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观摩了小班数学活动《小熊过生日》的教学活动,活动主要是对“量的比较”。活动核心内容是“比较大小、胖瘦和高矮”,属于“量的比较”。数学核心经验指出:所谓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所谓比较是指根据某些具体特征或属性在两个或两组物品间建立关系,它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也是个体思维的最基本过程,因此,数学学习和思维活动离不开比较。小班幼儿在“量的比较”方面的目标为:1.学习比较的基本方法比体的大小、长短、高矮。(1)感知比较的方法:目测法、重叠法、并列法。(2)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高矮等词汇。2. 能从4或5个大小、长(3-4短高矮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到最大(长、高)或最小(短矮)的物体。3.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高矮)进行3或4个物体的正逆排序。4. 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最X,X一点,X一些。从本次活动实录来看,本次活动设计目标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基本实现小班阶段“量的比较”数学核心经验。
接下来我将从师幼互动这个方面具体来评价本次的教学活动。 一、师幼互动频率统计与分析 (一)男女生师幼互动频率统计
我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共观察到25轮师幼互动事件,师幼互动频率较高。对且不同性别幼儿与教师互动频率的统计发现,师幼互动频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说明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对男孩、女孩的态度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出男孩、女孩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参与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小熊过生日》活动中不同性别幼儿师幼互动频率 男孩 女孩 人数 7 5 师幼互动次数 35 27 互动频率 56% 44% (二)师幼互动发起者频率统计
师幼互动由谁发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谁在互动中居主体地位。25轮师幼互动事件中,由教师发起的互动事件为20轮,由幼儿发起的互动事件为5轮,说明在本次数学活动中,教师明显处于主动地位,而幼儿常处于回应、反
馈的被动地位。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导致了师幼互动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而师幼互动的内容往往与发起者密切相关,发起者不同,互动内容往往也存在差异。因此,分析数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内容时,一方面我们分析教师作为发起者的师幼互动内容,另一方面分析幼儿作为发起者的师幼互动内容。
1. 对教师作为发起者的互动内容分析
通过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的分析发现,其互动内容通常为以下几项:①规则约束,包括约束纪律、告知规则、安排幼儿整理材料等。如课例中老师说:“两个人一起上车要比一比,谁矮坐前面,谁高做后面。谁听清楚了?怎么比?”这里就是规则的告知。②引领探究,包括向幼儿提问、指点幼儿、评价幼儿、演示操作等。如老师说:“除了小熊还有谁?那个那个我听不清楚,你能不能告诉我长得怎么样的是爸爸。”这里就是通过追问、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并表达比较高矮。③展示探究结果,包括组织幼儿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等。如老师说:“我发现你们给他送的玉米都是一样高的,一样高的怎么排队?”这是引发幼儿对探究结果的思考。④共同探究,即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探究科学问题。如在活动中教师请幼儿分组上来进行3次操作排序时,就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探究的过程。
由表可见,在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中,互动内容较多的是引领探究、规则约束、共同探究,最少的是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作为发起者的师幼互动内容 规则约束 引领探究 展示探究结果 共同探究 次数 7 12 5 6 百分比 28% 48% 20% 24% 2. 对幼儿作为发起者的互动内容分析
通过对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的分析发现,其互动内容为如下几项:①寻求指导与帮助。②展示探究结果。③征询许可。④发表见解。⑤共同探究。
由表可见,在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互动内容较多的是共同探究、展示探究结果,最少的是寻求指导与帮助、征询许可。
幼儿作为发起者的师幼互动内容 寻求指导与帮助 展示探究结果 征询许可 发表见解 共同探究 次数 3 10 0 2 6 百分比 12 40 0 8% 24% (三)师幼互动环节分布
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数学活动通常包括如下环节:①引入。教师引入活动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启发幼儿思考。②集体操作。教师将抽象的教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幼儿面前。③个别操作。幼儿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巩固知识。④小结。幼儿就操作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向幼儿讲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我们统计了师幼互动在上述四个活动环节中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出,在本次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师幼互动出现的频率不是很均衡。观察发现,师幼互动明显较多出现在“个别操作环节”。
