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州地铁站厅空间环境主观评价研究

广州地铁站厅空间环境主观评价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2

广州地铁站厅空间环境主观评价研究

邱坚珍1 ,偏燕青2,康 健3,刘培杰4

QIU Jian-zhen, PIAN Yan-qing, KANG Jian, LIU Pei-jie

*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Guangzhou Metro Station Hall

摘要 为了解及提升地铁站厅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选取广州市内6个具代表性的站厅,运用使用后评价方法,对站厅室内空间尺度及装修、功能组织及流线设计、信息指示及便民设施、物理环境开展研究。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主要手段,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得知:乘客使用频率与多数评价指标显著相关;非换乘站使用者较关注信息指示及便民设施,换乘站使用者更多关注功能及流线设计;使用者对绿化小品等景观及便民设施满意度较低。归纳出目前地铁站厅存在问题,并对日后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 广州地铁站厅;空间品质;主观满意度;使用后评价

ABSTRACT To understand and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public spaces at MTR stations, six representative metro stations in Guangzhou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this study. The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internal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s, including the spatial-scale and decoration status, the functionality and streamlining design, information guidanc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frequency of taking the metro usually influences the satisfaction of a passenger; non-transfer station us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guidance 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 while the transfer station us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streamline design . Users ar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 interior design and facilities in all station halls . Based on th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sign of station halls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tro station Hall;space quality;subjective satisfaction;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基金项目: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1KB18):广州地铁使用空间评价研究。中图分类号  TU-856; TU-023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9.02.116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9)02-0116-06

作者简介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2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大鹏管理局,科员;通信作者,电子邮箱:692717965@qq.com;3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教授;4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引言

  建筑空间是否令人愉悦是设计及建造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的建筑使用后评价工作虽起步较国际上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1],对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的研究有较而且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及使用者,丰富的成果报道[2],

满意及愉悦感有着不同的表征要素及重要顺序[3]。  建成于1863年的伦敦大都会铁路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轨道交通改变

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其使用空间也日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近几十年,中国地铁迅猛发展。被称为中国南大门的特大型城市广州,既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重要的国际商贸、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以开放、实干、创新为先的姿态长期位于中国社会及经济发展最前沿。广州地铁的建设紧随北京、上海之后,于 1999年6月正式通车;至2018年5月,已建成运营13条线路,总里程近400km,车站数

116  官方网站www.nfjzbjb.com

2019.2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Design 设计研究

达206座,另有在建新线或延长段9条;2017年日均客流超过800万人次,最大日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全国已具标杆性地位[4]。

  广州市辖天河、海珠、越秀、荔湾、番禺、南沙、黄埔、Zhao等曾采用案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在3个人口稠密的亚洲城市(东京、香港及深圳)研究地铁车站乘客的乘坐体验,提出年轻人群乘坐地铁过程中得到优质体验的需求金字塔模型[17]。然而,体验白云、花都、从化、增城共11个行政区。越秀区为城市传统中轴线所处传统城区中心,现为省、市行政机构所在地及传统商贸、金融中心;天河区为新中轴线所处新城区中心,CBD、高校、科研机构及新建文化设施密集分布。本研究所选6个站分别位于天河(珠江新城、岗顶、五山)及越秀区(北京路、公园前、广州火车站),均为广州地铁运营较早及成熟站点,所处区位及人流组成具较好的代表性。

  已见与地铁使用相关的研究包括:关注乘坐行为模式、心理及行为体验[5,6];关注地铁站厅客观环境(空气环境、视觉环境、听觉环境、功能环境等)[7-11]及其对乘客心理(舒适度、方便度、愉悦度、安全感、艺术感等)产生影响 [12-15];关注运营及管理模式[16]等等。但将地铁站厅作为公共建筑空间的一个特殊类型开展多维度环境品质评价、探讨使用者对空间环境需求的研究较为缺乏。

表1 样本站点信息

站名类别所处行政区所处区位特点调研地点珠江新城换乘站金融办公

站厅层,(三号线与五号线)天河及高档商业中心(CBD)

