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智榕旅游
------------在--------------------此__________--------------------__卷__号证考准 --------------------__上___________名--------------------姓答 ________--------------------__题___校学业毕--------------------无--------------------效------------ 绝密★启用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7年四市(南宁市、北海市、钦

州市、防城港市)同城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祭祀.(sì) 心旷神怡.(yí) B.栅.(zhà)栏 妖娆.(ráo) 觥.

(gōng)筹交错 C.抖擞.(shù) 应和.

(hé) 无人问津.

(jīn) D.案牍.(dú)

差.

(chāi)使 一碧万顷.(qǐ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妥帖 隔漠 自出心裁 B.贮蓄 宽敞 世外桃源 C.俨然 烘托 因地治宜 D.鳞峋

鸿儒

温故知新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深秀,气象万千....。B.《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C.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D.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8页)

享合作成果。

C.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和广阔前景。 D.是否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保障。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

纳了。”

B.“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小岩很不服气。

C.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

须谨慎。”

D.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她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瑰丽的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_,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_________,成为自唐以来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贴》,_________,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①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友人的信任和欣赏 ②以书信文体,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 ③以信札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8.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让他去投奔智清禅师,并赠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话暗示了鲁达一生的起伏,为他的命运发展做了铺垫。

B.“只听得罗刹女跌脚捶胸骂道:‘那泼猴变作你的模样,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煞我也!’”罗刹女生气的原因是孙悟空变作红孩儿,从她手上骗走了芭蕉扇。

C.格列佛再次航海,登上了大人国的岛屿,他向国王夸耀自己国家政治清明、法律公正,却遭到国王的驳斥。这其实是作者对腐败的、不合理的英国政治制度的批判。

D.鲁迅善于通过眼睛来表现人物。写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蔑视”;写孔乙己,“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寥寥数笔,异曲同工,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

人为什么不冬眠

徐 风

①我们知道,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许多动物到了寒冷的冬天都要冬眠,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冬眠呢?

②动物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但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动物冬眠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体温下降。正在进行冬眠的动物,体内温度相当低,有时甚至与外界温度一样。随着它们体温的降低,它们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这也就降低了它们对氧的需求,因此呼吸会变慢,有时每分钟仅呼吸1~5次,心跳速度也相应变慢。所有这些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③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可能是它们体内的某种物质调控的结果。他们在某些

语文试卷 第3页(共18页)

冬眠动物的血液里发现,有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对其冬眠起调控作用。

④人类为什么无法冬眠呢?首先,我们人类大脑似乎已经失去一些关键性的能力。科学家发现,能进行冬眠的动物,大脑细胞中含有一种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看起来非常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蛋白分子。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冬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春天来临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退化的神经元会重新自我修复,看不出有任何的创伤。如果是人类的话,大脑中的神经元会有不可逆转的永久伤害。其次,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它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骤停。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中心血液的温度在28℃以下的时候,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动,因为它们的心脏可以自动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⑤那人类为什么没有成为可以冬眠的动物?其实,我们所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我们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眠带来的并非全部是益处。比如,动物在冬眠时,其免疫系统是不工作的,因此会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冬眠也会影响动物的记忆,经过迷宫训练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记了它们曾经学到过什么。

(选自《百科知识》2017.02A,有删改)

9.下列关于“动物冬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动物冬眠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 B.动物冬眠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减慢。 C.动物冬眠可能是动物体内一种叫做“冬眠激素”的物质调控的结果。 D.动物冬眠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二是记忆会受影响。 10.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动物冬眠、人类不能冬眠以及不需要冬眠的原因。

语文试卷 第4页(共10页)

------------在 ___--------------------__此_________号证--------------------考卷准 _______--------------------__上____名姓 _--------------------__答__________校--------------------学题业毕--------------------无--------------------效------------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受温度降低和食物缺乏的影响,一些动物需要通过冬眠来降低消耗,保护自己。 B.冬眠时,体温下降,呼吸、新陈代谢和心跳也会变慢,这些都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C.只要人类大脑神经元含有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且在退化后能自我修复,人就能够冬眠。

D.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身具有的生存能力,决定了人类并不需要成为冬眠的动物。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19小题,共

10分;本大题共18分)

(一)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二)三 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语文试卷 第5页(共18页)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隐天蔽日. 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 B.沿溯阻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良.多趣味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属.

