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发展方向的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思想战线 2012年第5期第38卷№.5,2012 Vol 38 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发展方向的思考 徐畅江 马克思在l847年l1月29日纪念波兰起义 一致,获得的利益有差异,国家政策导向和政 17周年国际大会演说时说:“要使各民族真正 府行为将决定这种差异和差距的缩小或扩大。 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 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与整合的作用,一 民族团结的实质。是各民族为实现共同理 方面它不断促使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分化,使 想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起来进行奋斗的过程 地区和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另一方面, 和状态.相对平衡的利益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 它又具有统一的功能,让一切民族都不可避免 础。如果不能有效调节不同民族发展不同步、 地进入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中,使不同的民族 受益不平衡的限度,民族关系就可能出现裂痕。 及其社会生活都纳入统一的价值观和制度体系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一个革命性 之中,不停地整合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越 的过程,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来越趋同的共同体,使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也发生了 政府必须抑制市场经济分化的作用,调适各种 深刻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关系中最重 利益关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统一的功 -Pc的民族关系,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以及社会 能,通过法律、政策和规划布局等政府调控手 结构、社会体制、社会意识及其社会价值取向 段,使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更加公平,使增长 等社会存在的影响。同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的成果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一方面,需要保持 政府对民族关系的调适有时会处于弱化状态, 经济高速、有效和持续的增长,只有通过经济 民族关系的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特 增长,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另一 别是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已经从释放被束缚的 方面,也需要消除各种各样的机会不平等,以 生产力进入到利益调整的时期,利益矛盾甚至 增强增长的共享性,尽可能在一次分配领域达 利益冲突不断凸显,虽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公 原则不变,但社会转型、发展差距、国际形势 平竞争的条件,消除社会不公,建立一个规范、 等因素对民族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呈现 透明、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② 出新特征、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一个 国民族政策如何选择改进的方向,是需要认真 新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 考虑的问题。 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 性的部件,它必须具备巩固民族团结和提供强 政府要主导民族关系调适,引导各民族构 大合力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适 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机制。 民族关系的能力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如何认识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民 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72.其对策选择,“加快少数 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次要方面的是民族内部的 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现阶段 关系问题。表面上看,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与 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⑧这是当前中国民族理 民族之间的问题,实际上,民族关系的主导力 论和民族政策的主流观点和重-Pr支点。虽然发 量是执政者,体现执政者意志的政府对待民族 展差距短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4_v- ̄制差距, 问题的理念、政策、制度和解决方式左右着民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即使地处边远的 族关系。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确定和掌控 少数民族群众也能共享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资源分配的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 是目前我们国力和体制能够做到的。惟有如此, 利益分配方式(生产关系)。这种分配关系的现 民族团结才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各民族 代语境就是发展,就是现代化进程。而在这个 才能联合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理想而进行奋 过程中,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进度并不 斗,最终实现交融一体才具备坚实的经济社会 作者简介:徐畅江,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1)。 ①[德]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的演说》 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87页。 ②林毅夫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投资》2009年第1期。 ⑧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eom/ mrdx/2005一o5/28/contem3013610,htm,2005年5月27日。 ・125・ 思想战线 2012年第5期第38卷№5.2012 v。I 38 基础。因此,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利益 关系的调控,形成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利益关 人类的群居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 必须组成一个共同体而生存,先是血缘的氏族, 然后是地缘的部落、民族、国家。民族既是历 系共享和平衡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的社会发展机制,是新形势下巩固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战略选择。 史的范畴,又是动态的存在,不断产生、合并、 融合、消失。但是民族融合和消失是一个漫长 要正确看待和引导民族意识,形成包容开 放的社会氛围。民族意识具有两面性,即可以 在正确引导之下成为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也可能成为拒绝、 的过程,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 阶段,过早地排斥特殊性,回避实际上存在的 民族差距和差异,实施所谓“平等的公民身 份”,只会进一步加剧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经 济、文化和价值观念还未到达基本一致的56个 逃避或者惟我独尊的狭隘思想,从而给社会发 展带来破坏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关系 处于敏感时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加强各 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这个大共同体内,催生一 种离心力式的民族意识。民族政策的“新思 维”,在理论上似乎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中则 极具危险性和危害性。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一个 自然而然的过程,甚至需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 民族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到达相互尊重, 实现相互信任。民族团结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 理认同,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要着重教育汉族 等多数民族,越是有意识克服大民族主义的思 过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像奔跑的马群, 如果创造了良好的道路条件,并加以引导,形 想影响,民族之间就越会团结,也就越有利于 汉族等的真正利益。同时教育少数民族真正认 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是发展,观察民族关系首 成默契,自然会沿着期望的方向前进。如果操 之过急,反而会分道扬镳。民族交往、交流、 先要看其实质是否有利于发展。从而更加自觉 地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和各民族团结结合 起来,把维护本民族利益与维护国家全局利益 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打破 封闭保守,学习汉族和其他外来的先进理念和 技术,积极反对和抵制敌对势力煽动的地方民 族主义思想影响”,①构建一种各民族同呼吸、 共命运、心连・2,2的社会价值体系。 民族意识还具有相对性,不仅源于共同的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也源于社会或民族之间 对民族意识的反意识,即反作用力。对待民族 意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压制则内聚而排 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它一定是在平等 基础上的自愿。一定是在心心相印基础上的自 觉,一定是在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基础上的自融。 中国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遇 到过许多困难,然而中国没有出现大的、有可 能导致国家分裂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正确 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最为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之所 以能取得令世人瞩Ig的成就,是与包括56个民 族在内的所有人的贡献相关联的。换言之,中 国的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各种制度框架,为所 有的民族提供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展示他们 绚丽的文化个性以及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的基 斥,包容反而淡薄易交融”的规律,以实现各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构建融合各民 族文化的、得到各民族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 使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意识成为各民族的共 同意识.造就一个包容开放、和谐共生、勃勃 本平台,而他们的各种创造和努力又是与国家 向上的社会,进而凝聚一种“大象无形,大音 希声”的中华民族的气概,这或许可以排解民 族政策“新思维”提倡者对民族意识忧心忡忡 的防范以和耿耿于怀的思考。 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人们 爱说中国已经是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国, 大国风范不应只是表象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 更应表现在让这个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尊, 受到所有其他民族的尊重,并且能够使国家的 发展目标和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最终实现所 有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诚如有 学者指出的:“只有当来自民族性群体的人们把 这个较大政治组织看做是发展而不是压制他们 的民族认同背景时,他们才将共享对这个政治 组织的一种忠诚。”② 要再反思苏联和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教训, 顺应民族融合的自然历史规律。人为“去政治 化”.人为压制民族意识,实施民族同化造成政 治盲点,最终导致民族问题还是以政治化、流 血化的方式解决,这是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问 题的症结。 (责任编辑 陈斌) ①王连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l6页。 ②f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9年.第241页。 ・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