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本就大众,你的我的不差毫厘,张一白导演91年毕业,他的成熟期刚好在80末的成长期,自上映到现在,这部叫做《匆匆那年》电影我看了2遍,身为80的尾巴,电影中的情节再熟悉不过,当《还珠格格》《灌篮高手》的音乐响起,立刻激起无限的回忆。
先说方茴吧,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多少有些恨其不争怒气不显,她只想当个安静的透明人,甚至在身边筑起高高的“围墙”,全世界都不要靠近她,因为她怕,她怯懦。陈寻步步紧逼,她节节后退,直到黑板上那句“方茴喜欢陈寻”把她的心理防线破坏,她被猜中了心事,高中乏味生活也因为添加了一丝不安的情感悸动而绘声绘色起来,如同学生时代的我们,老师的义正言辞、谆谆教诲全如空气一般,学生和老师之间不断的进行着猫捉老鼠的戏码,但那时的爱情,无疑是最快乐也是最幸福的。方茴可怜,但更可恨,因为她不爱惜自己,出于任何原因都不应该作践自己,她爱陈寻,爱的刻骨,为爱付出了所有,可是用作践自己的方法,甚至堕胎,只会让她变成陈寻心里一辈子的痛,并不能挽回一颗已经给了别人的心。 然后说陈寻,阳光帅气的运动健将、玩音乐的文艺青年,高中男神的标准类型,他和方茴的性格本是互补,他叛逆、倔强、勇敢,他就是想知道这个闷不做声的姑娘心里在想什么,就是想成为这个透明人第一个说话的男生,不管是好胜心作祟还是青春期的悸动,他一步一步靠近方茴,终于他成功了,在高中的条条框框禁锢下,篮球场上的一瞥足以让他满足。为了能和她在一起,放弃了更好的学校,可是,事事怎么会尽如人愿呢,大学太大了,大到每天要去不同的教室,遇见不同的人,上不同的课。终于他遇到兴趣相同的沈晓棠,他说方茴是他的陆地,而沈晓棠是可以和他一起飞翔的鸟儿,他没有把握好分寸,没有想清楚后果,终于让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阵亡,即使再惋惜也是徒然。
乔燃,绝对是时下最受欢迎的暖男类型,帅气、温柔的学霸,一篇《丁香花》把方茴雕刻的出尘绝绝,他只希望她可以幸福,即使这幸福与他无关,他仍愿意默默守着她,看着她。他是理智的,
高考前收到offer,没有为了这段算不上感情的感情而放弃大好未来;他是细腻的,五瓣的丁香花、方茴的生日,他会记得与方茴有关的每一个细节,他能读懂方茴的口是心非,可他不是她的“药”,不能治她的“病”;而他又是冲动的,他会冲上楼,紧张的面部僵硬的问方茴,如果那天黑板上并排写的事我们两个的名字,结果会不会不同,他颤抖着双手,只想要一个拥抱。他后悔把方茴交给陈寻,他后悔当初没有最先争取,可是,时光无法倒流,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这部电影电影剧情、台词、节奏,句句直戳人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高中的课桌旁,即使夹杂着情窦初开青春已经渐行渐远,但那些属于青春的回忆却历久弥新,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篇二:匆匆那年 影评 观后感 解读 那年匆匆太虐心——这份回忆,认真写
那些年消逝的太匆匆,已无法再回去,于是想着在自己即将离开校园之际,再认认真真看这么一部电影,不关乎时尚,不关乎文艺,不关乎影视作品,更不关乎演员阵容,只为祭奠流年。
前阵子听音乐时在热歌排行上听到王菲的《匆匆那年》,进而知道有这部电影要上映,就定下了一定要来看看的预谋。话说本人平时不怎么看电影,更别提进电影院看电影这么高上大的事情了,所以,这次为了心里的小执念,不得不进趟电影院,不得不高上大一回。 如果说徐誉滕的《李雷和韩梅梅》唱出的是80后的集体失恋,那么这部电影便是80后集体的匆匆那年。以前提到韩寒时我说,虽然没有过度地追捧崇拜和捍卫过,却一直在心底认为他是80后最成功的代表,对他有一种关乎于时代印记和80后群体的特殊认同感,在整个80后的跨度里,他在开头2了一点,我在结尾2了一截,中间这七年里,是我80后的大队伍所在。《匆匆那年》虽是80后的青春、记忆、友情,最重要的是爱情,但每一代人都可
以去从中品味自己的曾经与爱情,因为回忆和爱情,不是哪一代人所特有的。
