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8月底止自11月底历时3个月的人人讲优质课活动告一段落,第一阶段各位老师在本组内登台献艺,第二阶段各组代表五楼领袖亮相。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参与此次活动,自觉获益颇大,在这里,我把我的收获向各位老师做以简单介绍。
语文组共有三位老师代表作三组课,她们是侯春平老师、徐清华老师、魏丽丽老师,下面我依次对她们的课做一简单评价。 (一)
侯春平组诗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上杜甫的名诗《石壕吏》,对于这样一篇老课文能讲出新意难度是很大的,但侯老师确上出与了自己的
风格。我从教学过程、课件制作、我的一点小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赞扬。 1、侯老师备课精心、设计尽心、辅导也不嫌费心。整节课思路清晰,两条线索贯穿课堂——读、演、写学生学习一条线,导、点、讲、评教师授课直角。用对联导课,“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点出了杜甫的影响之深远,“民间疾苦笔底巨震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告诉后人杜甫的诗作内容,中才既把学生带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又巧妙的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串词连贯流畅、过渡自然,风险问题设计能突出重点,扣住主要内容。教学研究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文本进行,反复训练学生断断续续阐释文本的能力。读这一环节反复或进行了5遍,演本身就是解读文本的展示,合作探究中会问题设计依然是紧扣文本,如有一个问题是思考围绕哪两个字来写,学生在探究中再次用例对文本需要进行解读,直到最后对文章主题的总结,始终没有脱离教材。时间分配合理。学生活动充分。
2、课件匠心独运、制作精美。开篇图片是月下要民宅,院外一队官兵提门内着长矛向大门冲去,院内,老太太已走到门口迂身弓背、侧耳啼听,老翁则费力的趴在后楼前,一个多身子露了出来,一条腿努力的压着墙顶,满脸愁容,很显然,他在拼命的往外逃。我想学生
看到这副图片之时,心中一定充满了对狠毒的官吏的仇恨,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时,插入一段长2分52秒的视频,吸引了师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概括。
3、两点建议。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语气 4.读出感情,侯老师按着要求让学生读了四遍,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要求读出节奏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第四遍要求读出感情,理论设计之上是层曾递进的,但实际操作包涵中这四点是参杂在一起的。建议并不需要读物按层进式来训练阅读。
本节课的拓展延伸处有政治课个小练笔,学了本诗以后,你一定对战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就“战争与和平”写一句话。老师强调让学生学生写出一句格言,我觉的要求太高,况且当时下课铃已经响起。建议要求学生扣着主题写个精练的句子,或课下练习上写格言。 瑕不掩瑜,侯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一个老语文老头子教师端正的教学态度、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专科专业本科专业底蕴,有许多应该我学习的地方。 (二)
徐清华老师加添课题目是《我所探知的孔子和孟子》,这是九年级上的一节综合性上才活动课,是一种新型课题,第八次语文课改中才出现。它问世三年来,一直是语文教师胸口的痛,许多老师不知怎么根本无法才能上好这种课(包括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可借鉴的内容和可套用的。而且这种课必须两周之前就让学生搜集材料,然后依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沟通交流,如果学生搜集材料的基础没有打没有好,通识的质量将无法得到保障。搜集材料的过程不好组织,但徐清华老师组织机构的相当成功,现在,教学楼下还在展出三一班同学办以“谈孔说孟”为切入点办的手抄报,相当精彩。它又是新的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所以许多语文老师昏迷不醒吐血并探索着,徐清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它不容忽视,但它可以回避,可是,徐清华老师不仅没有回避,反而把它拿到公开课
上展示,这充分体现了这位年轻教师敬业和灵山的精神。这是徐清华老师本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大些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