三号线、五号线站台层岗顶非换乘站天河教育机构、大型医院及商业站厅层,站台层。中心密集,复合繁华地带(带少量商铺)五山非换乘站天河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地带站厅层,站台层。(带少量商铺)北京路

非换乘站越秀

传统商业中心及旅游热点

站厅层,站台层。(带较多商业设施)

换乘站站厅层,公园前(一号线与二号线)越秀传统商业及行政中心一号线、二号线站台层。(带较多商业设施)

广州火车站换乘站(二号线与五号线)越秀

老城交通核心区,城区内外站厅层,交通集散点,人流量巨大

二号线、五号线站台层。

表2 POE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X1. 尺度及划分方式

F1. 空间尺度及装修环境X2. 室内装修风格及效果

X3. 绿化及小品等室内景观

X4. 地铁服务设施数量及布置方式

F2. 功能组织及流线设计

X5. 扩展功能空间的合理性(商业、娱乐等)

X6. 流线是否清晰便捷(上下车或换乘)

X7. 特殊时段使用引导(人流高峰期及突发情况)X8. 电子屏信息的准确及有效性

F3. 信息指示及便民设施X9. 指示牌信息的准确及有效性

X10. 便民设施完善程度(无障碍设施、卫生间、垃圾桶、等候座椅等)X11. 声环境

F4. 物理环境X12. 光环境

X13. 空气温、湿度及通风环境

感受与地域、文化背景、乘客年龄等密切相关。本文沿用案例研究,用4个一级指标及13个二级指标,以使用后评价方法[18]开展研究。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依据,访谈以及实地观察作为辅证。并对地铁站厅存在问题及日后设计建设提出优化建议。1 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

  地铁站一般由站厅、站台、地面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地面风亭)、管理及设备用房、轨道行驶区、管廊空间等组成。广州地铁大部分站点位于地下,本次选取地下式站厅层及站台层供乘客活动的公共区域为研究范围,调研对象为站内乘客。文中“站厅层”包括由地面出入口至乘客下行至站台的公共交通区域、为乘客服务的商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区域、乘客集散区域等;“站台层”指乘客用于上下列车及等候的公共区域;其他布局方式如站厅与站台同处一层,或站厅、站台位于地面

及以上,或敞开式站厅,均未被选取为本研究样本。  所选6个站点包括换乘站与非换乘站各3个,详细信息见表1。1.2评价指标

  根据建筑POe研究方法[18],本研究采用4个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空间尺度及装修环境、功能组织及流线设计、信息指示及便民设施、物理环境,13个二级评价指标,以二级权重的数据统计方法分析。指标详见表2。1.3调研方法

  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乘客访谈、实地观察及照片取样作检验及侧证。

  问卷包括满意度问卷和重要度问卷;问卷发放形式有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满意度问卷表征乘客对地铁站内使用空间及其设施的满意度,重要度问卷表征该指标对于乘客感受的重要性程度。满意度问卷后附设两道题目:(1)您对目前广州地铁站厅的空间环境是否满意?如对其优化,有何建议?(2)您最熟悉的地铁站是?对该站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1.4问卷回收及可靠性检测  有效问卷的确定:

  a. 调研对象(年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等)符合相关要求,能真实表达本人相关信息及态度。

  b. 问卷不能有选项空缺或连续5项以上相同作答。  现场问卷回收率及完整度高于网络问卷,本研究以现场问卷为主要依据。各站点现场发放问卷100份,回

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117

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2

收有效问卷如下:珠江新城站85份,有效率0.85;岗顶站89份,有效率0.89;五山站86份,有效率0.86;北京路站85份,有效率0.85;公园前站88份,有效率0.88;广州火车站站92份,有效率0.92。

