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ofChineseLanguageTeaching
Feb.,2019灾燥造援员园34晕燥援2
◆教艺频道
古诗词教学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的策略张
丽
212300)
江苏镇江(丹阳市第九中学,
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声出于口摘要: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诗歌教学的起点,也是而发于心,是吟诗读词的最高境界。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才能让声发于心,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提出相应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词
联想
想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2-0069-03
DOI:10.13525/j.cnki.bclt.201902024研究方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张丽(1982—),女,江苏丹阳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丹阳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
越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越丰富、切至,就越容易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之中,理解也就传统课堂越深刻。可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听说读写+背记默考”,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的是
而不是“想”。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展开联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和想象,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实践来谈一谈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策略。
一、借助经验,“绘”出画面
明白如话,无半点艰宋人徐俯的小诗《春游湖》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深晦涩:“双飞燕子几时回?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最大问题却是学生品读这样一首浅浅的小诗,
“以为自己完全读懂了”,孙绍振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位教师若“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再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就可能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1](P.1)学生更。面对诗词,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成对的燕子是要绘在用语言“绘”出了画面:首先,图画中的,“几时回”并不是问燕子何时能够归来,所而是指双飞的燕子让诗人意识到春天已经来临,而是一种意识到季节以此处隐含的语气并非疑问,
悄悄更迭时的惊喜;第二,要精心描摹的不是断裂当然,还有的小桥,而是春水上涨漫过桥头的情状,学成林的怒放的桃花,满湖柳色和悠然的撑船人。就是学生借助经验展开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的过程,想象的过程。
笔者在“桃花”为了让学生的想象进一步细化,
就是沾着水,桃花不这个意象上再做挖掘:“‘蘸水’是柳条,枝条是不会下垂的,怎么可能浸在水里开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得不再次借助经验展“绘”出了开想象。不久,他们就凭借着出色的想象力画面:“春水上涨了,桃枝离水很近,乍一看,好像桃湖里的花在沾着水开放。“成片的桃花倒映在湖中,”倒影和岸上的桃花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倒影哪是“桃花看上去特”桃花,让人感觉桃枝都伸到了水里。”别鲜艳水灵,给人感觉好像是沾了水。
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黄厚江老师就曾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欣赏古诗尤其是初中同学欣赏古你就会欣赏啦。”诗,你能从诗中读出画来,
2019.2
·学术
愿意像翻译文言文那样去翻译它,而不是去想象画“苏轼曾赞叹王维面。因此,笔者首先对学生们说:,其实大多数诗歌中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都有画面。我们若将《春游湖》绘成一幅画,画面中师生借助生活经验,应该绘些什么呢?”几经讨论,
69
二、替换字词,
催发想象古人吟诗作词重视锤炼字句,教师可以用替换法来催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孙绍振教授曾说:“某一词语的好处从其原生状态来看并不十分清楚,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
其妙处就比较突出地显示出来了。
”[1](P.255)笔者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对诗歌的局部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在比较中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情感。以下是改动过的文本:
八月秋高风萧萧(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柴门边(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去掉了“自经丧乱少睡眠”这句),此(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了参照系,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原诗的精妙:‘萧萧’仅仅是拟声词,而‘怒号’不仅有声音,而且告诉我们这是猛烈无情的狂风,
我们仿佛能听到狂风的咆哮声。”展开想象方能比较出优劣,在品析自叹息”这一处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和时代背景展开想象,想诗人所想,叹诗人所叹,初步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还可以通过替换标点来把握诗人情感。诗歌最后一个段落三个标点的替换,让学生意识到:这是诗人在极度痛苦中迸发出的呼喊,为着天下寒士而大声疾呼,这是不朽的呼喊!通过替换字词激发学生去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就能够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
用字词替换法激发想象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有效降低诗词赏析的难度,
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想说、能说、说得好,尤其是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每一次发言都是在探寻诗词奥秘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三、扣住细部,
巧妙关联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在赏析时很难体会表70
·学术
2019.2
象之下隐藏的情绪与情感,因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一直都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作家巴尔扎克的话启发了我们:“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联想时,要让学生从“一星半点的东西”“最有特点的细部”出发,一环接一环产生一连串的联想,进而直抵诗人思想的内核。
学生品读韦庄的《菩萨蛮》时,很快就能感受到溢于楮墨之表的江南之美,但又很难更进一层体会出诗人心中深藏的乡愁。肖培东老师发现了有价值的几个点,巧妙关联,引导学生品出了潜伏在文字里的情感。这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再次齐读“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四句中,除了“画船听雨眠”,你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出与乡愁有关的密码?
