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
作者:龚庆碗 学号:1228125 指导老师:陆志东
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从当代生态伦理思潮、人文精神与现代道德观、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性哲学思维等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整体性哲学思维 引言: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固然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人身的全面异化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危机爆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西方哲学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仅仅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客体来考察,局限于“知识论―本体论”,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1]。
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辩证地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以谋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开始从中国这一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中受到启发。 正文: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所以人要“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树立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并由此出发来审视人世间的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2]。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来看,
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思想来源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神人合一”观念。在这种观念下,神帝支配着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通过占卜和祭祀来通达神意。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帝的绝对权威逐渐减弱。而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使“神人合一”的观念被统治者所利用,从而具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以周代商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帝的神秘意味进一步下降,周人以天来代替以往的帝,并对天命观进行改造,使“神人合一”最终转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真正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有人做《民》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彭德。”(《诗经・大雅》),意思是说:上天生此芸芸众生,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人们顺应了它的固有规律,因而受此美善之德。这里包含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强调人们的美善是天赋的,天人是一体的。此后的儒、道哲学对天人合一的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 “天人合一”观的丰富与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不同类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德”、“天人合道”、“天人感应”等。其中“天人合德”是儒家从天的道德理念化的角度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君应该效法天道,与天合德。“天人合道”作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从批判现实生活中人道与天道的对立入手,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认为个人应该充分扩展自然而然的天性,取消天人之间的对立。在政治上则主要提供了一种因任自然、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天人感应”则通过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劝谏君主要效天施政,采取好的统治措施,保持政治清明。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理论上的说明与论证。
直到宋代的张载,才完整而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洗赘,以世界为阴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在这里,张载运用《中庸》的“诚”、“明”学说,通过儒、释对比对佛教否认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割裂天人的思想进行批判,肯定了儒家“得天而未始遗人”的入世思想和关注现实世界的精神。后来,人们就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古代天人之间相通相合的思想[4]。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中国历代哲学家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综观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观[5]:
1.“天人玄同”,这是老子的看法。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从现实层面上说,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是公正无私的,然而现实中的人所实行的社会制度却不是公正无私的,存在着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这在老子看来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从理想层面上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进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2.“无以人灭天”,这是庄子的看法。庄子也反对把天道同人道割裂开来,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准则,故而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观点。他所说的“人”是指违背天道的人为,“故”是指违背规律的私智技巧。庄子反对以人为对抗天道,绝不是主张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强调人们做事时必须服从自然之道。
3.“人与天一”,这是孔子的看法。孔子从社会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的命题,孔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他把“天”看作是道德伦理关系的化身,是用人伦关系来塑造的天,即义理之天。其目的是,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把宗法人伦上升为一种天然合理的东西,用“天意”来协调人类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 4.“天人相通”。这是孟子和《易传》的作者们的看法,表达了正统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而他们所说的天是义理之天。他们认为,天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而且还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人作为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体现者,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义理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从这个意
义上说,天道与人道相通。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要向人的内心世界用功探索,就可以体验到作为价值本体的义理之天,进入“下上与天地同流”的理想的人生境界。《易传》的作者们把这种境界称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5.“天人相交”观。这是荀子和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看法。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
荀子作为先秦哲学的总结者,对前此天人合一观中的抽象化倾向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肯定道家有见于自然之天,但批评他们“蔽于天而不知人”;他不赞成孟子把人道直接归结于天道的做法。荀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既有对立的方面,又有统一的方面,这就是他坚持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原则。
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继承发展了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对天人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柳宗元提出天人“其事各行不相预”的观点,洗去被某些儒家涂在天道上的伦理色彩,还其本来面貌,主张以天人的区别为前提去探讨二者的合一关系。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把天人合一描述为辩证的运动过程。刘禹锡注意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辩证的天人合一观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6.“天人一理”观。这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看法。他把“天理”视为天人合一的哲
学基础,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人作为万物中之一物,自然也是理的体现者,故而天人一理。他还进一步把天道的元亨利贞与人道的仁礼义智直接统一起来表述他的天人合一观。
三、“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理想。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将“天人合一”就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辩证的基本方法,既要从宏观方面在整体上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又要从微观方面对其复杂内容加以具体的科学分析[6]。但至少“天人合一”包含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服从普遍规律。 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7]: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传统。“天人合一”有对天人关系原生状态肯定的意味,
人是天的产物 ,肯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本原地位。中国文化所强调对大自然的回归,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缘关系,纳入伦理当中,使道德的规约作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文化。
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论文
“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对人与自然未分化的合一所进行的整体观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对整体、群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导引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精神追求。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有人是“天”的产物、自然的产物、人能认识自然的意味。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意即天命内在于人心之中,人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是阐明天道的一种方式,人对自然的理解依靠人对自己的本性以及生生不息之源的体证。孕育了“内在超越”这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
四、“天人合一”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当代生态伦理观
近几个世纪,人类片面地视自然为任意索取的对象,过高地视自己为自然的主人,机械地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造成了当今全球变暖,生态环境破坏,土壤退化加速,流失加剧,森林和湿地面积迅速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淡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资源过度
消耗,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这些问题。在这种严酷的事实和惨痛的教训面前,人类不得不重新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今生态伦理观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以自然、人、社会的统一为理论基点,以生态环境中人类的伦理问题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导向,必将改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观念,引发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跃升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这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合[8]。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究天人之际”的基本思路,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观,同时还是一种生态观。作为生态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体,共存共荣:
它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而又血肉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不能毁灭自然,而应遵循自然,合理地认识、利用自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它倡导重视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的平等意识。“天人合一”认为宇宙决不是一种机械物质活动的场所,而是一种大化流行的生命境界。万物无不是生命的结晶。由此出发,中国人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孔子讲“仁”,其内涵便是“爱人”,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讲求热爱自然景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不仅爱人类,而且还要爱鸟兽、草木、瓦石,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尽力加以爱护,勿使遭到破坏。天地万物在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不要把万物都纳入自己的生活模式之中,从而扼杀了万物的本质,破坏了万物的真性。这种以平等态度仁爱万物的思想正
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先声。
“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有着协调作用。“天人合一”思想
5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