  为保证结果真实及可靠,对问卷包含的13道客观题采用SPSS软件[19]进行相关性检验及信度分析,信度系数为计算所得科隆巴赫 α 系数。

  a. 方法指出,如量表信度在0.7以上,表示问卷具很高的内部一致性。本调研所有站点的重要性问卷信度均在0.824至0.890之间,故用来评价使用者态度是科学的。

  b. 在同质性检验上,如计算 \"修正的项目总相关”所呈现数值小于0.400,表示该题项与其余题项的相关度较低,该题项与其余题项所测量的心理或潜在特质同质性不高。本次检验13道客观题的该值均大于0.400,表明其针对总和的相关性较高。2评价结果

2.1评价主体与各二级指标的关联性

  6个站点共525位乘客的职业、年龄、出行目的、性别及使用频率等信息详见图1。为明确乘客信息与各二级指标的独立性及相关性,进行卡方分析见表3,由分析得知:

  a. 与乘客职业相关:室内装修、绿化及小品景观、特殊时段的引导、信息指示、声环境、室内温湿度及通风环境等指标与之关联性较高;其余7个二级指标与之关联性较弱,可忽略不计。

  b. 与乘客年龄相关:装修环境及特殊时段的引导与之相关;便民设施及光环境与之关联性甚高;其余9个二级指标与之关联性甚弱,可忽略不计。

  c. 与乘客出行目的相关:空间尺度及划分、室内装修、绿化及小品景观、信息指示及声环境等指标与之关联性较高;其余8个二级指标与之无关。

  d. 与乘客性别相关:装修环境及特殊时段的引导与之相关;其余11个二级指标与之关联性甚弱,可忽略不计。  e. 与乘客使用频率相关:除室内温湿度及通风环境以外的所有二级指标均与之高度相关。2.2 各指标的乘客满意度

  图2、3反映6个站点的一、二级指标满意度总体情况。  图2表述4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可见换乘站(珠江新城站、公园前站、广州火车站)与非换乘站(五山、岗顶、北京路)的图表走势明显不同。

  a. 对功能组织及流线的满意度:所有换乘站均比非换乘站低。

  b. 对信息指示及便民设施的满意度:所有非换乘站均比换乘站低。

118  官方网站www.nfjzbjb.com

表3 调查数据卡方分析

二级

指标性别年龄职业出行目的使用频率ChiRChiRChiRChiRChiRX116.934-.02143.739.06535.834-.03545.728**-.18022.836.110X251.576**-.322107.077**-.13390.450**.04879.056**-.06863.981**-.323X351.557.15244.261.13053.981**-.13439.013**-.15780.382**.272X423.154-.07045.417.12538.853.03411.777.00012.672.043X530.817*.11436.652.15746.627*.04127.427-.02067.227**.028X622.168-.00541.913.14834.529.07818.572.02648.435**.094X741.803**.23961.187**.12364.480**-.09629.061-.08082.555**.322X818.633.08037.750.11545.071.00223.522.05245.072**.126X918.047-.14552.086-.05467.770**.06052.599**.05452.191**.302X1027.467*.18669.154**.13549.888*-.08119.832-.08799.174**.291X1116.710.18947.771.13459.582**-.05053.210**-.18845.246**.204X1216.239-.034144.813**-.03447.062*-.11223.135-.04143.812**-.045X13

10.239*

-.125

26.883*

0.072

66.920**

-.065

34.375*

-.018

1.209

-.020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0.01, *表示显著性水平0.05。

1

23

  c. 对空间尺度及装修环境、物理环境二个指标的满意度:差异不明显。

  结合现场访谈及观察得知:使用者对换乘站和非换乘站的关注点有所差异。换乘站使用者更为关注功能和流线设计,对此指标的满意度也较低;非换乘站使用者较关注信息指引及地铁配套设施,对此指标的满意度相图1 乘客信息统计

