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 表1 氨基磺酸用量对产物导电性及溶解度的影响 lble l The effect of content of amino acid on conduc一 财 3所示。 许 2007年增刊(38)卷 表3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质的影晌 Table 3 The effect of content of reaction time on condu. 氨基磺酸 电导率 用量(g) 收率(%) 压片电阻(o) ( S/4.5 8 11 14 17 63.9 55.5 57.2 83.6 55-3 406 316 162.8 65 152 1.643 2.13 3.45 8.41 溶解度 0.0l1 0.012 0.019 0.028 em) (g/20n ̄) 反应 压片电阻 时间(h) 收率(%) (o) 2 4 6 电导率 (2.46 2.25 8.41 溶解度 (g/20m1) 0.023 0.028 O.028 uS/era) 5.5 65.6 83.6 154.5 104 65 8 54.1 l19 1.763 0.0o9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氨基磺酸量的增加,产物 从表3中可知,当反应时间为6h时,所得到的产 的收率、压片电阻、电导率、溶解度均增大。这可能是 因为随着氨基磺酸在体系中量的增加,体系中电离出的 H 量增加,掺杂到聚苯胺亚胺氮原子上的 数目也相 应增加,因此,为了维持电中性,进入到聚苯胺链上的 对阴离子数目[41增加从而导致了产物的电导率增大,而 电阻则会减小,同时产量也会提高。另外,由于氨基磺 酸是一种两性的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则会导致产物 的溶解性变好,因而,产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会随 着氨基磺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应的溶液的电导率也 会升高。但是,当氨基磺酸超过一定量后,未起到掺杂 作用的分子难以除去,还可能在聚苯胺分子链间形成较 大的空间位阻,反而造成电阻增大[71。 3.2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固定其它条件不变,改变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的 量来考虑对产物聚苯胺的收率、电阻、在有机溶剂中的 溶解度以及溶液的电导率的影响如表2所示。 表2 APS用量对产物性质的影响 Table 2 The effect of content of APS on conductivity and 用量(APS g) 收率(%) 压片电阻(o) (1电导率 aS/溶解度 cm) (pJ20m1) 1 42.6 134.5 1.457 0.019 1.7 83.6 65 8.41 0.028 2.5 103.】 】82.5 2.43 0.016 3.4 129.9 581 1 26 0.0o5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产物的收率随引发剂用量增 加外,其它的性质都随着APS的用量增加而先升高后降 低,当APS的量为1.7g时产物的压片电阻、在有机溶剂中 的溶解度以及溶液的电导率达到最佳值。这是因为在一定 范围内,随着氧化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产率和电导率 也增加。当氧化剂用量过多时,体系活性中心相对较多, 不利于生成高分子量的聚苯胺[81,且过量的过硫酸铵使聚 苯胺氧化,破坏了聚苯胺分子链内大的7c电子体系共轭结 构,减小了位移载流子,从而使聚合物的电导率下 , 因而产物的压片电阻也相应的先减小后增大。另外,当过 硫酸铵的量过多时会使体系的稳定性降低,这可能是导致 产物聚苯胺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后又减小的原因。 3.3反应时间的影响 固定其它条件不变,改变反应时间,得到产物的收 率、压片电阻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电导率如表 物聚苯胺的收率、压片电阻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和电导率值都相对较好。这可能是因为,当反应时间为 6h时,掺杂态聚苯胺行成了较长的分子链和比较完善 的掺杂体系,具备了相对较好的导电通道,因而它的固 体压片电阻应该最低。当反应时间进一步延长时,可能 导致了苯胺单体的过度氧化,引起了PANI共轭链的断 裂,同时也破坏了相对较完善的掺杂体系,因而固体产 物的压片电阻会变大,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减小,其溶 液的电导率相应降低。 3.4不同酸掺杂聚苯胺固体压片电阻的比较 将用氨基磺酸掺杂聚苯胺的压片电阻与本实验室 合成的盐酸(HC1)掺杂聚苯胺和十二烷基苯磺酸掺杂聚 苯胺的压片电阻做一下比较,如表4所示。 表4不同酸掺杂聚苯胺固体的压片电阻 Table 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cid—doped on conductivity 从表中可以看出,氨基磺酸掺杂聚苯胺的压片电阻 已经达到了HC1掺杂聚苯胺的量级,而要比DBSA掺杂 聚苯胺的电阻小得多。 3.5 b'T-IR分析【m1 从图1中可以看出,1564和148lcm" 处的吸收峰分 别对应着PAn中醌式和苯式结构中c—c的伸缩振动峰, 1299cm" 处的吸收峰为与苯环相连仲胺(c—N)的伸缩 /__、 振动,1 139cm" 处的吸收峰对应了 N的模式振动, 这都说明了产物中PAn分子的存在。 Wavenumbers/cm。’ 图1 氨基磺酸掺杂聚苯胺红外光谱 Fig 1 The FT-IR patterns of amino acid—doped polyaniline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冯辉霞等:溶液法合成氨基磺酸掺杂聚苯胺的研究 3.6热分析 左右时,图中出现吸热过程,说明复合材料中的易挥发 3.6.1热重分析 物质开始分解出来,如用于洗涤的丙酮,当温度在800C 左右时,易挥发物质分解完全。