;generative process;theme connotation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