对较低。

图2 各站点满意度一级指标加权  图3表述13个二级指标的满意度。

平均值对比

图3 各站点满意度平均值分布对  a. 6个站点的各指标满意度水平均在(2比图

4

5

6

7

图4 空间尺度及装修环境满意度图5 功能及流线设计满意度图6 信息指引及便民设施满意度图7 室内物理环境满意度

围内。

  b. 换乘站中,X3、X7、X10的二级指标满意度最低。使用者对绿化小品等室内景观、特殊时段的使用引导以及便民设施不满意。

  c. 非换乘站中,X3、X10的二级指标满意度最低,使用者对绿化小品等室内景观及便民设施不满意。  图4~6分别表述乘客对4个一级指标的满意度。  图4为F1指标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a. 评价多为一般或满意。

  b. 换乘站的满意度比非换乘站略低。其中广州火车

2019.2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Design 设计研究

站站的满意度最低,公园前站次之。

  c. 各非换乘站点存在不同问题。五山站大部分乘客认为空间过于单调(该站点使用人群中学生比例较大);岗顶站虽为非换乘站,但地处教育机构、大型医疗机构服务圈及商业密集区,人流拥挤问题突出;北京路站为新建车站,空间设计及设施配套较合理,乘客满意度相

对较高。

  图5为F2指标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a. 满意度普遍不高。

  b. 对广州火车站站的满意度最低,珠江新城站次之。  c. 较突出问题为:广州火车站站厅流线组织不合理,且对于人流量如此庞大的站点来说换乘空间过小。珠江新城站上下两层站台分别采用岛式及双侧式站台且信息指引不充分,故换乘时易走错方向;如走错需原路折返,

又造成流线交叉。

  图6为F3指标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a. 以一般或不满意为多。

  b. 五山站的该指标满意度最低。6个站点的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北京路站、珠江新城站、岗顶站、广州火车站站、公园前站、五山站。

  c. 总体看来,非换乘站乘客对提高舒适性更加关注;站点规模及客流量、使用人群等因素对满意度情况有影响;在访谈及现场观察中可知,乘客对地铁站内信息指示系统的现状普遍不满意。

  d. 乘客对地铁配套设施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多数售票处空间未被合理利用;部分站点自动售票区设置不合理且对进出站人流有影响,特殊时段尤甚。  图7为F4指标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a. 以一般或满意为多。

  b. 对换乘站不满意的占比明显高于非换乘站。

  c. 换乘站中,广州火车站站的满意度最低。该站是本次调研中人流量最大、拥挤程度最严重的站点。  除派发调查问卷外,调研人员于每站点与乘客进行两次访谈,并于地铁运行各时段在现场观察。所获信息与调查问卷反馈基本吻合,其中某些存在问题则被受访者予以强调。

2.3问题总结

  本研究得出目前广州地铁站厅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4。问题归纳如下:

  a. 乘客对地铁站厅信息指示、配套及便民设施、功能组织及流线的满意度低。

  b. 乘客对地铁站厅物理环境、空间尺度及装修环境的满意度一般。

  图8为影响乘客满意度的各具体内容占比。  a. 影响F1指标的主要因素为空间感和绿化小品等室内景观。详见图8(a)。

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119

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2

  b. 影响F2指标的主要因素为换乘流线及配套设施(如商业、自动售票机等)的设置。详见图8(b)。  c. 影响F3指标的主要因素为信息指引、便民服务设施(卫生间及休息座椅等)。详见图8(c)。

  d. 影响F4指标的主要因素为声环境和温、湿度及通风状况。详见图8(d)。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在建设者和使用者两方面去探究。一方面,对建设者来说,近几十年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之特殊,难以在发达国家的建设中找到先例,故在地铁规划及设计上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在所难免;另外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某些技术问题的考虑确欠周全,如卫生间问题,应为在设计层面考虑不足,包括在规范上对卫生间等配套设施的要求(GB 50157-2003版对普通地铁站卫生间的设计无明确要求;在GB 50157-2013年版中表明车站“应”设公共厕所)。广州地铁规划建设初期对香港地铁有所借鉴,但香港、新加坡等城市与广州相比,城市格局及发展阶段均不同,前者绝大部分地铁站点与大型公建实行无缝对接,无需再单独设卫生间。另一方面,对使用者来说,对地铁所提供设施及服务的要求可以说呈飞跃式发展,给建设者提出了十分巨大的挑战。2.4 设计建议

