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王刘德
河间王①德,修(研习)学(学问)好(喜好)古(古代典籍),实事求是,以(用)金(黄金)帛(丝帛)招(招集)求(求取)四方善(好)书,得书,多与汉朝等(相同)。是(这)时,淮南王安亦(也)好书,所招致率(大致,一般)多浮(浮滑)辩(论辩);献王②所得书,皆(全,都)古文先秦旧书,采(采集,收集)礼乐古事,稍稍(逐渐,慢慢地)增(增订)辑(编辑)至(到,达到)五百余篇,被服③、造次④必(一定)于⑤儒者,山东⑤诸(众,各)儒多从(跟随)之(代指刘德)游。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河间王:中国古代郡王爵。②献王:指刘德。③被(pī)服:衣着服饰。一说比喻信仰思想。④造次:言行举止。⑤于:从。⑥山东:战国、秦、汉时通称崤(xiáo)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⑦游:交游,来往。
【译文】河间王刘德,刻苦钻研学问,喜好古代典籍、治学注重实事求是,用黄金丝帛购买各地的好书,购得的书,数量与汉朝宫廷的存书一样多。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爱书籍,他所征集到的大多是浮滑论辩的书;而刘德所征集的书,都是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时期的旧书。他收集礼乐制度的古事,稍加增订,编辑成书,长达五百余篇。他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都依仿儒生,崤山以东的儒生大多追随他,与他交往。
【启示】刘德是一个爱好读书,喜爱购好书,收集古书编辑成书,有学问的人。
陵母伏剑
1
王陵者,沛人也(……者……也,表判断),先(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聚(聚集)党(党徒)数(几)千人,居(居住)(于)南阳,至(到)是(这)始(才)以(把)兵属(zhǔ,委托,交付)汉。项王取陵母置(于)军中,陵使(使者)至,则(就,便)东乡坐①陵母,欲(想要)以(来)招(招降)陵。陵母私(私下,偷偷地)送使者,泣曰:“愿(希望)为(替)老妾语(告诉)陵,善事(奉事,为……服务)汉王,汉王长者,终(最终)得天下,毋(wú,不要)以(因为)老妾故(缘故)持二心。妾(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以(用)死送使者!”遂(于是)伏剑而(表修饰)死。项王怒(发怒),烹(烧煮)陵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东乡坐:面向东坐。古人以东向之位为尊。乡,同“向”。
【译文】王陵,是沛县人,早先曾聚集党徒几千人,停留在南阳,到这时才带兵归属汉王。项羽便把王陵的母亲抓到军中,王陵为此派出的使者来到项羽的军营后,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面向东而坐,想要借此招降王陵。王陵母亲暗地里为使者送行,老泪纵横地说:“希望您替我对王陵说,好好事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终将取得天下。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对汉王怀有二心。我用一死来送使者您。”于是就伏剑自杀了。项王勃然大怒,将王陵的母亲煮了。
【启示】王陵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舍身为儿的人;项王则是一个凶狠残暴的人。
不学则墙面
唐太宗谓(对……说;告诉)房玄龄①曰:“为(做)人大须学问②。朕往(过去,从前)
2
为(因为)群凶③未定,东西征讨,躬(亲自)亲戎事(军事;战事),不暇(空闲)读书。比④来四海安静(安定,平静),身处殿堂,不能自(亲自)执(握,持)书卷,使(命令)人读而(表修饰)听之(代指读的内容)。君臣父子,政教之道(政令教化的方法),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⑤,莅事⑥唯(只,只有)烦。’不徒(空)言⑦也。却⑧思(想念,怀念)少小时行事,大(大大地。表示范围广,程度深)觉非(错误;不对)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房玄龄:时任宰相。②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③群凶:指当时各地动乱。④比:近来,最近。⑤墙面:面对墙壁,形容一无所知。⑥莅事:处理事情。⑦不徒言:不是空话。⑧却:回,返回。
【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安宁(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阅读),(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君与臣、父与子的相处原则,政令教化的治国之道,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好像)面对墙壁(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烦恼。’这话,不是空话,回想年轻时做的事,觉得很多事是不对的。”
【启示】趁着年少多求知多求学,这样才会明理且能少走弯路,否则便莅事唯烦。
杨继盛羡慕读书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①妒(忌恨),使②(之)牧牛。继盛经(经过)里塾(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睹(见,看见)里中儿(同里的人)读书,心好③之(代指读书这件事)。因(于是,就)语(告诉)兄,请(请求)得(能够)从(跟
3
从)塾师学。兄曰:“若(你)幼,何(什么)学?”继盛曰:“幼者任④牧牛,乃(却)不任学耶?”兄言于(引出动作对象,对)父,听(允许)之(代指杨继盛)学,然(不过,但是)牧不废(废弃,停止)也。年十三岁,始(才,方才)得(能够)从(跟从)师学。家贫,益(更加)自刻厉(刻苦自励)。举(科考中选)乡试,卒业⑤国子监⑥。
【注释】①庶(shù)母:旧时对父亲的妾的称呼。②使:让,差使。③好:羡慕。①任:担负得起。⑤卒业:完成学业。⑥国子监:旧时设在京城的高等学府。
【译文】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氏。七岁母亲去世。庶母忌恨他,让他去放牛。继盛路过村里的学堂,(杨继盛)看见村里的小孩读书,心里很羡慕读书这件事。于是把这个愿望告诉了哥哥,请求让他跟随私塾里的老师学习。哥哥对他说:“你还这么小,去学什么?”继盛回答道:“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起放牛这件事,难道不能担负起读书这件事吗?”哥哥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允许杨继盛去学习,但是还得放牛。他十三岁的时候,才开始跟随老师学习。家里贫穷,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参加乡试的时候中榜,最后在国子监学习完全部课程。
【启示】①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时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②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③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赵某误子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多藏品),有子三。三子皆(全)不学无术,恃(依靠;凭借;依仗)父多金,朝夕(早晚)挥霍,不务(从事)正业。有一叟(年老的男人)相劝,曰:“尔之子,俱(全;都;皆)。游手好闲,一旦尔(你)殁(去世),将何以(以何,用什么)自食?当(应当;应该)戒(同“诫”,告诫;劝诫)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勿
4
之听(勿听之: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恣(放任)子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任由自己怎么做)。寻(不久)赵氏卒,其子益(更加)挥霍(浪费)无度(节制)。未久(不久),资财尽。三子者,或(有的)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倒下)于路侧。人曰:“此乃(是)自食恶果也!” 然(这)岂(难道)非其父之计(谋划)短(浅短)也!
【注释】①.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②有子三:意为有三个儿子,③殁:去世④恣:放任。
【译文】有一个姓赵的吴国人,家里富有多藏品,他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都不务正业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有一位老头好心劝告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靠什么去生活?应当让他们现在学习本事,以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姓赵的人死去了,资产全被他的儿子挥霍光了。三个儿子中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从邻居偷东西,有的饿得趴倒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在计划孩子的未来时见识太浅吗?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