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铁路工程-地质选线原则(一)

铁路工程-地质选线原则(一)

来源:智榕旅游
铁路⼯程-地质选线原则(⼀)

⼀、越岭地区的地质选线原则

l.越岭线⾼程⼤、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程艰巨、集中,且直接影响线路⾛向、技术标准、⼯程投资和施⼯期限等重⼤原则问题,因此,做好地质选线⼗分重要。应在⼤⾯积区域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始⾄终与⼀定深度的线路⽅案研究⼯作相配合,做好多垭⼝、多限坡的多⽅案(或⽅案组合)⽐选。

2.越岭线的越岭隧道和越岭两侧引线的选择是⼀项密不可分的系统⼯程。做好越岭线的地质选线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分⽔岭两侧引线以及施⼯条件等各种因素,选择出能尽量避绕重⼤不良地质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线路⽅案。越岭隧道⼀般应选在⼭坡较陡、⼭梁较薄、岩体完整、岩层坚硬、⽆不良地质现象、地下⽔较少的地段。

⼆、⼭区河⾕的地质选线原则

1.查清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绕避不良地质现象。⼭区河⾕的发育常与区域性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进⾏⼭区河⾕选线,⾸先要调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和滑坡、岩堆、崩塌、泥⽯流、岩溶、煤窑采空和沙漠等严重不良地质现象的特征、范围及对线路的影响。对性质复杂、不易处理、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应尽可能绕避。特别是河流曲折多弯,线路有跨河条件,且桥不太⾼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采⽤多次跨河⽅案。

2.在地形狭窄的困难河段,受地质、⽔⽂条件的控制,线路常需进⾏内移建隧道或外移设桥的⽅案⽐选。

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地段或冲刷严重地段,以路基通过不能保证线路安全时,应考虑内移做隧道⽅案。在断层和岩层破碎地带,当线路靠⼭或内移作隧道有困难时,可考虑外移设桥通过。

采⽤隧道⽅案时,尚应充分考虑⼭体的稳定性和⼭体压应⼒,做好采⽤长隧道或短隧道群的⽅案⽐选。

3.⼭区河⾕线路应尽量减少⾼边坡。并应做好过坡外⾃然⼭坡的稳定性评价。通过⽀沟,要注意泥⽯流的危害,应逢沟设桥,并留⾜净空。

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区的选线原则(⼀)总的原则

线路通过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区时,应深⼊进⾏调查碉究,查明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类型、规镆和严重程度及其发⽣、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各种可⾏的绕避和通过⽅案,做到绕有根据,治有措施,保证铁路建成后畅通⽆阻,不留后患。⼀般,对性质严重、规漠较⼤、整治困难的不良地质地段,均应予以绕避。但对整治措施落实,可以彻底整治并不需付出昂贵代价和不致使运营条件严重恶化的,则应选择合理位置通过,不应盲⽬绕避。(⼆)滑坡地段

1.对性质复杂、⼯程量⼤、采取整治措施也不易确保稳定的⼤型滑坡,线路应尽量绕避。当滑坡规模⼩、边界条件清楚、技术条件可能、经济上合理时,可选择在有利于滑坡稳定和线路安全的部位,采取有效的⼯程措施通过。2.当线路通过处于稳定状态的滑坡时,不应在滑坡体上部填⽅或在滑坡体下部挖⽅。

3.在选线阶段,在认真进⾏地质调绘勘探的基础上,应注意对地貌、地形、地层结构和⽔⽂地质条件上具备潜在滑动可能的斜坡地段,做出预测预报,确保线路通过时,⼭体稳定条件不受到削弱和破坏。

(三)崩塌、岩堆地段

1.对⼭体极不稳定、岩体⾮常破碎、松散的陡坡地段,或预计⼈⼯开挖使⾃然条件遭受破坏后,可能发⽣较⼤规模崩塌,且⼯程处理困难的地段,线路应尽量绕避。

2.对崩塌范围不⼤,性质不严重,有采取清理⼭坡危⽯以及其它有效⼯程措施可确保安全的地段,也可考虑在崩塌影响范围内通过。由于崩塌地段,线路位置、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与崩塌规模的⼤⼩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确定线路位置时,应进⾏地质横断⾯选线,进⾏综合研究,认真⽐选,以确定经济、安全的线路位置和⼯程措施。

3.对物质来源不多,且已基本稳定或有相应措施确保其稳定的岩堆,线路可考虑在其上以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四)泥⽯流地段

1.对处于发育期的特⼤型、⼤型泥⽯流和淤积严重的泥⽯流沟,线路宜绕避。泥⽯流堵河严重地段,在堵河影响范围,线路应远离河岸,并应有⾜够⾼度。当沿河两岸均有泥⽯流时,线路应选在较轻微的⼀岸,必要时,可多次跨河。

