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总会指着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我说:“农民伯伯种田多不容易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吃干净碗里的饭,不要浪费。”
以前,我会懵懂地点点头,但根本没有听进去。不过,自从在网上得知了许多有关粮食的报道,就立马激荡起我的“一腔热血”。
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拥有13亿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且还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减少。农田逐渐被高楼所取代。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中国人明明知道粮食“诞生”出来不容易,但还是在浪费它。
在中国的饭店里,常常可以看见一大桌子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有的在安心吃饭,有的在聊家常,还有的在喝酒助兴。一桌人在的时候有的是欢笑,但他们走后呢?留下的又是什么?是一大桌没吃完的剩菜,一瓶瓶没有喝完的啤酒。没有人去吃,没有人去打包,更没有人提出倡议或去指责这样的行为。一盘盘没有吃几口的饭菜被倒入垃圾桶,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成果不被尊重。我就不明白了,大家不是都知道粮食生产的不容易吗?不是都背过《悯农》吗?为什么没有人去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呢?
你们知道德国人吗?他们不但严谨,而且非常节约。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就对德国这个国家充满了尊敬。作者主要讲述了他在德国的一家饭馆吃饭,由于自己点了很多的菜,没有吃完,被罚了50马克,后来又仔细观察了德国人的用餐,发现他们点菜简单,可以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饮食,如果发现不够,也要等自己吃完再点。看过这篇文章,我都有些脸红了。同样是地球上的居民,怎么差距会如此大?德国人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升油、一张纸开始营造地球的未来,而中国人呢?
不过现在,中国人浪费的现象也有了好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朋友会发现,今年除夕夜时,在各个饭店吃团圆饭的人们大多尽量吃掉所点的菜,实在吃不下就打包,第二天接着吃,都不肯浪费。新闻频道还特地播报了这一新闻。我们家也是如此,合理点菜,把菜吃的一干二净。光盘行动得到了普及,得到了倡导,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不再铺张浪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小诗又在耳边响起了。真希望我们大家能从现在做起,抵制浪费,节约用粮,珍惜资源,为美好的明天献出一份力。
初一三班 张雅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