  对已建成站厅,在不影响结构及主要布局的前提下有以下优化建议:

  a. 空间设计方面,可在有条件的站厅增设壁画、雕塑小品及绿化布置,或结合优化空间划分及人流引导形成更丰富及具特色的空间;绿化可在空间尽端等处采用水平和垂直结合设置。但应避免影响人流。

  b. 站点商铺位置、自动售票机设置欠合理,乘客换乘易出错,及特殊时段的引导不足等问题,如不能在现有布局上进行调整,只能通过加强信息指引及特殊时段加派工作人员引导人流予以改善。

  c. 信息指示牌的形式及位置可相对统一,以利乘客识别;另一方面,广告设立不应干扰使用信息。根据规模、人流量等合理设置休息座椅;在各通道出入口,站厅及站台各区域合理设置垃圾桶。

  d. 本文将声环境作为室内环境品质的组成因子进行探讨,得知部分站厅中的声环境并不理想,但建成后室内声环境的改善问题较为复杂;通过以下手段只可稍加改善:合理设定广播声压级范围,更换饰面材料、增设声学构件等。室内温、湿度及通风情况在南方气候条件下对人体舒适感影响较大,应根据不同季节以及站点的人流量等调节空调温湿度及风速。  对新建站厅的设计建议:

120  官方网站www.nfjzbjb.com

表4 调研各站厅存在问题 指标站点物理名称空间尺度及装修环境功能组织及流线设计信息指示及便民设施环境

珠江新城1. 绿化小品等景观不足

2. 空间缺乏特点 1. 换乘易出错

1.流线指示牌不完善

2. 无卫生间及休息座椅

岗顶

1.缺少绿化等景观配置1.自动售票机排队影响进站1.无卫生间2. 空间缺乏特点

人流。

2.休息座椅不足1.嘈杂1.温、五山

1.缺少绿化等景观配置1.商业布置不合理,消费人2. 空间缺乏特点群直接影响进站人流

1. 无卫生间

湿度欠舒适

北京路

1.缺少绿化等景观配置

1.部分商业设施布置不合1. 无卫生间理,未被充分利用

2.休息座椅不足

1.流线指示牌不完善,公园前

1.缺少绿化等景观配置广告过多且干扰信息指1.非常2. 空间缺乏特点1.换乘易出错

嘈杂

2. 无卫生间及休息座椅

1.站厅空间不足且划分

广州不合理

1.换乘情况混乱,流线过长线指示牌不完善火车站

2.空间缺乏特点2.自动售票机数量及布置不1.流2.无卫生间及休息座椅

3.缺少绿化小品等景观

合理;客服中心利用率低

图8 影响乘客满意度的项目占比图

  a. 空间设计方面。舒适、健康,令人愉悦,同时具有超越标识的易辩性,为地铁使用空间的人性化目标。地铁站厅多位于地下,方位相对不宜辨别,而作为人流量庞大的公共交通空间,导向性明晰与否非常重要。在空间设计及装饰上形成空间序列,再配合清晰的指示系统,可助提升使用效率。调研中大多乘客认为地铁内部空间较单调,设计上可多考虑空间的丰富性及特色。  b. 流线设计方面。地铁车站按其使用还可细分为中间站、换乘站、区域折返站、终点站和接轨站,站厅的流线组织应考虑人群的主要活动模式;流线设计原则应为清晰易辩、互不交叉及便捷合理,合理设置出入口数量、垂直交通、站台形式、无障碍设施,注意付费区与非付