2.峡⾕河段选线,应在查明泥⽯流活动痕迹,判定泥⽯流规模的基础上确定线路位置和⾼程;宽⾕河段选线,应根据主河床与泥⽯流沟(扇)的淤积上涨率,主河摆动趋势,确定线路位置和⾼程。

3.线路⼀般不宜穿越泥⽯流沉积区,严禁在洪积扇上挖沟设桥或设置路堑。应在流通区设桥通过。桥的净空与跨度应能保证泥⽯流畅通,并应避免在沟床纵坡由陡变缓处和平⾯上急弯部位设桥。如没有建桥条件时,可考虑以隧道或明洞渡槽通过。4.对于泥⽯流现象轻微、技术上易于处理的沟⾕,线路可考虑在沉积区设桥通过。但不得压缩沟床断⾯,不宜合并沟槽,沟中不宜设桥墩,并要做好导流⼯程,确保泥⽯流排泄通畅。(五)风沙地区1.⼀般原则

(1)严重风沙地段,危害⼤,防治⼯程限巨,线路应尽可能绕避。当有造林条件,⼯程措施可靠和经济上合理时,线路⽅可穿越,但应充分利⽤各种有利地形,尽量选择在不积沙或风沙轻微地段通过。

(2)线路⾛向最好与当地主导风向接*⾏,尽量使线路顺直,少设曲线,必须设置时,宜采⽤较⼤半径曲线。(3)线路宜以路堤⽅式通过,⾼度不宜⼩于lm;避免采⽤半堤、半堑及路堑,特别应避免采⽤长、深路堑。

(4)车站宜选择在风沙轻微地段,避开有风沙活动的隘⼝处,站房和住宅等建筑物宜尽量建在背风的地⽅,朝向背风⼀侧。(5)在严重风沙地段,宜适当加⼤桥涵孔径。(6)线路宜靠近⽔源和防护材料产地。2.各类风沙地区的选线要求

(1)线路通过⼲旱、半⼲旱地带⼤⾯积流动沙丘时,不宜深⼈到⼤沙漠内部,应选择沙漠边缘、⼭前洪积扇前缘和潜⽔溢出带

通过;若必须深⼈⼤沙漠时,应尽量利⽤其中的现代、古代河流及湖盆地。通过⼤型丘间地时,线路应远离沙丘背风坡;在纵向沙垄地区线路宜顺主风向从垄间地通过。

(2)线路通过半⼲旱、半湿润地带、以局部流动沙丘及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的地段时,应避开流动沙丘,以及已遭受破坏的半固定、固定沙丘及地表沙物质深厚的沙地,选择在河流、湖盆及草滩的下风侧通过。

(3)线路通过积沙⼭地时,应避开陡坡积沙地段,选择在背风侧风影响部分以外的地段或沿⼭地积沙带的丘间地通过;若必须跨越沙带时,应选择沙带较窄和沙丘起伏较⼩的地段通过。(4)在⼽壁地区,线路宜选择在地表粗化、⽆流沙地段通过。(六)岩溶地区

1.线路宜尽量设法绕避处于强烈发育阶段、具⽹状洞⽳和巨⼤空洞的岩溶地区;若不能绕避时,应避免顺可溶岩与⾮可溶岩接触带、有利于岩溶发育的褶皱轴和断裂带及其交汇处,岩溶⽔富集区及岩溶⽔排泄带延伸;并选择其最窄、最易于采取⼯程措施处,以最⼤交⾓通过。

2.各种岩溶地貌单元线路位置的选择

(1)在孤峰平原区,线路应选择在覆盖⼟较厚、地下⽔位埋藏较深地段,并避开抽取地下⽔可能形成的最⼤下降漏⽃范围、地表⽔位与地下⽔位变化幅度较⼤、上覆⼟层结构复杂的地段。

(2)在峰林⾕地、峰丛洼地及溶丘洼地区,线路宜选择在⾼程⾼于岩溶⽔的最⾼洪⽔位的洼地、⾕地边缘靠⼭边通过。遇有垭⼝时,宜避开垭⼝中⼼,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侧通过。

(3)越岭线宜在地下分⽔岭通过。平⾯位置宜选在相对的岩溶负地形之间;⾼程宜在垂直渗流带中,⽆条件时也可在深部缓流带,但不宜在⽔平迳流带中,隧道纵断⾯宜采⽤“⼈”字坡。

(4)河⾕线宜选在岩溶发育较弱⼀岸的⾼阶地上。当线路位于斜坡地段时,应将线路选择在负地形之间及垂直渗流带中。若遇由早期河流侧蚀作⽤形成的⽆⽔溶洞群地带,线路宜向⼭⾥靠。3.岩溶地区选线,宜多做路基、桥梁,少做隧道,尤应避免长隧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