我想感情这东西,貌似是人类最永恒的话题,既是凡人,便有七情六欲,将它安置于芸芸众生,就会演绎出各种喜怒哀愁来。影片故事中的爱情始于中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遥远的中学和本科阶段都未曾恋爱过的人,或许观影还可以是一种补偿遗憾的方式,笑。 笑过之后呢?自然是哭,这才是正常的节奏。《匆匆那年》是90后的追问,80后的回忆,带着纯真快乐,满载虐心疼痛,踏踏实实诠释着成长的沉重。匆匆那年,那年匆匆,太虐心。 中学的懵懂,最易招致爱情的萌动。在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里,他和她,一个阳光帅气,倍受瞩目,一个纯净冷清,宛若丁香,匆匆那年,他们见过太少世面,在简单的世界里彼此深陷,擦出火花,编织童话,相识,相恋,相伴。
大学的绚烂,不再简单单调的世界里,两人又相疏,相怨,直至相别,最终童话破灭,从同一个世界分回到两个不同的星球,间隔亿万光年。中学比小学大,但也只是中等,大学才叫大。进到同一大学的喜悦,军训时别番的韵味,却只是后来散场的伏笔。看着高中时课桌上我们曾经用过的那些课本,听着“还猪格格”,到后来的宿舍生活、校园学习,我们心中泛滥的,是否只有亲切。
似乎爱情的文艺作品里总得有一个让观众同情惋惜加佩服的角色才更深刻,那就先撇开陈寻和方茴,直奔纯情暖男乔燃。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哪怕暗自伤怀,他只愿化作清晨那叫醒她的阳光,温暖却不刺眼,沿着阳光洒下的方向,但愿花开如常,你最爱的那朵莹莹向阳花,依然可以笑着抬头望。他用克制和守护,演绎着感情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对他来说,没必要非得和那个人在一起,既然爱她,那只求她快乐、幸福。一念起,万物生,一念灭,万物消,产生纠葛已是前世修来的缘分,珍惜缘分,善待彼此,幸福才会住在心里。默默守护,要比拼了命追求在一起来的更坚定、更彻底、更有勇气,却融进了多少无奈,心酸,苦涩。或许是爱不到,或许是不能爱,无论怎样,守护,或许比我爱你这个承诺更动听。守护,也是一种卑微的等待,但他终究没有等到一个想要的拥抱,只能在去往英国的路途中用梦实现。他去法国看了方茴,却没打扰,若是缘,再苦味也是甜;若无缘,藏爱在心田。时间老人牵着你走过一程之后,你终会知道世界上有一种最好的东西,叫得不到,一开始她是你的秘密,你怕她知道,又怕她不知道,又怕她知道却装作不知道,你不说,她不说,有远有近。最后,你便借友谊之名,继续爱她。但如果有一天,你消失在远方,我相信,她会悲伤。匆匆那年,我们的青春里,或许都曾有这样的折磨、抉择、守护和牺牲。
陈寻,高中他偷偷进教室写下对方茴的告白,高考时为了和方茴进同一所大学放弃一道物理题,到后来校领导质问方茴时他毅然说孩子是自己的,我们都会感动。看着他当着方茴的面把避孕套当口香糖使,我们都觉得他可爱。 后来他移
情沈晓棠,有人自然会觉得他对待方茴,哪是恋爱,只是练爱。也有人会说,陈寻自始至终都是个混蛋渣男。先撇开这个说点别的,在那个猜分估分报志愿的年代,为上同一所大学放弃一道大题,轻轻扯了下淡。且不去谈高分也能进低分的大学,或是因为怕方茴自卑或家人指责而故意做错的,但能有把握预先精确到用13分去这样做的人,我们只能笑笑。还有我不怎么赞同的一点,就是动不动就举个爪子发誓,最后又拿誓言换个方茴让他一辈子都不要说的“对不起”。不管怎么表决心,不要轻易发誓,誓言这个东西太神圣严肃,莫要儿戏,只管认真努力就行了,有人看了帖子后跟我说原著里有这样一句话:所以誓言这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真诚过!(涨姿势了,分享下)接着说他的感情,不要说匆匆那年,他没有爱过她,爱在当时,绝对是认真的,可惜谁有没有爱过不是一场七情上面的雄辩,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只是因为没有兑现而变成谣言,感情之事,冷暖自知,只有被故事选中的人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刻骨铭心