费区域的划分、客流高峰期应对及弹性空间的预留等。  c. 作为交通建筑,信息指示在其空间品质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做到易读、醒目。若信息指示系统设施及布局在前期与建筑及室内设计能早配合、多协调,会有利于达成更好的结果。卫生间、茶水间、无障碍设施、垃圾桶等服务设施在数量及位置、形式上应更多考虑使用的舒适与便捷。

  d. 物理环境的优劣与诸多方面相关。应在规划选址、建筑及室内设计各阶段确保各专业设计及顾问人员士充分参与,以更好提升室内整体环境。地铁站厅的声学问题比较复杂且对空间品质影响较大,是目前国际上声品质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而营造优良声环境的最佳方式是在初始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有声学顾问的介入。目前我们正对地铁站厅声环境客观指标进行测量并结合主观评价展开研究,有关成果将另文探讨。结论

  本研究是针对广州地铁站厅室内空间环境首次较科学全面的主观评价研究。研究得知:

  (1)乘客使用频率与多数评价指标显著相关。  (2) 换乘站与非换乘站乘客的关注点有所不同。非换乘站乘客较关注信息指引及地铁配套设施,换乘站乘客更多关注站厅功能及流线设计;两者对信息指示系统的满意度均不高。

  (3) 乘客对洗手间、休息座椅等便民设施,以及室内绿化小品等景观配置的满意度均不高。

  (4) 大多乘客认为站厅空间感受较单一,可辨识程度低且空间引导性不强。

  对已建成地铁站厅,可通过更换或增设内部饰面材料、服务配套及便民设施、信息指示系统、空调通风设备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改善;对于新建地铁站厅,应在前期规划及设计中,重视POT研究总结的问题,保证各专业设计及顾问人员尽早参与协调,更有利于周全考虑多方因素,提升站厅空间的舒适感。

  感谢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对本研究大力支持!

图、表来源

本文所有图表均由作者绘制。参考文献

[1]陈晓唐.建筑师使用后评价(POE)的重要性与迫切性[J].南方建筑,2015 (6): 61-65.

[2]韩默,庄惟敏.建筑的愉悦与空间满意度评价[J].南方建筑,2017(6): 10-14.

2019.2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Design 设计研究

[3]陈曦.马斯洛[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http://www.gzmtr.com/.

[5]Kuo-Chung Wen, Shu-Shan Chang.An environmental behavioural study of crowd flow transformation at Taipei MRT station[C].DDSS 2014,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2(2014): 43-60.

[6]Richard E. Ocejo, Stephane Tonnelat. Subway diaries: How peopl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riding the train[J]. Ethnography, 2014, Vol.15(4): 493–515.

[7]Sechan Park, Minjeong Kim, Minhae Kim, et al. Predicting PM10 concentration in Seoul metropolitan subway station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41 (2018): 75–82.[8]郭凤群,肖辉.地铁站空间视觉环境评价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5,26(4): 61-66.

[9] Z Tang, J Kang, H Ji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ound field in underground shopping street[J]. Tunnel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2013,36(3): 1-4.

[10] Jian Kang. Acoustics of Long Underground Spaces[J]. Tunnel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7,12(1): 15-21.

[11] Jieun Han, Soon-bark Kwon, Chungyoon Chun. Indoor environment and passengers’ comfort in subway stations in Seoul[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04 (2016): 221-231.

[12]贺俏毅,陈松,吴燕. 地下空间规划条件的实操性研究[J]. 规划师,2018(5): 41-45.

[13]王其东. 交通数据分析决策下的地下空间规划方法探索[J]. 规划师,2018 (7): 71-76.

[14]陈昂.POE视角下的大连地铁站室内环境人性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15]赖文波,薛蕊,杜尉鹏,等.城市交通站点边际空间环境设施使用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地铁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8(2): 16-22.

[16] Yanru Chen, Bing Yi, Yangsheng Jiang,et al. Inter-arrival time distribution of passengers at service facilities in underground subway st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metropolitan city of Chengdu in Chin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111 (2018):227–251.[17] Zhao T, Siu K W M. The Needs for Quality Urban Rail Transit Life in Asian Metropolitan Cities[J].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2015, 10(4): 647-665.[18]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9]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手册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