师幼互动在《小熊过生日》活动各环节的分布 引入 集体操作 个别操作 小结 次数 3 4 18 8 百分比 9% 12% 55% 24% 根据《指南》的要求,教师应善于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把握互动的时机和方式,能及时而恰当地给予幼儿所需的帮助或支持。由于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等特点,数学一直被认为是比较深奥的知识。只有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与经验,但在现实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多由教师单向发起,教师对幼儿发起的互
动回应较少;互动方式单一,教师习惯采取指令式,指导式,暗示式或讲解式互动;只重视显性的师幼互动,而忽视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等引发的隐性互动等。可见,有必要提高教师与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互动的有效性。
二、对本次活动评价的小结 (一)教师主导互动多,幼儿发起少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本次活动中作为主要的互动发起者,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较少。我们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是幼儿对数学的探究操作较少。本次活动中,虽然全部幼儿均参与了互动和操作,但是在主要操作环节(4次对礼物的排序)中,这四次排序比较是不同维度的内容,但教师每一次都是1对3的操作指导,1对多的集体小结。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教师在幼儿操作环节会出现比较多的互动指导,但由于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教师在与3人进行互动时,其他幼儿容易出现消极等待。如果每一位幼儿都能够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那么产生互动的频率会更高,而幼儿通过操作会产生更多问题,那么,由幼儿发起的互动也自然有增多的可能性。
(二)规则性互动较频繁,活动时长久
通过观察幼儿状态可以发现,幼儿在后期出现了几次短暂的规则问题,如站立、走出座位等。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在25轮师幼互动中,规则互动为7轮13次,且随着活动进行越到后面,频率越高,说明幼儿出现游离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为活动时长较长。小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一般为15分钟,本次活动进行了26分钟。说明超出了幼儿有意注意时间,活动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需要较高专注力的数学活动。
(三)互动氛围积极,教师回应自然
在活动中幼儿基本全程积极参与活动,幼儿基本没有明显的排斥参与活动的行为或语言。通过分析可知,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还是比较积极的,即使后期强调规则语气和方式也比较亲和、自然。在活动过程中也较多出现追问、引导性的师幼互动,活动氛围较好。可能的原因主要是活动情境创设比较好。本次活动创设“为小熊过生日”的情境,且贯穿始终,在过程中不断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到过程中,如开小火车、带礼物等等,巧妙地将数学核心经验融入到游戏和互动中。
三、我们的建议——重视回应幼儿发起的互动 (一)把握回应的时机
何时对幼儿的需要给予回应.需要教师对幼儿的需求进行分析。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数学操作中遇到困难,且这一困难是由幼儿能力不足引起时,教师要及时回应幼儿,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如在二等分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正方形的纸可以怎样分成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有几种等分方法?\"\"还可以怎么分?\"等提问,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如果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教师不应急于立即对幼儿进行回应,而应仔细观察。学会等待,认真解读与推测幼儿的行为,找准回应的切人点。并要善于用连续的反问将幼儿抛过来的问题又抛回给幼儿,以此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面向群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幼儿提出的帮助请求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性的,并以此为依据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做到面向群体回应和面向个别回应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发起的互动具有普遍意义,就可以先进行面向群体的互动,而后再去解决个别问题。同时,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因为纠缠于回应个别幼儿,而忽略了与群体幼儿的互动。
总之,师幼互动的方法有很多,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也就是说,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核心在于“得法”,既要能及时满足数学活动中幼儿探索的需要,又要能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才能最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最后分享一下我们对于本次数学活动的活动实录,我们将教学活动中基本的师幼互动都记录下来便于统计与分析。通过这次活动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找好评价的角度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是关键。
小班数学活动《小熊请客》
⊙入场:
T:找一个最漂亮的老师打招呼。 C无回应,有打招呼行为。 目的:礼貌教育、活跃气氛。 一、 导入——引出比较高矮概念
师幼互动1:打招呼1vs1有1次,1vs多有1次。 T:打招呼问好:我是谁?我们来打个招呼,你们好。(1vs多) 回应:你都记住我了(随机互动,个别);哎呦太好听了(集体评价互动); 目的:礼貌教育;拉近师幼距离。 1次师幼互动进行礼貌教育。
师幼互动2:1vs1有两次,一次是提问,一次是回应。 T?:你喜欢什么小动物? 7名幼儿回应。
快速轮流让幼儿回答,教师回应2次:哦,男孩子啊(恐龙);你呢? T小结:真好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小动物。 师幼互动3:
T?:你看看,我今天带来了什么小动物呢? 引出小熊一家
“都是谁?只有小熊一个吗?” “还有爸爸、妈妈”——1vs1 师幼互动4:
“什么样的是爸爸?”