地爱过。当有一天风清云淡,能将自己的故事平静地讲给他人或自己听,伴着情节的进展再一次清晰的感知故事中的疼痛与幸福,领悟岁月善意落下的残缺和悬念,追忆命运的宽容恩赐和残忍苛刻,不论感动的是哪座心房,你都会明白,为什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己,而非他人。匆匆那年,我们的青春里,或许都曾有这样的自信、冲动、勇敢和无知。
方茴,一个温婉乖巧安静冷清的女孩,一群人在放学路上各种嬉闹时,她只是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宛若天使。这个瘦弱的女子,因为低血糖加没吃早餐便在众人瞩目的升旗时刻华丽晕倒。匆匆那年,我们不说爱,只说喜欢,却天真的以为喜欢就是永远。永远不是以前,也不是未来,而是在一起的时光。真的,在我的印象中,80后的中学时代,不管是懵懂的感情,还是流言蜚语里,只会说谁喜欢谁,没有“爱“那么刺亮的字眼,却满满的全是爱。分手后她在冰天雪地里寻找曾经刻了字的那棵树时,荧幕前肯定有很多双眼睛被氢氧化合物湿润了吧。因为太爱,所以敏感,陈寻和沈晓棠在一起后,不甘加上报复,她和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陈寻舍友邝强上了床,可怜又可恨。故事之外的你我会为她的善良纯净和隐忍心疼,却也为她的多愁善感和固执感到无奈。匆匆那年,我们的青春里,或许都曾有这样的单纯、痴心、青涩与偏执。
赵烨,委婉的说学习不是他的强项,直接点便是名副其实的学渣,后来娶个说一口严重方言的搞笑媳妇。经过黑色的七月高考后,便支开了地摊,混起了社会。对他来说,除非高考录取能来个如双十一般的大优惠加上自己的超常发挥,否则进大学只能是白天睡觉做做梦。在我们的青春回忆里,或许总有这么一个类似的身影,用叛逆的方式挥洒自己的青春,只学会抽烟喝酒,却学不会天长地久,
等到成熟之后,才发现原来的自己多么幼稚,但无所谓,叛逆过疯过,也爱过恨篇三:《匆匆那年》的观后感
和所有青春电影的剧情一样,那些年我们从相遇到相恋,一起度过懵懂的日子,喜欢时那样的放肆、潇洒、无知让我们不知天高地厚的在天与地之间徘徊,因为对未来毫无规划,我们总是轻易地给对方许下承诺,等到发现我们自己并没有心中所想的那般强大,然后又顺理成章的地分开??这就是这个可悲的青春电影告诉我们的。
也许每个人都爱过,也被别人爱过,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看这些电影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共鸣,于是就会回忆,回忆对那段时光的思恋,也会感叹一句:“匆匆那年” 有时候会和老同学出来聚会,然后回忆学生时代的日子,互相找笑点吐槽,在没心没肺的笑过后,心里又略有些酸楚的感慨,最后从容的干掉杯中所有的酒。在那些过去的日子里,有对方的表白失败,有翘课去另一个城市找某个人,有老同学和自己的朋友最后走到了一起,有人结婚,有人离婚。
和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似乎,都是相爱与别离的话题,无论是甜蜜还是苦涩,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就是那些年,一个人最风华的岁月也就是那些年。--那些年,什么房子,车子,工作??都与我无关,我只关心的是我在乎的人会不会喜欢我。
我喜欢过别人,也被别人喜欢过,有喜欢一个人到自己所有情绪都和她有关,也有过因为想太多导致整宿整宿的失眠,结果,那时候以为对方也和我一样痛苦,后来才发现,真是自己想太多了。或许是经历的多了,也明白了,无论自己爱与不爱,这些小情绪在别人的眼中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最后也学会了安静的悲伤,不去打扰对方的生活。
自己所经历的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别人或者是当事人能否理解,都无所谓了。现在,无论那个人是在桥上还是在楼上,无论是在窗户上还是在梦里,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