生:后两句“垆边人似月”,他这里想到了人了。师:谁?
生:司马相如的妻子。
师:他去想司马相如的妻子?(同学们笑)这叫用典,当然用典一定会跟现实相接,大家说说他会想谁?
生:自己爱的人。
师:韦庄《菩萨蛮》第一首就写到了思念的“绿窗人”,所以他其实是在怀念遥远地方的一个美丽女子。再看,这里还暗藏了他平时的一个行为。
生:喝酒,“垆边”。生:借酒消愁。
师:是的,在江南异乡饮酒行乐,又何尝不是因为思乡之苦而借酒消愁。春水、美人其实都无法抚慰他哀愁的内心,所以,表面的闲适之下其实是沉郁的
愁绪。
[2](PP.118-119)肖老师抓住了一个关键的细部
“垆边”,引导学生向两个方向联想:首先学生由“垆边人”联想到了君当垆”的典故,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将典故与现实关联,理解了词人写垆边人暗含的是对故乡的爱人的思念。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垆边”暗藏着的词人平时的行为,学生由“垆边”联想到“喝酒”,又由喝酒”联想到词人“借酒消愁愁更愁”
的心理。自然“““文“而巧妙的关联,让学生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满纸江南好,不过是一把思乡泪罢了。
巧妙的关联有时还可以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白居易的名篇《观刈麦》时,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理解得不够深刻,体会到的只是劳动的繁重和农民的勤劳。笔者让学生联系《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并将二者进行类比,一个是快要冻死却盼望天气更冷,一个是被烈日灼烤、精疲力竭却希望白日更长能干更多活,进而思考这种反常心态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的压榨下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写愁,新颖巧妙。在带学生品读时,笔者让学生联系词史上写“愁”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词句妙就妙在将抽象的情感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值得借鉴。如此关联,既拓展了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诗词创作的技法,提高了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发现空白,
妙笔填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繁”。所谓的“无言”之处,便是诗歌的空白。教师要善于发现诗词中的“空白”,发现“空白”与作者情感、文章主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想象去填补空白,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体会词人范仲淹的处境与情感,笔者抓住《渔家傲·秋思》下阕中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问学生:“词人为何通宵不眠、老泪纵横?在这难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结合全词及创作背景展开想象:“词人太想念远在故乡的妻子儿女了,可又没法回去,感到很痛苦。”“词人在下阕用了‘燕然勒功’这一典故,可见范仲淹希望自己也能够像窦宪那样建立不朽的功勋。”“我觉得‘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很重要,他晚上应该在想怎样打败敌人,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他流泪还因为宋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是比较弱的,他尽管很努力,
但依然很难取胜,他感到无奈、痛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想象填补了词作的空白之处,体会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和不变的爱国情怀。
韦庄的笔下虽是江南好,
心中却是故乡泪,可在他的词作《菩萨蛮》中却无半句描写故乡之景,这是词人留给我们的最大空白。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去想象词人故乡此时的光景,必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体会到“断肠”二字的分量。肖培东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他发现了这处空白,
更可贵的是,他用“江南之景”引导学生去填补“家乡之景”的空白,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面对江南之好想起家乡之景,那遥远的家乡此时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我说前者,你们说后者好吗?
(学生默读,
思考)师:江南“春水碧于天”
。生:家乡却血流成河、一片战乱、天昏地暗。师:江南“画船听雨眠”
。生:而家乡却是一片打打杀杀的声音。生:家乡原本也有这样的悠闲,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在船里听听雨声,可是,战乱改变了一切,家乡再也不见这样的情趣,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哭声连天。学生鼓掌)
师:江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生:家乡的美人却在战火中蓬头垢面,生活困窘,唉,人身处战乱之中,
哪里还有昔日容颜啊。可是,词人是那么想念她。
[2](PP.118-119)这种对比式的想象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师生在想象中共同抵达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去联想和想象,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又能让他们在吟诗诵词时注入自己的情思。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让古诗词教学成了一段段美妙的探寻之旅———望见了美景,邂逅了诗人,悟出了诗理。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编辑:成向阳)2019.2
·学术
7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