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
PPT课件 录音 头饰道具若干 蛙鸣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2. 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 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 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 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 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3. 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 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 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 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 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 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活动反思:
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初步了解水娃娃的不同存在状态;
2、鼓励幼儿想象水娃娃的漫游过程,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达。
活动准备:课件《水娃娃漫游记》,记号笔、纸。有关水的小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出活动主题
1、前几天我们乘着汽车到过哪里呀?
2、我们乘着汽车到海边玩过、到水厂参观过,我们知道了许多水的事情,也发现了许多水的秘密,你们发现了哪些水的秘密呢?
3、幼儿交流
4、我们发现的水的秘密可真多。今天,水娃娃就来到了我们这里(显示课件)。它想告诉我们它去漫游的故事,那水娃娃会到哪里去漫游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吧!
二、倾听故事(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用课件) 1、讨论: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件事情呢?(幼儿回答) 2、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故事里的水娃娃变成水汽娃娃到天上去漫游,又变成雨点和冰雹到山上、陆地上、地底下;江里、河里、湖里漫游了一趟。
3、小朋友,你们还想让水娃娃去漫游吗?水娃娃还会到哪里去呢?我们先和旁边的好朋友轻轻地讨论一下(幼儿讨论)。 4、幼儿交流
5、水娃娃到过的地方可真多,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件事记录下来,等会儿告诉大家。如果记录得让别人一看就明白,那就更好了。
三、幼儿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方式记录的幼儿) 四、介绍自己的记录。
你的水娃娃到哪里漫游过了?(鼓励幼儿大胆地完整地表达)
1、互相介绍。 2、集体交流 3、和客人老师交流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表现的习惯。
2、指导幼儿理解散文的语言,了解散文中将“蘑菇、草叶”等比喻为“伞”的表现手法。
3、感受下雨的乐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下雨天,对下雨情景有一定的'了解。 2、散文角色相应的手偶、散文《下雨了》课件。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中“下雨了”画面,引入活动。 ①发生了什么事?
你们怕不怕雨?(将幼儿分成正反两组) 为什么怕雨?为什么不怕雨?
②还有什么会和你们一样怕雨或者不怕雨?
怕雨的话应该怎么办?不怕雨的话是为什么呢?(引导两组幼儿充分发表意见)
2、欣赏《下雨了》课件画面。 3、理解散文画面内容。
你看到了怕雨的什么?不怕雨的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4、欣赏散文《下雨了》。 你在散文里听到了什么?
5、看课件学散文。 6、带手偶表演散文。
幼儿分成怕雨、不怕雨两组表演散文。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的上课积极性很高,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以下几点是本人对此堂课的反思:一。活动目标中感受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孩子们能够通过表演去感受去理解,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有些欠缺,我在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也没有做出强调。反而我本来认为的教学难点:表演故事中的情节。这个难点倒是突破得很好,孩子们对表演很感兴趣。而且整个表演有序又不失活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