引凄异

属.

予作文以记之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皆以美于.徐公 B.春冬之.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飞漱其.间 其.如土石何 D.故.

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 第6页(共10页)

(三)一字之师

郑谷①

在袁州,齐己②

携诗诣.之。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③

以谷为“一字师”。 (选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注]①郑谷:唐代诗人。②齐己:唐僧人,善诗。③士林:读书人,文人。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齐己携诗诣.之 诣:__________ (2)数枝,非早也.

也:__________

1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己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20.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

(《蒹葭》) (2)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在《过零丁洋》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6)完整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共8分)

21.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的准备。

语文试卷 第7页(共18页)

(1)【观点论述】英雄一直是根植于民心的榜样形象。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花木兰被小品另类演绎,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下图与教材内容有关,请将该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撰写对联】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下面的对联拟描述其中的两位,只有上联,需续写下联。(1分) 上联:穆桂英挂帅出征立伟业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

语文试卷 第8页(共10页)

------------在 ___--------------------__此_________号证--------------------考卷准 _______--------------------__上____名姓 _--------------------__答__________校--------------------学题业毕--------------------无--------------------效------------ 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

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地,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8页)

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来往,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稿》第41卷,有删改)

22.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3分)

偶得画册 →A_______→爱吃土豆→B_______→听闻故事→C_______ 23.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2分) (1)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2)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24.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50分)

26.“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大千世界就是由“一粒沙”“半瓣花”这样的微小事物构成的。生活中,触动你心灵,给你启迪,祝你成长的,往往是那人、那物、那情……

请以“与________相处的日子”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上海市

2014年初中毕

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0页)

语文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

1.【答案】浅草才能没马蹄 2.【答案】竹喧归浣女

【解析】注意“浣”的书写 3.【答案】往来无白丁 4.【答案】沙鸥翔集 【解析】“集”易写成别字“计” 5.【答案】此日中流自在行

6.【答案】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解析】首先了解下陈同甫,又名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之类题目的意思是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7.【答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可惜白发已生”,也就是年纪已经老了,可惜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 8.【答案】为学 儒

【解析】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甲文选自《为学》,《论语》是儒家经典。 【考点】文学常识的识记 9.【答案】②

思学结合(坚持不懈) 【解析】根据文中的句子“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语文试卷 第11页(共18页)

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

亦难矣”;“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都强调学习要主动进取,因此,甲文与乙文中的②意思相近。乙文中的第一段是讲①思学结合②学与思的关系,第二段还强调了③坚持不懈④持之以恒。 10.【答案】(1)喜爱 (2)生病

【解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从前秦王喜好打猎而因此扰民。好:喜爱;

(2)君王心爱的儿子病了三天了。病:生病。 11.【答案】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解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子:你;何:什么;以:凭借。句子翻译为: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考点】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2.【答案】百姓徙避(百姓避之) 宫卫问故

【解析】根据文章段落的安排,内容还是很好概括的。第一段讲述秦王将要打猎,百姓徙避(百姓避之),韩生出来阻止,宫卫问他原因,韩生解释给他听。 13.【答案】B

【解析】短文的主人公是韩生,主要表现了他的智慧,

语文试卷 第12页(共10页)

通过一件小事就看出问题的根本。A、D两项在文中没有体现;B、C两项都接近原文体现的道理,但相比之下,B项更贴切。 【文言文译文】

【甲】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乙】

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措;(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②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二)

从前秦王喜欢打猎,因此扰民,(有一次他)下令在北郊打猎。(打猎的)前一天,百姓都离开回避他。 有个叫韩生的人制止他们说:“秦王的爱子病了三天了,秦王担心他,必定不会出猎。”后来(秦王)果然(没有出猎)。有人问他说:“我在王宫中当值,尚且不知道秦王的爱子病了。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韩生说:“我听说秦王的爱子喜欢放风筝,我登高望见王宫之上(已经)三天不见风筝了,所以知道。” 二、现代文

语文试卷 第13页(共18页)

14.【答案】不张扬(简朴) 【解析】根据第二段“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简朴的陶土作为外立面,建筑顶面配上了柔和舒展的曲面,让整个建筑从高处看像一本摊开的乐谱,与音乐厅之名自然贴合”,可知“低调”指的是自然简朴。