当温度在150 ̄C左右时, 曲线a开始呈现吸热过程,说明盐酸掺杂的聚苯胺开始 良好的耐热性是衡量聚合物稳定性优劣的重要标 志之一。通过热重分析可确定聚合物的使用温度范围。 图2中曲线a、b、c分别是HC1、NH2SO3H、DBSA掺杂 PANI的热失重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HC1掺杂PANI在 119℃开始分解,氨基磺酸掺杂PANI在179"C开始分解 而DBSA掺杂聚苯胺在220℃开始分解,另外从图中可知 分解;在温度约为210℃时曲线b出现吸热过程,说明氨 基磺酸掺杂聚苯胺开始分解;而在温度约为275"C时曲 线C出现吸热过程,说明DBSA掺杂的聚苯胺此时开始分 解,这与图2的热重曲线所反应的结果基本一致。 在分解过程中,HC1掺杂聚苯胺的分解速度很快,而氨 基磺酸和DBSA掺杂聚苯胺分解较为缓慢,说明氨基磺 酸和DBSA掺杂的聚苯胺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要好 于HC1掺杂的聚苯胺。 4结论 (1)研究得到了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氨基磺酸掺杂 聚苯胺,较为适宜的原料摩尔比是n(An):n(NH2SO3H) :n(APS)=1:14.4:0.75。较佳的反应时间是6h。 (2)该工艺原料便宜易得,制备方法简单,适合 于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向明,杨 其,李光宪,等.【J】.化学世界,2004, 11:610—613, Temperature/ ̄C 【2】Haba Segal E,Narlds M,et 1.【aJ】.Synthetic Metals,2000, 110:189.193. 图2 不同酸掺杂 3.6.2差热分析 热失重曲线 Fig 2 The TG patterns of different acid—doped polr aniline 【3】井新利,赵卫兵,郑茂盛.[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1, 19(4):225-228. 图3中曲线a、b、c是3种不同的酸掺杂的聚苯胺的 差热曲线。 【4】 旷英姿.【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4,34(4):18—20. 【5】 秦国治,王顺.[J].腐蚀与防护,1999,20(6):278—281. 【6】 潘国龙,钟乐义.【J】.河南化工,1995,1:24.25. 【7】 马【8】 马利,刘利,汤吴,甘孟瑜,等.【J】.表面技术,2006,35(4): 琪.【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42.45. 25(3):124—127. 【9】傅和青,张心亚,等.【J】.化工学报,2005,56(9): 1790.1793. 【10】Qiu Jianhui,Feng Huixia.In—Situ Chemical Synthesis and Temperature/oc Characterization of Conductive Polyaniline/ATTP compo— 图3不同酸掺杂PANI差热曲线 Fig 3TheDTApatternsofdifferentacid—dopedpolyaniline sites【C】.Transacdoa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6,16:444.448. 与图2的热重曲线作比较,可以看出当温度在19℃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doped by amino acid with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FENG Hui.xia ,SHAO Liang ,QIU Jian.hui ,ZHANG Guo.hong ,ZHAO Yang , WANG Yi ,ZHANG Jian.qiang (1.School of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2.Department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nd aSystems Engineering Facdty of Sysemst Engineering,Akita Prefectural Universiy,Altdta 015—0055,Japan) Abstract:The conductive composites of amino acid—doped polyaniline were synthesized using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Amino acid was used for dopant and APS used as initiator duing the polymerization.The effect of content of amino acid nd APS,reactaion time on the slice resistance of production and solubility were studied.When the molar ratio of An: (amino acid):APS was I:14.4:0.75,reaction itme was added at 8h,the conductivity of amino acid—doped polyaniline is 65f ̄(he tslice resistnce).The aresulted 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ies nd ahertmogravimetry. Key words:conductive eompositesl polyanilinel amino acid-dopedl slice resist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