谁来?你来。回应:重复幼儿语言:高高的是爸爸。——1vs1 师幼互动5:
“那个是宝宝呢?”1名幼儿回答。
回应:矮矮的是宝宝,看清楚了吗?——1vs1 师幼互动6:
“妈妈长得什么样?“到得出结论不高也不矮。
没有单独提问幼儿,而是随机从幼儿那里收获信息。——1vs多 师幼互动7:
T:小结,小熊一家可真有意思,熊爸爸长得……熊宝宝长得…… 1vs多,引导幼儿补充回答,进行小结。 6次师幼互动引出高矮概念。
二、 小熊过生日——引出情境,练习与同伴比高矮 师幼互动8(4次):
T:谁生日?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C:有蛋糕吃3/有颜色
4名幼儿回答,教师2次追问:1次——什么好吃?第2次——除了蛋糕呢?1次提炼幼儿回答:你喜欢这里有很多的颜色。 师幼互动9(2次):
T:去参加小熊生日派对,上车:规则:两个人上车,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清楚吗?清楚的说给我听听。(数一下有几名幼儿参与互动) 几个人上车?
1vs多(语言随机互动)目的:重复规则(2次) 6次师幼互动引出情境 师幼互动10:
1vs2(行为互动)幼儿演示比高矮 师幼互动11:
T:你们平时怎么比高矮?
1vs2(行为互动)纠正幼儿背靠背比高矮 师幼互动12(5次):
行为和语言互动。行为:1vs2;语言1vs多 引导两名幼儿两名幼儿比高矮。
共5组,每一个幼儿都获得师幼互动机会。
师幼互动13:2次。强调常规:站起来跟着走。
共15次师幼互动,7次互动为了练习与同伴比高矮,基本都是1vs2,全体幼儿都参与互动。2次强调常规。
三、 送礼物——按高矮、胖瘦排序 师幼互动13:(3次)
T:我们空着手参加生日会吗?带什么?小熊喜欢什么礼物? 1vs1回答:3名幼儿回答。
T:那怎么办?椅子后面找找看礼物。 师幼互动14:(5次)
1vs1:纠正2名幼儿找错了椅子。确认3名幼儿找到了什么。 幼儿将礼物放到黑板上 师幼互动15:(1次)情绪与常规
1vs1:提醒一名幼儿捡起礼物。捡起来吧,没关系,慢慢来。 师幼互动16:1次强调规则
1vs多:请坐,这么多一起上排不清楚。 师幼互动17:3次规则
1vs1:请一名幼儿回座位;表扬2名幼儿坐的好。 师幼互动18:4次1vs1 三罐蜂蜜一样吗? 1名回答;
1名上去为蜂蜜排队1vs2
1名幼儿互动:为什么这么拍1vs1 1vs1互动:为什么这么排? 师幼互动19:强调坐好的规则 师幼互动20:
一样高的玉米哪里不一样? 1vs1提问:2个回答
1vs多用肢体引导幼儿模仿胖和瘦。 1vs3幼儿给玉米排队。 1vs1调整排序。小结。 给玉米排序,共互动5次。
师幼互动21:强调规则的互动2次1vs1 师幼互动22:
有什么不一样?1次提问; 放上去就牢了。1次规则;
错了,他自己调整了。1次评价(很聪明)1次回应:谢谢你帮忙。
1次提问小结:评价:你太爱动脑筋了。小结:有什么不一样,1名幼儿回答。一个胖一个中一个瘦。
1vs3:给小鱼排序共5次互动 师幼互动23: 苹果排序
1vs多:集体观察苹果的特征。
1vs3:1次给苹果道具;1次强调规则,先把苹果分好;1次回应幼儿调整顺序:哪错了?评价:越来越会思考了。 他们是怎么排的?
1vs多:有几名幼儿参与回答?明显有1名 给苹果排序互动5次。 师幼互动24:
1vs多:评价。真棒,给自己鼓鼓掌。 四、结尾:过生日 师幼互动25:
1vs多:聚拢,给小熊过生日,分礼物。 强调闭眼睛、拿糖果。 目的:烘托欢乐、神秘气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