15.【答案】说明在音乐厅的设计中,其声学考量和声学效果比音乐厅外观和格局更重要 【解析】 “看得见的”指的是外观,“听得见的”指的是声音,根据下文“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每一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里”,概括语句意思为:外观没有声学考里重要。

16.【答案】为了达到最佳的声学效果 【解析】细读第五段,可知反复测试就是为了使声音更加完美,效果更加理想。 17.【答案】(1)为了实现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设计了大小两个音乐厅。

(2)为了拓展功能,巧用空间,辟出音乐互动长廊。 (3)为了克服地铁的震动干扰,采用隔振器技术,建成全悬浮结构建筑。

(4)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

【解析】根据第三段“与外观的低调不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许多亮眼的创意”可知,答案要去下文寻找:“其中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承担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为了拓展功能,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更是巧用空间,辟出了一条长达80米的音乐互动长廊,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一

语文试卷 第14页(共10页)

大一小两个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它们建成上海首个全悬浮结构的建筑”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的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据此解答即可。 18.【答案】D 【解析】第⑥段所举的例子,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说明音乐厅兼具录音棚的功能,进一步思考可知,这一功能也说明了音乐厅对上海交响乐团未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本题最佳答案为D。B项也是第⑥段所举例子的一个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 19.【答案】渲染列车上所见所闻的单调乏味,表现“我”无聊的心境,引出下文“我”找同行者聊天的情节 【解析】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句子即可.由“荒凉”“光当咣当”看出环境的特点是“单调乏味”;为后文引出“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作铺垫。

20.【答案】苦笑 呆滞

【解析】解答时,可以结合原文内容,把握关键字句进行概括。根据题干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可知应定位到文章第②-⑥段的内容。第③段中“我”试图去与“美女”交流,却发现她丝毫没有反应,仔细一看,原来“美女”在听着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所以第④段开头是“我灰头苦脸地苦笑一下”;第⑥段中,“我”好不容易向中年人借了火,以为能够有一番交流,可是中年人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所以第⑦段中写道“我呆滞在那里”。

语文试卷 第15页(共18页)

21.【答案】对“我”怀有戒备之心,不愿与“我”交

【解析】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第⑤段中写了“我”尝试与中年人交流,并问他去哪儿,而中年人却是把一大截的烟掐灭,然后准备回到位置上。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中年人的戒备之心,不愿意与“我”交流。 22.【答案】C

【解析】B、D两项不是文章表现的重点,分析偏颇。C项切合文章内容且分析透彻,是最佳答案。A项是文章表现的一个方面,如小伙子、美女。而大爷和中年人并没有“因人机交流而忽略人际交流”。

23.【答案】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对比),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解析】解答时,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结尾与主题的关系以及结尾通常在结构上的作用,联系小说主旨进行解答。结尾中写道一个阳光男孩主动向“我”询问白杨树,与“我”交流。在内容上与前文描写的“小伙子、美女、大爷”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这样能够照应主题,引发读者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在结构上,段落处于文章结尾,却没有交代“我”的回应,而是留有悬念,交由读者自己思考,这样能有更多回味的空间,使小说主旨更加深刻,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三、综合运用

24.【答案】示例:B

爱因斯坦曾人住外滩的浦江饭店,雕像安放在外滩街心花园,有利于市民和游客走近历史人物曾经生活过的空

语文试卷 第16页(共10页)

间,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5.【答案】最聪明的头脑(“相对论”之父)

【解析】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被称为相对论之父。 26.【答案】BE 【解析】因为是雕像底座上的说明,且雕像位于上海市,所以除了说明A项的常规内容外,还要包括C、D、F三项的内容。B项内容较多,不符合题干中“简要说明”的要求,且与F项内容有相同之处,所以B项不必写人。E项与主题无关,也不必写人。 四、写作

27.【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审题时,要逐字推敲,“这里”是个场所,要交代清楚是什么地方。“也”是相对于另一个地方而言的。“乐趣”是题眼,要用具体的材料充分体现。如要写出新意.选材是关键。“这里也有乐趣”的言外之意是“这里”原来没有乐趣,或没有发现这里有乐趣,写作时要用对比或欲扬先抑的手法充分渲染,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语文试卷 第17页(共18页)

语文试卷第18页(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